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已成为公众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的场所,网络舆情给政府的决策和活动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的传播中,只有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工作,才可以避免网络舆论发展的不可控制,避免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当前,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中国进入了3G时代,手机网络为网络舆情提供了新的场所和平台,加强手机网络舆情的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7,(9)
风险社会下,网络舆情已进入国家风险治理的重要议题,风险沟通对网络舆情的疏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天津8·12爆炸事件的网络舆情给风险沟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启发建立政府、媒体、公众三位一体的整体性风险沟通架构,通过畅通官民沟通、形成协同作战、实现沟通地位平等等策略来提供一条有效的网络舆情风险沟通的路径。  相似文献   

3.
《行政论坛》2019,(5):65-73
进入大数据时代,网络社会日趋活跃,网络共同体渐趋形成,而网络舆情的治理更是成为网络社会治理的热门议题。近年来,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较为明显的"内卷化"与路径依赖问题。通过对网络舆情治理的起源与分类进行梳理,总结中国既有的网络舆情治理路径,即基于政府主导、多主体参与思维的"回应治理路径"和基于法治思维的"法制治理路径"。基于此,对二者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得出其失灵的深层逻辑:治理目标逐利化与治理主体单一化,致使其未能有效应对预期风险较高的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有鉴于此,提出将目标重塑与主体重组后的"技术治理路径"嵌入到既有舆情治理机制中,针对显性风险类与隐性风险类网络舆情采取不同的治理路径,以找到大数据时代网络舆情有效治理的另外一块拼图。  相似文献   

4.
陈果 《政治学研究》2016,(4):91-100
网络舆情贯穿于突发性事件的始终,对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政治生态影响重大。网络舆情危机,不仅严重威胁到国家主权和意识形态的安全,而且极易扰乱边疆民族地区的正常社会秩序,对该地区政治稳定产生影响。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的网络舆情传播及影响较为特殊,其产生诱因的多源头性、传播主体的多民族性、传播过程的易爆发性、传播效应的敏感性以及传播态势的不确定性都加大了危机治理的难度。因此,对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实施有效治理,各级政府需要树立"网络边疆"安全意识,充分认识到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特殊性。在坚持"以防为主,及时预判"、"分级应对,分情处理"、"疏截并抓,以疏为主"及"多元参与,协同联动"的治理原则下,构建边疆民族地区突发性事件网络舆情危机治理的长效治理机制体系。  相似文献   

5.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论坛》2016,(2):59-62
自媒体时代网络舆情的舆论诉求主要是利益表达、社会情绪表达、网络政治参与和网络社会抗争。自媒体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人们能便捷地获取信息,更加自由地发表言论;另一方面,舆论环境复杂化、科层制的政府结构与扁平化的互联网结构的不适应性、自媒体场域中负面情绪易放大、自媒体对政府公信力的负面影响等因素,也使网络舆情的政府治理陷入一定困境。为此,政府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要更新理念,以"善治"取代"管制";注重与公众的沟通,搭建政府与公众网络对话平台;加快自媒体监管立法,培养理性网民;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和预警机制,提高政府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及时回应,掌握舆情处理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公关管控"是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对网络事件采取的主导行为策略,目的是尽快消除网络负面影响,维护自身形象,本质上是迫于压力型体制的刚性约束,通过"信息封锁"对互联网媒介生态形成的政府治理挑战的一种短视回应,其危害在于矛盾积聚与消解权威。为此,政府应对网络事件,应转变"管控"策略为"沟通、引导"策略、建立常态信息沟通机制与矛盾源头化解制度。  相似文献   

7.
网络涉腐舆情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敏感诱发性、随意偶发性、主观猜测性、虚拟隐匿性等特点,表达了民众对公权公正、廉洁的政治诉求。网络涉腐舆情具有高效高质监督、保护参与个体安全等优势,同时也存在网络暴力倾向、规范性合法性不足等问题。要加强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建设,逐步建立政府及时回应机制和政府、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合作机制,完善网络涉腐舆情信息工作体系,加强对网民和网站的培育监督,以实现对网络涉腐舆情的科学化管理。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网络舆情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生活以及地方政府进行公共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政府的舆情应对能力直接与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治理状况相关,本文主要通过对我国近几年发生如躲猫猫事件、周老虎事件、  相似文献   

9.
<正>针对不同类型的网络舆情,政府相应的可采取以下5种应对策略:(1)"淡化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先由事件主体自行处理,在适当时候介入,调停事件矛盾,有利于避免网络舆情过早、过多的给政府施加责任或将舆情指向转至政府。(2)"萌芽式"网络舆情应对策略。一是第一时间通报网络舆情,主动了解事件真相,协调有关部门处置;二是转入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观察后续舆情动态和事件处置效果。(3)"强力式"  相似文献   

10.
康伟 《公共管理学报》2012,(3):101-111,127,12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研究突发事件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关键节点识别,探究舆情传播的网络结构、节点位置及相互关系对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及传播范围的影响等问题。以2011年重大突发事件"7.23"动车事故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Pajek软件生成了"7.23"信息传播网络拓扑图,基于邻接矩阵数据进行了网络密度、可达性、聚类系数和中心性测度,依据测度结果和位置角色分析对其进行关键节点分层与识别。研究表明,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传播和扩散以社会网络结构为基础,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网络结构与节点位置决定着成员的"影响力"程度;中心关键节点的资源控制能力与信息输入输出效率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可以通过改变中心度、聚类系数等手段嵌入式引导关键节点,减少谣言和恐慌情绪的传播。本文采用详实数据对舆情传播关键节点的分层识别,拓展了社会网络方法在应急管理领域的应用,克服了以往研究中技术与管理实践相分离的弊病。  相似文献   

11.
网络舆情因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广泛性和强互动性成为社会舆情的新生力量和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政府对网络舆情日益重视,但仍存在回应不足的现象。政府在回应网络舆情的过程中需要大量专业和可靠的知识来作为依据。本文从政府产生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内在驱动、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的特点、内容等方面来对面向网络舆情的政府知识需求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建模,包括静态建模和动态建模,从而为实现对政府网络舆情知识需求进行挖掘提供了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新  刘堂灯 《学理论》2012,(7):149-150,156
当前我国处于网络信息新时代,网络舆情是政府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方法,对于民意的征求也应适当地采取网络投票、提问等方式。网络传播方式已成为我国公众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公共平台。因此,网络舆情对政府制定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伴随着很大的压力,并且网络舆情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并存,所以网络舆情状态下政府如何制定好公共政策成为考验政府能力的一个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推动社区网格化管理向网络化治理的转型,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以及社区的善治就成为新时代的必须。网格化管理的功能与困惑参半,其有限性在于它虽然通过行政力量实现了国家与社区个体的联结,却无法通过行政力量来重建社区的内部联结。只有根据网络逻辑再造社区治理体系,重构生活空间和科层组织的合作系统,避免成为既有科层组织的延伸和附庸,才能克服网格化管理自身的局限性。从网格化管理到网络化治理的转变,意味着"一元领导"到"多元共治"的转变,重新明晰党委、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等主体间权、责、利边界,构建平台型政府与社会的合作网络,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制度,为社会力量赋权增能,把"原子化"的居民组织起来,使基层社会形成一个有自治能力,能够互助合作、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共同体,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  相似文献   

14.
我国正进入一个充满危机的高风险社会,以网络和手机为主体的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和日常沟通,也为现代社会风险的频繁爆发提供了便利。新媒体由于技术的革新而被赋予的特殊性能,对危机传播产生了重大影响,出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面对复杂的新媒体传播环境,本文主要讨论政府如何有效应对风险、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15.
王娟 《理论导刊》2013,(1):27-30
网络舆情扩散迅猛,影响力巨大,要做到科学化应对,地方政府必须首先建立一套完善的日常监测系统,根据舆情性质、影响程度、涉及范围等因素将捕捉到的各种舆情信息划归为不同的预警等级,面对网络民意,建立快速回应机制;针对负面舆情,建立调控引导机制;应对重大舆情,建立联动应急机制,有效开展全方位差异化的应对处置。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为公民的民主参与和政治诉求提供了新的平台,也对地方政府的社会治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充分认识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全面把握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规律,积极应对网络舆情的民意监督,建立网络舆情的快速反应机制,构建疏通民意表达的多元化渠道,建设责任政府,是地方政府提高社会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考量地方政府政治公信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及其应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安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公安机关必然成为社会瞩目的热点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就导致互联网上舆论对与公安机关相关的新闻产生了高度关注.这是当前公安机关在面对网络舆情时往往忽略的"后院起火"之盲区.如果公安机关对网民的批评和反映的问题闭目塞听,群众将失去对公安乃至政府的信任,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将更加恶劣,民警的任何一个执法行为都将会受到质疑.只有正视公安机关网络舆情危机,积极对网络舆情予以回应和合理引导,才会化解危机,取信于民.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新闻媒体已成为继平面媒体之后的又一新兴媒介,它通过网络传播而形成的网络舆情,其在传播载体和传播方向上的特有特点,对政府的一些行为起到了特殊的监督作用。对于一些突发性事件或敏感性事件,网络易形成相关舆论,这便于政府的调查,也有利于提高公众的知情权,更好地监督政府,使其实现善治。但其同时存在缺陷,需要政府重视网络舆情对其政府管理的作用,加强网络沟通,并妥善应对。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网络食品交易违法行为和手段也不断翻新,给网络食品投诉举报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以G省自治区作为研究样本,依托希克斯整体性治理理论逻辑,立足于G省网络食品生态环境,需要加强政府部门之间、政府与其他个人及组织之间的联动机制,构筑无缝隙的跨界共治网络,建立健全整体性责任机制,完善"柔性"与"硬性"制度协调机制,实现透明化的无缝隙"在线治理"。  相似文献   

20.
将互动仪式链理论引入到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研究,能够对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的机制、结构、作用方式、心理动力作出深入阐释。同时,互动仪式链理论作为经典的"情感社会学"理论契合"情感与信念优先"的"后真相时代",为解释"后真相时代"网络舆情事件的起因、特性,网络舆情与舆论转化机制提出了可行性的理论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