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5 毫秒
1.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称“外经合同法”)规定,涉外经济合同是我国法人同外国法人和自然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的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它的主体、内容、客体以及适用法律、纠纷的解决等方面都具有特殊性。与此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涉外经济合同,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与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对于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  相似文献   

3.
<正> 涉外经济合同的主体,是指签订涉外经济合同的当事人,也就是在涉外经济合同中确定的权利的享有者和义务的承担者。它是构成涉外经济合同法律关系的三要素之一,关系到合同是否有效和能否顺利履行的问题,因而有加以明确和重视的必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下称《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二条规定:“本法的适用范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的经济合同……”这就是说涉外经济合同的主体必须有一方是中国的企业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即中方主体;而另一方是外国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即外方主体。这是法律对涉外经济合同主体的特殊要求。在有三方以上当事人签订的合同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已公布并于一九八五年七月一日起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系统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它明确规定了我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经济合同所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对于保护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正常经济交往和技术交流,加速我国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对涉外经济合同的两个法律问题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第五条规定:“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基本上是把技术引进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与其他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等同对待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第五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  相似文献   

6.
涉外经济合同的特征是具有涉外因素,它与国内经济合同不同,不能硬性地一律适用本国的法律。因此,各国法律都有涉外合同怎样适用外国法律的规定。我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已经公布施行,关于法律适用问题也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照各国立法通例,作了比较细致的规定。很好地领会法律规定的精神,以便在执行中做到恰当地解决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对于更好地保障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无疑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国内经济合同与涉外经济合同都是当事人之间以平等互利、协商一致为原则达成的为实现一定经济目的而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1982年开始施行的经济合同法与1985年7月1日起施行的涉外经济合同法及其一些配套法规,对这两种经济合同作了具体规定。本文就从几个方面对两者的不同法律规定作如下比较:一、合同主体方面:国内经济合同当事人双方都是我国的经济组织与个人.(包括法人、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公民个人),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一方是我国企业及其他经济组织,在法律、  相似文献   

8.
一、中国用决国际技术转让合同法律适用问团的一般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第5条规定:“技术引进合同的签订,应当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规定。”从这一规定来看,我国基本上是把技术引进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与其他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问题同等对待的。涉外经济合同法第5条规定:“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履行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合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合同、中…  相似文献   

9.
一、从主体到行为近十多年来,我国民事立法表明和记载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经济关系,可以说,取得了比建国后任何时期的民事立法都辉煌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个突出的问题:现行许多民事法律只适用于特定的民事主体。例如:第一,《经济合同法》只适用于法人之间,法人与公民的经济合同仅仅参照执行,而公民与公民的经济合同则不适用;第二,《涉外经济合同法》只适用中国的经济组织与外国的  相似文献   

10.
《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与相关法律的关系及其协调吕国平技术引进合同属于技术合同,也属于《涉外经济合同法》规定的涉外经济合同,因而,《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与《涉外经济合同法》、《技术合同法》都应当相协调。一、《条例》与《涉外经济合...  相似文献   

11.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实施之前,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见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涉外经济合同法》)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涉外经济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答)(以下简称《解答))之中。1999年10月1日,随着《合同法》实施,《涉外经济合同法》被废止。2000年7月25日起,《解答》也已不再适用。在《合同法》中,第126条确立了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原则性规定,包括意思自治原则、最密切联系原  相似文献   

12.
论合同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合同的解释●刘永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得到了一定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足鼎立的局面,但以上法律均未对合同的解释作出任何规定。这一方面使我国的合同法律制度在结构上不够完善,另一方面也...  相似文献   

13.
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对我国合同法的启示●任荣明合同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制定了《经济合同法》、《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三个合同法,以及10多个与此相配套的合同条例或实施细则,对合同作了专门规定。此外,我国《民法通则》...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也称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它是指营业地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之间就货物买卖所发生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协议.该合同在我国外贸实务中还称为外贸合同,或进出口贸易合同,是我国最重要的涉外经济合同.(“国际”性从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说就是“涉外性”)一直由《涉外经济合同法》调整,今年10月1日我国新《合同法》生效,将取代《涉外经济合同法》等三种合同法规,而新合同法只对涉外经济合同的法律适用在第一百二十六条作了原则性规定,对涉外合同其余各方面未作特殊规定,意味着涉外合同将参照普通经济合同的相关规定适用统一的《合同法》.现就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有关问题,结合新合同法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5.
在所有的国际公约和我国的涉外经济法律、法规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的是《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以下简称《涉外经济合同法》)。公约的目标是促进国际贸易的统一,消除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障碍,以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涉外经济合同法的宗旨是保障涉外经济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发展。这两部文件从性质上看,一个属于国际法范畴,一个属于国内法范畴。但是,它们无论在内容方面还是在立法技术方面都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涉外经济合同法的确立在一…  相似文献   

16.
一、对涉外经济合同是否适用《合同法》的思考由《合同法》草案第2条可知:《合同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债权与债务关系Z民法通则》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包括物权、债权、人身权等关系。由此可见,合同法是民法的特别法,合同法有规定的,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合同法没有规定的,则适用民法的规定。根据《民法通则》及相关的司法解释,平等主体不仅包括本国公民,还包括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因此,草案就把本国的企事业单位与外国人之间签订的涉外经济合同包括在内。草案统一了我国在此之前的四部有关…  相似文献   

17.
统一合同法制订中的若干疑难问题探讨(上)王利明合同法作为调整交易关系、维护交易秩序的法律,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法律规则。自1981年我国《经济合同法》颁布以来,立法机关先后制定了《涉外经济合同法》和《技术合同法》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合同立法局面。围绕...  相似文献   

18.
<正> 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明确规定了我国的企业和其它经济组织同外国的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之间订立经济合同所涉及的各种法律问题。由于涉外经济合同的双方当事人是在不同的国家,因而这种“涉外”因素必然带来一系列其他的特点。如不同国家的双方当事人其合同适用哪一国家的法律,权利义务应由哪一国家的法律来确定,这就是所谓法律适用问题。又如涉外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开放的发展,中国法人与外国法人、自然人之间商品、资金关系中出现的对外担保问题,逐渐增多。可是,我方有关单位对涉外担保法律关系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所知甚少,因此时有问题发生,少数案件还产生了不良国际影响。本文拟对涉外担保之设定、其法律关系各方权利义务、我国涉外经济立法有关规定、涉外担保应注意的问  相似文献   

20.
涉外经济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关系,称为涉外经济法律关系。其主体,系指合营、合作的当事人,或买卖、租赁、借贷、运输、承揽、代理、雇佣的当事人,以及其他经济关系的当事人。这种关系的当事人的双方,既是权利的享有者,又是义务的承担者,他们构成债的关系,债权与债务相互对立,由合同或条约协议等予以明确规定,而由法律予以保障。这种涉外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上已有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八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允许外国的企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