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我国法律对隐私权没有明确保护,"艳照门"事件的出现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并彰显了关于明星隐私权和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对这个事件的分析,试图提出在隐私权方面的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2.
2008年的"艳照门事件",使隐私权再次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有关公众人物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更是成为了热点问题。本文正是以该事件为切入点,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在理论上进行了阐述,通过对公众人物隐私权的几种主要学说的评析,得出公众人物的隐私权虽然与一般民众有不同之处,但是仍然需要法律的保护,而且对我国在此方面的立法和司法的现实情况进行了概括,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相关的法律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背景: "艳照门"一词初始于2008年香港娱乐圈的陈冠希事件.时至今日,"艳照门"已经从娱乐圈的独家标签转移到高校女生这一在公众意识中有着良好教育的社会群体.2012年10月16日,中国政法大学危机管理研究中心发布了《我国高校网络安全事件研究》报告.根据该研究报告统计数据显示,自2006年以来,我国已发生校园网络安全典型事件39例.其中,高校网络"艳照门"事件12例,约占总数的30.8%.此类事件受害者多为年轻漂亮的在校女大学生.高校女生网络"艳照门"事件就像一根导火索,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伦理和道德观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徐凌华  邵贤 《法制与社会》2012,(22):275-276
自英美等西方国家掀起非犯罪化运动之后,其中最受关注的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和非犯罪化之争从未停息.一般来说,无被害人犯罪是指某些犯罪是被害人和犯罪人双方都同意并且自愿实施的,没有直接侵害第三人的行为.无被害人无罪化是现代刑法文明的体现,符合对法律的现代化的要求.我国存在着许多无被害人犯罪,在刑事立法中是否应该对其去罪化,这一直是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本文同意一些学者提出的“轻轻重重”的思想,将结合相关理论和中国实际,着重就个别罪名进行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座用低俗和下流建成的大楼,但却闪烁着自由与民主的光辉"。这句话成为"艳照门"中赞颂互联网自由的名言。网络的发展形成新的生存样态的同时,传媒本身作为市场利益主体,其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的矛盾日益凸显,知情权与隐私权的博弈在"艳照门"事件中空前放大。本文通过对"艳照门"这一典型事件中涉及到的知情权与隐私权以及媒体表达自由与传媒自律之间的矛盾进行详细剖析,透视传媒化生存样态下的伦理与道德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恐怖主义犯罪中被害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一套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体系,我国反恐怖犯罪的刑事法律在不断的完善与发展,对恐怖主义犯罪的打击也日趋成熟。在打击恐怖主义犯罪的同时,我们应该对因此而产生的犯罪被害人予以高度的关注,立足于对被害人自身特点的分析,通过对我国目前法律制度上的改革来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的是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讨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也涉及对无被害人犯罪的行政制裁以及社会政策的评析,通过论证,得出处理无被害人犯罪应该采取"轻轻重重"的理性政策,并在该政策的指导下,对我国无被害人犯罪的刑事立法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孙彩虹 《河北法学》2004,22(7):112-114
制约我国建立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经费"不足。但在亚洲如日本、韩国、菲律宾、印度、我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针对犯罪被害人补偿的法律制度均已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对我们无疑是一个启示:经济的因素不是绝对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肉搜索"作为一种新兴事物,处于互联网规范与现实社会法律监管的真空地带,近年来事件频发,引起了社会各方强烈关注。在很多事件中,网友、包括网站的某些行为已经突破了道德和法律的边缘,逐渐演化为了一种实施侵权行为的工具。本文指出针对此种情况,讨论如何在既有法律框架内对"人肉搜索"行为加以合理的引导,将是当前一个全新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欧美国家犯罪被害人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魏彤 《中外法学》1996,(4):61-63
<正> 一、犯罪被害人的起诉权 一国关于被害人诉权的规定,是被害人的法律地位和对被害人加以保护的核心内容。从近年来大多数国家的规定来看,对被害人诉讼地位的确定,不仅仅局限于被害人是否证人的范畴,而是在立法和实践中不断增强被害人的实质性权利,使之成为具有特殊地位的一方当事人,其核心在于改变被害人的客体和被动的地位,并不断地在被害人的个人利益和权利、被告人的待遇和国家利益之间取得平衡。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以及国际组织的立法具有典型的意义。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在立法和实践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对被害人的保护政策和措施,但目前的状况不尽理想。  相似文献   

11.
正由于认识到被害人在刑事案件中的特殊地位和需要,被害人的权利保障问题日益引起美国社会和政府的关注。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一股保护被害人权利的浪潮,震惊世界的俄克拉荷马爆炸案是保护被害人权利的一个重要契机。该案发生后,被害人的权利保护得到了美国检察机关的坚定支持,其中许多高级检察官更成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从某种意义上看,俄克拉荷马爆炸案是美国检察机关与被害人关系发展的转折点,也是美国检察机关逐步加强对被害人保护的标志性事件。一、俄克拉荷马爆炸案1995年4月19日,美国国内恐怖主义分子麦克维  相似文献   

12.
在刑法理论上被害人承诺是一个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在法律实务中,经被害人承诺实施的行为有多种法律效果,犯罪性的排除不是必然结论。本文论述了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分析了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的各种法律效果,对其排除犯罪性的理论根据进行了阐述,重点讨论了排除犯罪性的条件,希望能够对刑事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3.
论我国应建立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指遭受犯罪侵害的被害人或其近亲属在一定条件下可获得国家提供的经济补偿的法律制度。这一制度在西方国家运行40年来已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可借鉴的有益经验。我国目前的被害人保护立法有严重缺陷,缺乏对犯罪被害人的人文关怀,由此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在我国建立这一制度是实现正义、保障人权、控制犯罪、完善法制的必要,也是切实可行之策。  相似文献   

14.
在刑法理论上被害人承诺是一个超法规的排除犯罪事由,在法律实务中,经被害人承诺实施的行为有多种法律效果,犯罪性的排除不是必然结论。本文论述了被害人承诺的概念,分析了经被害人承诺的行为的各种法律效果,对其排除犯罪性的理论根据进行了阐述,重点讨论了排除犯罪性的条件,希望能够对刑事司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笔者就黑哨事件谈三点看法: 一、足球裁判收受钱财是否构成受贿罪. 我们在讨论裁判收钱是否涉嫌犯罪时,作为法学、法律界人士必须牢记:第一,在法院尚未作出有罪判决前,谁也不能断定收钱的裁判已经构成犯罪;第二,我国刑法中最基本的原则是罪刑法定.我们既不能以感情代替法律,也不能根据什么"法律"来推断.依照什么"精神"来定罪的时代必须彻底结束.  相似文献   

16.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两件风马牛不相及的事件,即所谓"艳照门"事件和南方雪灾,居然同时成为鼠年伊始中国的两大公共事件。进入任何一个网站,几乎都可以发现"艳照门"、"雪灾"两个关键词在主页的显要位置"携手"并列。那边雪灾50年  相似文献   

17.
《政府法制》2011,(27):4-5
最近,两起"艳照门"几乎同时曝光,而且都是涉官——云南昆明发改委和河南汝阳县人大。这种性质的丑闻自然会立刻引发了广泛关注。而事实上,近年涉官的性丑闻已经是层出不穷,"日记门"、"裸聊门"、"开房门"、"艳照门"等等一系列同质不同形的事件反复出现。而这些"门"大都经历"曝光——围观——追究——查处"的拉锯反复轮回上演,  相似文献   

18.
在"艳照门"事件中,一些媒体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罔顾新闻道德、新闻伦理、社会责任的现象初现端倪。媒体要承担社会责任,不能单纯的为追求商业利益,将公众与社会利益置于一旁。  相似文献   

19.
薛进展 《检察风云》2013,(21):10-12
性贿赂是否应当犯罪化的争论至今已有17年,随着近些年一系列官员“艳照门”事件,情妇加入反腐大军,情色交易事件不断曝光,一些官员(如原铁道部部长刘志军、原重庆市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的腐败犯罪涉及性贿赂,却未被提出指控的情况频发,再度引发舆论对性贿赂入刑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无被害人犯罪是指没有具体的被害人,但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行为。自20世纪60年代起,无被害人犯罪的问题一直颇受国外学术界关注。对于无被害人犯罪的犯罪化与非犯罪化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将对无被害人犯罪非犯罪化问题进行探讨,并就中国的赌博、吸毒的犯罪化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