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去年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一项改革措施 ,即从 2 0 0 0年 9月2 1日起 ,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的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 ;30 0万 (含 30 0万 )以上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 ;30 0万以下美元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小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业协会统一确定 ,各金融机构统一执行。这次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 :先外币后本币 ;先贷款 ,后存款 ;先农村 ,后城市 ;先批发 ,后零售。一、外币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主要意义1.外币利率管理体制的改革是…  相似文献   

2.
从岁尾再次降息看利率改革时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熙 《瞭望》1998,(50)
12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再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是近两年来我国第6次下调利率。连续6次降息,对扩大投资、刺激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应当看到,在现行利率体制框架下,依靠行政力量调整利率水平和利率结构,可以为利率管理体制改革创...  相似文献   

3.
利率调整对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王骏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1996年5月1日和8月23日相继两次降低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和贷款利率:5月1日,各项存、贷款利率在原基础上平均下调0.98和0.75个百分点;在不足4个月之后的8月23日再下调1.5和...  相似文献   

4.
李戈 《求知》2000,(9):28-29
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2000年5月29日全国各家中资金融机构都上调了美元、英镑、欧元、港币四种外汇的存、贷款利率,上调了加拿大元、瑞士法郎的存款利率。调整后,美元、英镑、欧元、港币的一年期法定存款利率分别达5%、5.1875%、3%、5.5%,  相似文献   

5.
李琨 《瞭望》1997,(45)
加强宏观调控的一项有力措施———本次利率下调的政策效应分析●李琨从10月23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存贷款利率分别平均下调1.1和1.5个百分点,这一重要举措体现了货币政策从紧而又适度的原则,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的宏观经济形势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继4月1日停办新的保值储蓄业务后,中国人民银行又宣布于5月1日起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此项政策的出台,对久有减息呼声的企业来说无疑是福音。但与停办保值储蓄一样,存款利率的下调对普通居民储户来说,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储蓄积极性。应当怎样判断此次调控手段出台对经济特别是对储蓄的影响呢?  相似文献   

7.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8月21日再次将短期利率下调了0.25个百分点,使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3.5%和3%,为1994年3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这已经是美联储今年以来连续第7次降低利率了,总降幅已达到3个百分点,其目的是为了刺激美国经济早日复苏。  相似文献   

8.
今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连续第7次降低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这次降息幅度之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使目前我国的名义利率水平达到了新中国历史上的次价点。然而央行有关负责人曾透露,人民币不会贬值,但有进一步降息的可能。这引起了人们对我国会不会连续第8欢降息的关注。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是实行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调节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杠杆。利率的高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际上也没有一个现成公式可供计算,所以利率的确定是较为困难的。我国前7沙降息均是针对物价持续回落,有效需求不足,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的情况而采取的。…  相似文献   

9.
唐鑫 《瞭望》2001,(42)
美国政府在“9·11”事件发生几小时后就派专机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从瑞士接回了美国。与此同时,美联储发表声明,联邦储备系统继续开门营业,贴现窗口将满足银行的现金需求,并向银行系统注入临时储备金382.5亿美元,9月16日又追加812.5亿美元。9月17日,10月2日,美联储分别调低联邦基金利率0.5%。至此,今年以来联邦基金利率已下调9次,从年初的6.5%降至目前的2.5%,达到近4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一系列动作说明,货币政策是美国政府用来消除“9·11”事件对经济造成的消极影响、刺激经济增长的首选宏观手段。自美国经济增长减速以来,货币政策一度受到怀疑和指责,现在关键时刻美国政府仍重视它,有着深刻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田帆 《瞭望》2003,(24)
6月5日,欧洲央行理事会在法兰克福总部举行的月度例会后宣布降息50个基点,将其主导利率从2.50%下调至2%。此外,欧洲央行还将隔夜贷款利率从3.50%下调至3%,将存款利率从1.50%下调至1%。欧洲央行要降息,虽早已为市场所期待。但出乎意料的是,此次降息的幅度如此之大,让人看出了欧洲央行面对欧元持续走强和欧元区经济增长乏力而显露的一丝焦虑之情。  相似文献   

11.
再次降息释放出增加流动性、保持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但企业融资难仍然难解在全球再次展开降息行动之际,中国人民银行10月29日宣布,自30日起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自9月16日利率调整以来央行在一个半月时间内连续第三次降息,也是当前我国实施灵活审慎宏观经济政策的具体体现。采访中,业内人士表示,央行降息有  相似文献   

12.
黄蕙 《瞭望》2002,(10)
春节过后的第三个工作日——2月21日,央行宣布即日起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各项存、贷款年利率平均下调0.25和0.5个百分点。这是1996年以来央行的第八次降息。 据央行的有关负责人说,此次降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世界经济增长持续放缓给我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从1996年5月1日至1999年6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在短短的三年多时间里,连续七次降息,这在建国50年来的历史上还是从来未有过的。央行连续降息,表明以储蓄存款利率为代表的资金价格降低,为此,其它资金的价格也必然随之下降。比如9月10日财政部发行的第三期凭证式国债,三年期利率为2.78%,五年期为2.97%,分别仅比同期储蓄存款高0.08和0.09个百分点。而将于11月1日开始的对储蓄存款开征利息税,对储蓄存款更是产生了积极的分流作用,使居民更愿意在消费或其它投资上作出选择。目前,居民消费的空间比较大,商品丰富,物价低廉,而…  相似文献   

14.
1993年7月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根据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发布主席令: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兼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1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继5月15日再次调整存、贷款利率。这表明,为加强宏观调控,及时解决经济运行中出现的—些问题,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并启动金融这支杠杆。市场对此作出了迅速反应。银行储蓄存款大幅增加,人民币对外汇比价升值。事实又一次显示了金融这支杠杆对国  相似文献   

15.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年前表示,尽管中国金融业不良资产所占比例较高,但从总体上看,中国金融业处于稳健安全运行状态,多年积累的金融风险已经得到控制,并开始逐步化解。 概要数据能够印证:前11个月我国境内金融机构共新增储蓄存款12016亿元,截止到11月30日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56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5%;11月末外汇储备2746亿美元,比年初增加  相似文献   

16.
自1996年以来国家已连续七次降息,一年期贷款利率已由年率1206%下调至585%,下调了621个百分点。那么,贷款利率的大幅下调对企业有何影响,企业对贷款利率的连续下调又有何反应?从廊坊市人民银行最近调查的情况看:连续下调贷款利率所带给企业的优惠受各种因素的抵消,使企业最终受益极为有限;基层信贷管理掌握过紧,导致利率政策传导不畅;利率政策本身的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利率杠杆作用的发挥。所以,企业对降息反应平淡。降息不能代替深化改革调查中企业普遍反映,连续调低贷款利率的确是一件好事,能使企业财务费用有一…  相似文献   

17.
93年以来,我国运用货币政策对投资过度膨胀和经济过热的调控十分有效,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近年来面对有效需求不足,央行从96年5月1日到98年12月7日,六次降息,一年期存款利率从10.98%降至3.78%,贷款利率从12.06%降至6.3...  相似文献   

18.
近年以来,我国进出口贸易和利用外资持续快速发展,国家外汇储备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由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和日元贬值的影响,国内外币存款利率与境外存在一定差价,加上受人民币贬值预期心理的影响,我国外汇黑市交易活动再次活跃起来,非法逃套汇行为屡有发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加信     
《瞭望》2004,(44)
中国人民银行28日决定:从2004年10月29日起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并放宽人民币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和允许人民币存款利率下浮.其中,金融机构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调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利率也相庆高速,中长期上调幅度大于短期。  相似文献   

20.
美国经济正处于关键节点;举措得当可望由此逐步走出困境,否则将拖累全球经济当地时间12月16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下调到0至0.25%区间,创历史最低。这预示着美国事实上已进入零利率时代,美联储也已失去运用利率进行宏观调控的传统手段;要拯救美国经济,美联储就必须采用非传统手段,并取得美国其他政府部门的配合。受此影响,美元对欧元、日元等主要货币汇率跌至新低,美元指数也呈现阶段性见顶走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