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中国传统文化与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琼 《理论月刊》2001,2(5):16-17
毛泽东实践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创立了以他为主要代表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毕竟是生长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孕育了他,并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蔡克文 《传承》2010,(3):28-30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有着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历史经验和坚实的现实根据.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中国传统民本思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三个主要的理论来源.历史上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为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中国人民争取解放的现实斗争是毛泽东人民本位思想形成的现实根据.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广博而深厚的中华文化心理氛围中得以孕育形成的,本身就带着浓厚的民族色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民族文化心理因素起了特殊重要的催化和促进作用,两者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是促成青年毛泽东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契机之一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和人民的一种崇高而深厚的思想感情,是对国家、民族命运和前途的强烈责任感的至高表现。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共产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得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中国的实际包括中国的现状和中国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吸收、改造、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一环。从文化渊源上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哺育了毛泽东。毛泽东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终其一生为马克思主义、为共产主义奋斗。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国情相结合,同中国的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人本思想的萌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但主要是在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升华。人本思想体现于毛泽东思想体系的多个方面,而最集中的体现是在群众路线理论、人民战争思想、人民民主思想等几个方面。由于种种原因,毛泽东晚年对人民本位思想的认识也发生了一些偏差。  相似文献   

7.
2000年12月26日,是20世纪最后一次纪念毛泽东同志的诞辰。21世纪我们还要年年纪念。这不是简单的纪念,因为这使我们不能不想起我们国家民族的历史和命运、过去和未来;因为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不仅是20世纪,而且是近几百年来我们民族最重要最伟大的事件,是我们民族翻身解放的标志。中国有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但是,近几个世纪的中国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世界,鸦片战争以后的百多年里,更是受尽欺侮和屈辱。中国人民要站起来,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毛泽东思想是实现这种愿望和决心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8.
左世忠 《前进》2012,(8):33-35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历史古国。数千年的风雨洗礼,积淀了丰厚的文化传统和文明历史,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山西这样一个既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又是我国“司法鼻祖”皋陶诞生地的地方,不仅有着悠久的人文历史文化,还有着深厚的司法历史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所包含的“德礼融于法”的重要特征和追求秩序、注重和谐的内在精神,在这片土地上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如何科学把握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契合点,在批判的传承中探索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路子和方法,是我们在推进现代法院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应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黄伟  于峰 《前沿》2007,2(3):12-14
毛泽东思想既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本文试从中国传统文化是否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来源、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影响这两个方面来阐述毛泽东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  相似文献   

10.
夏长江 《传承》2012,(14):6-7
曾国藩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风云人物,注重个人修养,提倡礼仪廉耻,受儒家影响极深,是传统的卫道者,其思想和行为方式都曾对毛泽东早期思想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他把曾国藩尊为既得大本大源的圣贤。后来,随着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他对曾国藩的评价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逐步扬弃、改造和发展传统文化,最终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地位的崭新思想观念。  相似文献   

11.
开国领袖历史影响的实质是他的开创性。作为一代开国领袖,毛泽东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他的丰功伟业事实上是现代性的,而且体现在毛泽东对他领导的中国革命始终有着思想上的高度自觉。思想自觉是现代领导的时代标志。这也为我们纪念毛泽东、学习毛泽东领导思想与实践提供了方向和方法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女性悲歌──当代中国女性合法权益横遭侵害现象透视何志永,晨昕“妇女能顶半边天”,这是46年前一代伟人毛泽东提出的一个振奋人心的口号。从那时起,中国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彻底结束了数千年受压迫、受屈辱、受摧残的历史,在参政能力、文化水平、科学知识、...  相似文献   

13.
岳全力 《前沿》2011,(10):4-7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如何理解毛泽东思想,学者们由于受教育、掌握史料的情况不同等影响,从不同的视角来审视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截然不同。本文从湖湘文化、明师和家庭背景三个视角探讨了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微观历史背景,有助于我们走近毛泽东,进而理解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4.
往事已矣。巨人长逝,转瞬卅载。在风雷激荡、翻天覆地的20世纪,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浴血奋斗,如此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和发,如此深远地影响着我们党的精神世界:毛泽东的伟大品格情操,如此广泛地哺育着一代代中国人,以至在他逝世30年后的今天,他的形象依然在人们心中高高矗立。毛泽东使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共和国。从此,没  相似文献   

15.
儒文化中和谐意识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宝俊 《创造》2003,(10):46-47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的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特殊而显赫的地位,而这种特殊地位的获取,得力于儒学作为"国家意识"的合法身份,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历史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从未间断,正是因为承沿了深厚的儒文化传统。所以,当我们面对新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提出的时代要求,建构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文化时,我们不能不对传统文化的合理性和它所具有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是我们对待文化应有的科学态度。  相似文献   

16.
王霞 《前沿》2012,(5):37-39
深受传统文化影响和熏陶的毛泽东以其特有的思维品质,既使毛泽东思想在形成过程中打上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的烙印,也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的途径、个性及方法上均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充分展示了毛泽东思维品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创造》1994,(1)
邢贲思谈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毛泽东作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名字连同他的彪炳功勋已铭刻在无数崇敬者心中;而作为一个历史人物,他注定也要受到时代眼光的审视和持久评说,尤其象毛泽东这样一位功绩巨大且犯过错误的人物。在中国,研究毛泽东思想与评述毛泽东功过...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青年论坛》2008,(5):119-121
深厚的文化蕴涵是20世纪90年代中国文化散文最本质的特征。作为有着深厚古典文化根底、警醒的现代文化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在西方文化冲击源远流长的古老的中华文明,民族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滋生的时候,转向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寻找跨越千年的民族文化之根,探究中国悠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体现了深刻的文化寻根意识。  相似文献   

19.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者向来十分重视继承和吸收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继承着一份珍贵的遗产。  相似文献   

20.
唐开锡 《前沿》2012,(20):46-47
毛泽东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战略家、哲学家和诗人,他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并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进行了开创和实践,创立了毛泽东思想.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孕育了毛泽东思想,对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发展以及成熟具有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