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民族、政治、经济、宗教等四大认同机制。其中,民族认同机制是基石,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政治认同机制是核心,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制度基础;经济认同机制是关键,它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利益基础;宗教与民族风俗习惯认同机制是两大重要组成部分,前者奠定了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价值基础,而后者则是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重要润滑剂。  相似文献   

2.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功能;要充分发挥民族认同机制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功能,就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优化民族国家认同,奠定民族认同的血缘基础;二是优化民族关系认同,建立健全民族平等机制,搭建民族认同桥梁;三是优化民族自身认同,提升各少数民族自身综合素质,强化民族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民族认同机制是由民族认同主体、民族认同客体和民族认同内容构成的旨在实现民族认同的一个综合系统;它在维护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方面发挥着三大功能:民族认同机制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的血缘基础;民族认同机制是少数民族地区民族融合的重要桥梁;民族认同机制是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稳定预警的首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属于爱国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现代国家的合法性根基,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维护团结稳定的思想价值纽带。我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于西部边陲,加强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关乎我国社会和谐稳定、关乎中华民族大团结。当前,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的国家认同建构应坚持"五个结合",即支持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与倡行"两个共同"主题相结合、完善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与强化国家公民认同相结合、尊重各民族文化与增进中华民族文化共性相结合、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与拓宽少数民族群众政治参与渠道相结合,以及依法开展反分裂斗争与长期普遍进行民族团结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化建设是西北少数民族对国家认同、对政治制度认同、对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认同的基本条件,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进一步改革开放的必备条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能优化和正确指导少数民族的政治行为,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和政治认同,进一步推进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进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同时,西北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建设能够促进少数民族的国家和政治认同,战胜各种分裂祖国的活动,促进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园的构建,推动我国的政治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6.
从扑朔迷离的民族地区的宗教现象中,剥离出假宗教之名的民族分裂行径,事关西部宗教矛盾处理的全局。文章结合政策与法律、衔接国内法与国际法,分析了对西部宗教现象不同层面的法律保护与法律适用,进而针对经西部数省区实地调查了解到若干问题,论述了给宗教文化以积极的价值认同,对于消解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宗教矛盾所具有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9年,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观念,制定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慎重稳步地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民主改革、社会主义改造,平定叛乱,巩固新疆、西藏边防,为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中华大家庭中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与文化认同着眼,联系西部少数民族宗教的主要特点,在分析西部大开发视域下的民族宗教未来走势的基础上,论述了新世纪西部和谐的构建过程中,于社会主义文化、西部少数民族宗教文化、宗教极端主义、民族分裂主义等基本因素之间的若干关系。  相似文献   

9.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就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广大民众对政党、政府和政治领袖的认同度,以及对现行政策的政治认知水平,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最坚实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稳定问题呈现出许多新情况、新特点,其成因非常复杂。浅层原因有经济利益分化加剧、社会各阶层矛盾凸显、境外势力的渗透破坏;深层原因有历史文化因素、宗教心理因素的影响等。为此,要维护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应着力遏制两极分化,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西部地区大开发;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建立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协调社会各阶层矛盾,加快改善西部地区民生;努力协调社会阶层矛盾,用正确的舆论引导西部地区民族认知,增强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11.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就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广大民众对政党、政府和政治领袖的认同度,以及时现行政策的政治认知水平,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最坚实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探索》2014,(4)
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针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提出了民族地区发展稳定事关大局;民族工作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不断增强"四个认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必须紧紧围绕改善民生;把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严打高压"三股势力";在各族群众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等有关民族问题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在组织领导国家建设的过程中把相当大的精力投到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上.他反复强调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并提出了指导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许多原则和具体措施,还深入实际,亲自指导.他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考和探索,对今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蕾 《世纪桥》2008,(11):29-30
培育西部民族地区积极的社会政治心理,就要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先进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高广大民众对政党、政府和政治领袖的认同度,以及对现行政策的政治认知水平,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为西部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奠定最坚实的社会政治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安全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是新形势下国家政治安全教育的重要课题;强化民族地区研究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乎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和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对广西壮族自治区11所高校研究生进行调查,把握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现状,分析当前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好民族地区研究生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16.
<正>在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地区从对外开放的大后方、边陲、末梢,转变为前沿阵地、重要节点和关键枢纽,民族地区发展定位发生深刻转变。在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的今天,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的民族地区而言,进一步充分发挥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干部的政治保障和骨干先锋作用,显得尤为迫切。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第一次鲜明提出民族地区好干部"三个特别"标准,并明确指出,办好民族地区的事、做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对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而言,文化对政治过程有着更为明显的影响。现阶段要加强民族地区的民主政治建设,政府应充分运用民族政治文化对民族地区公民政治参与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控制,从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全面发展和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0,(9)
<正>"五个维护"是指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五个维护"既是党中央对以往处理少数民族地区涉及民族宗教问题的重大事件的经验总结,又是今后处理少数民族事件和民族地区可能出现的重大事件的指导原则。在涉及民  相似文献   

19.
国家认同是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于多民族国家而言,不同族群的国家认同与社会整合统一紧密契合。国家认同的形成从来不是一个单向的过程,它是个体与社会双向建构的结果。学校是建构个体国家认同观的重要场所。本文通过对新疆南部一所维吾尔族中学的民族志调查,从教育传播的视域勾勒维吾尔族中学建构国家认同的现实图景,反思少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赵建明  吴桐 《党史文苑》2012,(16):68-70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少数民族地区为红军长征时期提供了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独特环境。我党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尊重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风俗习惯的宣传教育;坚持民族、宗教统战工作并积极做白军中少数民族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为红军顺利通过少数民族地区,完成长征的伟大胜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