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方公民社会概念的演变历程是对西方社会结构变动过程的真实反映。西方社会结构的变动经历了从一体化到两分再到三分的过程,公民社会概念也随之变化。当用公民社会概念来分析中国的现实问题时,由于中西方历史发展阶段的不同,导致公民社会概念界定上存在"二分法"与"三分法"之争。通过比较,我们应该建构在三分结构上的国家、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维制衡"的现代化社会存在结构。  相似文献   

2.
在新社会组织中设立党的组织,并加强其中的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扩大工作覆盖面、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政策解读居多,理论阐释偏少。本文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从公民社会生成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整合下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政党现代化的内涵等角度,阐释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4.
杨超 《前线》2023,(4):33-36
新征程是充满光荣和梦想的远征。中国共产党坚持“两个结合”,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推动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行进在强起来的新时代。“三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政治要求。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使命任务的集中表达。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党的百年奋斗历史就是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历史。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社会革命的继续。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公民教育理论与实践经历了一个从酝酿到形成、从思想认识到不断实践的历史过程。中国共产党人早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了公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并在随后的革命过程中针对各阶段的历史任务和社会时局采取灵涪的形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公民的地位,通过一系列群众运动的方式培养了公民的主人翁意识。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的推进以及中国公民社会的逐渐形成出现了公民教育的复兴。  相似文献   

6.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是三代中国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目标。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社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化已有160年的历史,但是直到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中国现代化起伏不定、徘徊不前的局面才得到改变。在1921—2001年这个跨世纪的八十年中,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一是成功地启动了中国的现代化;二是以自己的初步实践再次证明了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的可能性;三是成功地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模式;四是全面推进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邓卓明  费萍 《探索》2016,(4):169-173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纷至沓来。中国共产党积极以多种途径有效引领社会思潮,保证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主要有:一是在凝聚价值共识中引领社会思潮,二是在履行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责任中引领社会思潮,三是在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中引领社会思潮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