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2 毫秒
1.
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表现在公民参与由"被动型"管理客体向"主动型"治理主体,由"人治型"管理客体向"法治型"治理主体的角色转型。公民有序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是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需要,而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和公民参与角色的现代转型,制度现代化是一个关键。因此,从制度建设角度来探讨公民有序参与角色转型及其路径,通过制度安排来提升公民制度参与的权利意识、管理水平和治理能力,对实现公民参与角色现代转型和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十八大以来,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多元主体互动",用协商民主来丰富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内容成为内在要求。2014年崇州市率先在成都市区(县)中开展"社会协商会议"探索。研究社会协商会议广泛多渠道拓展路径,崇州市"社会协商会议"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视角,对探索未来社会协商向更多新领域、新层级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解社会管理与社会管理体制:一个角度和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管理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的管理过程.社会管理的主体要实现对社会管理客体的管理,必须借助一定的社会管理制度和规则.为此,要明确政府的"社会本位"和治理理念是社会管理过程的根本理念;树立政府主导思想,主动承担社会管理职责,强化管理职能;强调政府管理以公共服务为基础和前提条件;以培养公民参与和志愿精神,保障和促进公民社会向独立、自主、自治的方面发展为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在政社关系日益变化与调整的大背景下,公民参与城市治理定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广州市首创"公咨委制度",通过利用"公咨委"的独特优势和功能实现了公民参与城市治理的有序化。通过对这一制度及其运行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提出推进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的对策建议:一是培育成熟的参与主体营造良好的参与氛围;二是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无梗阻的参与渠道;三是适度变革与调整决策程序,建立互信互守的参与规则,以期能为公民有序参与城市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郝丽  崔永刚 《探索》2015,(1):89-92
实现现代国家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包含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政党的治理现代化,而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是其中的三个重要部分。科学分析执政党治理现代化、政府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价值与目标,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执政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党和国家、党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设现代治理型政党;政府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政府和市场、政府和人民的关系问题,目的是建立现代服务型政府;社会治理现代化主要解决社会组织和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参与社会治理的关系问题,目的是构建现代治理型社会。  相似文献   

6.
《世纪桥》2016,(12)
多元化主体的社会治理体系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更是作为治理体系中的一主体,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逐渐趋于重要地位。本文通过对"社会治理"和"公民参与"两个概念的简要梳理,分析在多主体的社会治理过程中公民的参与受到的阻碍并尝试适当性的解决路径,提出要真正意义上治理好社会还应完善我国的法律制度,依法治国,用法治建设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民主社会中,公民既是公共政策作用的对象,但同时又可以参与到公共政策的过程之中,拥有公共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这里我们所理解的公共政策过程中的公民参与是指普通公民以及由公民所组成的各类社会团体以政策主体和客体的双重身份,依法通过一定的方式和程序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过程的行为。  相似文献   

8.
实现有效的政府治理,公民参与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和社会资源。在城市政府层面,公民参与是实现城市政府有效治理的重要部分。美国、澳大利亚、英国等发达国家的一些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的案例具有共同特点:公民参与有法律基础和制度保障、有政府的引导作用、参与环节和链条比较完整、运用现代化手段促进参与等。在全球化进一步发展的背景和实现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目标指引下,这些实践的共性特征对于推进中国城市政府治理中的公民参与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是社会治理创新的重要主体,同时,社会治理创新对地方政府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这种要求体现在地方政府要由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构建治理型政府,由政府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构建服务型政府,由一元主体转向多元主体构建合作型政府,由权力导向转向责任导向构建责任型政府。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社会治理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并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人大议事是现代民主、法治和人大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基本要求。人大信息从对内公开向对外公开的转变是公民参与人大议事的逻辑前提。为提升公民参与人大议事的价值,应实现公民参与的无序化向有序化转变。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人大议事,应在关注"有序"的基础上,增强参与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面临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人口大量地向城市集中,需要统筹城市建设和管理,推进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这种转变需要实现经济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由传统的"政府包揽一切"向党委政府主导下发挥市场力量、基层社会组织协同作用和公民参与转变;由单一的行政管理向法治、道德、网格化、信息化等精细化管理转变,从而提高城市治理能力,适应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2.
乡村治理是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提出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背景下,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型,通过传统的"以礼治村"嵌入"依法治村"的法治方式,构建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逐渐培养公民的"法治"人格意识,从而构建一种良性、稳定、长久的基层治理方式。这是我国基层促进经济发展、发展民主政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一项重大的变革,也是我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基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公民社会兴起与有效治理的三大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留建 《新视野》2007,(4):74-76
改革开放后,一个相对独立的公民社会正在中国迅速崛起,并且对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职能、扩大公民参与、推进基层民主、推动政务公开、改善社会管理、促进公益事业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一个健康有序的公民社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础,是社会文明和谐的重要保障。它不仅有助于推进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进程,而且也有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实现中国公民社会的有效治理,使之成为现代中国理想的政治模式,必须坚持妥协性、合作性、协商性三大原则来建设民主政治,才能形成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制度,从而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其间社会治理模式几经变迁;社会治理模式变迁的基本动力是社会结构转型;目前,我国的现代社会治理模式已具雏型,它是包括社会治理目的与目标、治理主体、治理客体、治理方式、治理过程、治理绩效六个子系统的有机体系。  相似文献   

15.
政府公共管理就是履行公共职能,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这种"公共权力"来自公民权利,实质是公民权利的委托代理方式.因此公共管理必须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并忠实地为人民办事.改革开放以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从传统社会向公民社会的转型,必然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和公民权利的回归,体现了公共管理强调社会主体多元,明确公民的国家主人地位,吸引公民的主动参与,强化公民权利对公共权力的制约机制等新趋势,逐步做到从"为民作主"到"靠民作主",进而迟到"由民作主",以实现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目标.  相似文献   

16.
《求实》2015,(4)
中国能否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需要首先厘清理国家现代化的逻辑理路。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视角来看,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与集中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要始终坚持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充分认识到当代中国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面临的困境是治理主体共识的缺失、既得利益集团的危害、精英的共谋,应对困境的基本路径是要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民问题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的稳定。农民的现代公民角色转变,实质是实现农民从体现传统社会特性的村民角色转变为体现现代社会特性的公民角色,具备顺应社会发展的价值观念、意识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即我们说的公民意识,包括主体意识、权利义务意识、公平正义意识等,这些都集中地体现在村民自治的政治参与活动中。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5,(4)
<正>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引导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了"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的改革要求。社会组织是社会建设的重要主体和依托,在参与社会管理、改善社会治理结构、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承接部分政府职能转移、  相似文献   

19.
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核心的、回应和平衡公民有序治理参与的价值诉求,是我们党以人为本、治理为民理念的具体实践,是符合现代社会治理规律,构建和谐社会、平安社会、民主政治建设的客观需要。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治理创新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对于公民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也需要通过加快社会治理的法治化、民主化和科学化建设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20.
网格化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具体举措。目前政府本位的网格化管理无法持久,包括社会组织、社区居民在内的多种主体具有参与社区治理的强烈意愿,社区治理也无法脱离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而独自存在;而且在未来的社区治理之中,一个难以回避的问题是政府与社会的角色分工如何体现城市社区居民自治制度的政治要求。XL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改革实践尝试在同一个社区网格之内重新定义"网格员"角色,力图将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与社工整合进同一个网格员队伍,以政社整合的方式再造社区自治组织,实现社区治理体制创新,从而在以上两个层面对社区治理做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