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自由意志行为刑事责任论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刑事责任的本质在于自由意志行为人的反伦理道德性或反统治关系性之国家评价与个人负担,因此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根据只能是这个自由意志行为。这个自由意志行为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即既有主观恶性,又产生了行为事实,两者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直接从质和量上限定了主体对客体的侵害性即社会危害性,从而决定刑事责任的有无和大小。我们应坚持自由意志行为责任理论,要使刑事责任成为犯罪行为的必然的合理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国家已基本消灭了阶级的对立,人民的共同意志在立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任何与人民“公意”和公共利益相悖离的个人意志或部门意志,应受到排斥和否定。这是社会主义立法的本质所要求的。 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说,是比较简单明了的,但在立法实践中却是十分复杂的。譬如,立法中如何形成及如何集中人民的共同意志;立法中不同主体的意志(如领导者、决策者的个人意志,社会不同利益群体或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意志)在立法中的作用与协调;立法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法理学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以刑法为基础的法理学向以民法为基础的法理学的转变;二是由以国内法为基础的法理学向以国内法、国际法并重为基础的法理学的转变。由此出发,本文从二战后国际社会主流意志对侵略国意志的改造、联合国对其成员国意志的约束、其他国际组织对其成员国意志的改造等角度,论证了现代法律不仅仅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还是国际社会主流意志的体现,并论述了国际社会主流意志形成的原因与途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著名影片《天使之城》为视野,阐述了西方法哲学的一种价值取向——自由意志,即从哲学的角度上看,自由意志是一个永恒的存在;从法律的视野来看,它可以说是一种生成的存在,因为它是西方社会法治文明所追求的最本质的价值理念,是人性最深刻的一种需要。  相似文献   

5.
单位犯罪意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单位具有区别于其工作人员的独立意志,但是单位的意志和行为又具有间接性。由于在单位犯罪中犯罪单位本身就应当具有犯罪的主观心态,因此,我们不能将单位工作人员所有的罪过全部都直接转嫁为单位的罪过,但是单位罪过的形成、实现又离不开单位的工作人员。单位犯罪意志的本质特征是整体性。单位犯罪意志的整体性,决定了单位犯罪意志的独立性和双重性。单位犯罪意志的形成有两种形式:(1)经单位集体决定或者单位负责人员决定;(2)单位一般工作人员在职权范围内为了单位的利益作出决定。单位犯罪意志的形成和实现过程,就是单位工作人员的意志上升为单位意志,与单位工作人员的人身相分离,又传达、贯彻、演变为单位工作人员的意志,得到单位工作人员的认同、服从的过程。由于单位犯罪意志的形成形式不同,因此其实现机制也有所区别。  相似文献   

6.
一、单位意志的意义及其特征。自由意志是追究自然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和处以刑罚的基础。同自然人一样,单位要成为犯罪主体也必须具备自身的自由意志能力,同样自由意志也是现代刑法追究单位犯罪刑事责任和处以刑罚的基础。单位自由意志在学术上和司法实践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涉及到单位犯罪的本质,关系到单位犯罪存在的合理性。我国学术界有些学者是否认单位犯罪的,其理由为:单位是法律(民法)上的拟制体,不可能像自然人对各种事物、行为有辨认和控制的能力,不具有选择犯罪与不犯罪的自由意志,不具备刑法意义上的刑事责任能力。有些学者则…  相似文献   

7.
民法是民事行为规范,民法学可以说是民事行为的规范学。然而,"民事行为规范学"这一概括,只是停留于民事行为,没有涉及民事行为的背后,这样理解民法内容显然是有局限的。行为是意志的外在表现,意志是行为的动因。各种行为的背后是表现行为的意志。因此理解民法学,理解民事主体与行为这些重要的民法概念,必须从意志这一概念着手。  相似文献   

8.
“普遍意志”(volontégénérale),是卢梭政治与法律思想中长期充满争议的概念。当今中文学界对该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译法,但“普遍意志”的译法更为准确。在概念史上,普遍意志并非卢梭首创,但卢梭却赋予了该词全新的含义。对“自由”的过分关注划清了卢梭与其他社会契约论者的界限。普遍意志的基本内容是以个人利益为基础的公共利益,但人们无法仅根据个人利益汇合成公共利益,还需要借助理性与宗教的帮助形成普遍意志。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卢梭的社会契约思想要求结合者们交出“一切权利”,这种说法可能并不符合卢梭的原意。虽然普遍意志的形而上学性导致它不能直接在现实国家中实现,但它可以作为一种完善现实国家的理想标准。  相似文献   

9.
统治阶级意志论不是马克思主义法学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判断。统治阶级意志论作为关于法的认识的基本观念不适合当代中国国情,且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具有严重阻碍作用。法本质的两段论因缺乏逻辑统一性而不适合作为对法的基本认识。历史法学、实证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等法学观念也因各自的理论缺憾而不适合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基本观念。能够作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观念基石的只有契约论。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上看,意志理论既被用于证成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中的第三人权利,也被用于否定第三人权利.由于第三人问题对意志理论提出了从"二人关系"向"三人关系"模式转化的视角,因此第三人权利的证成仍需体现对各方意志的尊重.第三人取得权利的不同构造模式对第三人意志的影响不同,在"直接而独立取得"模式下,第三人只被保留了消极拒绝的权利,法律在为第三人利益规则设计上,应强化而非弱化第三人拒绝权机制的构造,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第三人自治.  相似文献   

11.
遗嘱自由的限制之法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遗嘱是公民生前按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对自己的财产做出处分并在其死亡时发生效力的一种法律行为.无论古今中外,各国都不同程度上确立了遗嘱自由,并使遗嘱继承成为现代社会普遍接受的继承方式.基于私法的伦理性因素和私有财产的功能.需要对遗嘱自由进行必要的限制.  相似文献   

12.
一个领取救济金的“穷光蛋”,竟然是亿万富翁;一张用银行存款单书写的遗嘱,掀起了一场法庭风波;一番科学的司法鉴定,揭开了“亿八”遗产之谜。  相似文献   

13.
信托遗嘱与公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奇 《中国司法》2006,(7):75-76
笔者结合自己对信托制度有一些粗浅的了解和在公证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希望对在公证遗嘱中引入信托条款的可行性进行初步分析,能够在更充分实现立遗嘱人个人意愿的同时进一步拓展公证服务领域。一、何谓信托遗嘱信托遗嘱或称遗嘱信托,虽然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基本涵义一致,即指  相似文献   

14.
15.
论善意取得构成中的善意且无重大过失要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叶金强 《法律科学》2004,22(5):81-84
善意是指对特定的物权信息的不知 ,善意与无重大过失应予区分 ,作为相对独立的两个要件。善意与否及有无重大过失 ,均应由权利人负担举证责任。无重大过失的判断 ,可采用“疏忽之人”的标准  相似文献   

16.
马丽 《法人》2009,(5):80-81
百度从不相信谷歌会成为自己的坟墓,但这一次,百度必须全力以赴应对谷歌“音乐搜索”的挑战  相似文献   

17.
民法以确认和保护自由为己任,而其实现的手段是私法自治。法律行为作为私法自治实现的工具,其基本要素意思表示在民法中的作用和位置便更为凸显。意思与表示有时不一致,而表意人故意为之便是其中的一种。在系统分析表意人故意使意思与表示不一致的各种形态及其在国外的立法例,并将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关于虚伪表示的规定与国外的相关规定相比较后,明确指出我国缺乏就游戏表示、心中保留和隐藏行为等行为类型做出相应规范,在通谋虚伪表示方面的规定也存在一定残缺。因此,就上述立法上的缺陷提出在将来的民法典中应如何进行完善的拙见。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comment, I raise a number of concerns about David Shoemaker’s adoption of the quality of will approach in his recent book, Responsibility from the Margins. I am not sure that the quality of will approach is given an adequate grounding that defends it against alternative models of moral responsibility; and it is unclear what the argument is for Shoemaker’s tripartite version of the quality of will approach. One possibility that might fit with Shoemaker’s text is that the tripartite model is meant to be grounded in empirical claim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encapsulated emotions; but I argue that those empirical claims are not made out, and that regardless it is doubtful whether this is the most helpful model of the emotions to deploy in this context. In contrast, I propose that the quality of will approach is better defended in ethical terms, by reference to the vision of the value of living together as equals (in some sense) that is embodied in P.F. Strawson’s picture of the engaged attitude, and the emotions involved in it.  相似文献   

19.
The upper house of parliament is expected to approve yet another amendment to the Federal Law "On the General Principles of the Organization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the RF [Russian Federation]" at its plenary session today.  相似文献   

20.
Russia's Ministry of Internal Affairs admitted that it made a mistake in making radical personnel cuts in the local units responsible for policing the consumer market and for enforcing administrative legis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