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杀人犯罪行为和杀人现场物证的形影关系及常见的侵害行为方式的分析,从行为过程不同阶段的现场痕迹物证表征,说明物证痕迹分析对杀人案件侦破具有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由于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的作用,犯罪行为、民事纠纷和违反行政法规的活动,在其实施和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影响,留下某些痕迹。即使有人毁灭,伪造证据,其毁灭伪造证据行为又会留下新的痕迹。那些受到犯罪行为,民事纠纷或者行政纠纷发生过程中的影响而在形状、位置等方面发生变化的物品,就储存了有关案件实际情况的信息,从而可以成为证据。在大多数案件中都是可以收集到物证的,因而它是司法工作中经常使用的证据种类之一。  相似文献   

3.
在凶杀案件的侦破过程中,犯罪嫌疑人的认定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发展势头迅猛,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也不断提高,现场勘查工作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新的挑战。侦查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到面临的困难,加强对最新的刑事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尤其在现场勘查过程中没有常规的痕迹物证可资利用,刑事技术人员一定要拓宽思路,另辟蹊径,注重寻找,发现一切能认定犯罪行为的微量痕迹物证,为侦查破案提供线索,为认定犯罪嫌疑人提供证据。在许多的实际案例中,在传统痕迹物证的发现、提取工作受挫时,侦查员正是利用了现场中犯罪嫌疑人遗留下的微量物证,有效地对犯罪嫌疑人进行了认定。以下这起发生在石家庄市桥东区的凶杀案就是侦查员利用微量痕迹物证,使侦查工作峰回路转,准确地认定了杀人犯罪嫌疑人并顺利结案的成功范例。  相似文献   

4.
犯罪活动是一种物质活动,任何犯罪现场都不可避免地要发生物质的相互转移,即只要犯罪活动发生,实施犯罪者必然会从现场带走或遗留某种物质。但在实际现场勘查中工作人员往往把注意力集中于对手印、足迹和工具痕迹的发现、提取上,对微量物证的发现、提取以及利用很少,主要原因是对现场痕迹物证缺乏全面运用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犯罪行为是犯罪主体对犯罪客体的作用,因此总要形成一定的物质痕迹,而犯罪行为人在现场留下的物质痕迹,是其犯罪行为、犯罪心理及其他心理的外化表现。犯罪现场留有什么样的物质痕迹,这些痕迹之间的相互关系,产生痕迹的犯罪行为等都会反映出与之相适应的心理状态。通过现场痕迹反映出的犯罪心理状态并不是可以通过感官或仪器就可以直接感知的,而是需要依靠心理学和逻辑思维的方法去进行。  相似文献   

6.
痕迹物证鉴定结论作为一种诉讼证据,它不仅是查明案件事实,确定案件性质的重要依据,是审查、鉴别案件其他证据是否真实的重要手段,是分析案情的重要条件,是促使作案人认罪服法,如实交代犯罪行为的有效手段,同时它也会出现虚假、错误的可能,往往不能作为定案判决的唯一依据。只有正确认识痕迹物证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对痕迹物证鉴定人的资格和业务水平提出明确的要求,不断更新和优化鉴定设备,鉴定时明确鉴定目的和要求,鉴定过程在具有充分、可靠鉴定材料的基础上实事求是地进行,才能充分发挥痕迹物证鉴定结论的证据作用。  相似文献   

7.
心理痕迹是对物质痕迹的反映,犯罪心理痕迹是当事人等历经罪案的记忆,以及物证所反映的犯罪行为的"心理留痕"。犯罪心理现场是罪案引起的心理活动状态,近似广义的心理痕迹。心理痕迹的特点是心理载体的物质客观性、心理痕迹的意识潜在性、心理信息传递的间接性、心理要素的相对稳定性、心理面貌的独特性,心理现场的特点是精神世界的相对独立性、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案件信息的主观扩张性、案件意义的法律抽象性。在心理的潜隐与动静之间,体现着痕迹反应性和现场能动性、静态痕迹和动态现场、痕迹点和现场面、信息存留和信息扩展的辩证关系。犯罪心理现场重构是再现案件事实的方法,犯罪心理画像是表现作案人个性等的分析结果。犯罪心理痕迹和犯罪心理现场相互依存。  相似文献   

8.
杀人案件动机十分复杂,有主导性动机和情景性动机之分。主导性动机在犯罪动机体系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支配、推动主要犯罪行为的实施,同时主导性动机决定着案件的性质,而情景性动机是犯罪分子在实施主要犯罪行为过程中,由于客观环境发生了变化而临时萌生的动机,它干扰了侦查人员对案件性质的准确判断,迟滞案件的侦破工作。在纷杂的犯罪动机体系中找出主导性动机是正确判断案件性质的关键,文章从被害人的角度、现场痕迹物证角度、犯罪心理痕迹角度对主导性动机分析判断方法进行梳理研究。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罪犯在实施犯罪活动中,通过犯罪行为表现出来的某种特定的心理特征或者心理状态。它是一种以物质痕迹为载体的抽象的观念现象,具有依附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在侦查工作中,研究和应用犯罪心理痕迹,对分析犯罪分子的犯罪动机、实施犯罪活动的过程以及"刻画"犯罪分子均大有裨益。但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并不是万能的,我们还要理性地看待犯罪现场心理痕迹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犯罪现场是犯罪分子从事犯罪的场所。犯罪痕迹、物证与犯罪经过有着必然的联系,罪犯既要犯罪就必然会在犯罪现场遗留下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这些痕迹物证既是侦破本案不可缺少的信息源,也是发现犯罪和认定犯罪的重要依据。然而,在目前所发生的重特大刑事案件中,确很少发现和提取到有价值的痕迹物证,因此常常使侦破案件步入迷宫。笔者作为  相似文献   

11.
客观、公正、准确地处理交通肇事是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必须严格执行的基本办案原则,但其基础是证据——遗留在肇事现场的各种痕迹物证。交通肇事现场常见痕迹物证种类有形象特征痕迹、附着物痕迹、散落物痕迹。痕迹物证在交通肇事中的证据作用主要体现在判断交通事故的性质、提供缩小侦查范围的线索、刻画肇事者的有关特征、揭示事故发生过程和查找认定肇事车辆。  相似文献   

12.
犯罪现场物质痕迹中隐含着相应的心理痕迹,它是犯罪行为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事物发展联系内在逻辑的充分体现,也是现实的一种客观存在。对犯罪心理痕迹的分析应立足于现场的物质痕迹,推导犯罪行为过程及心理状态;分析时应全面客观,力求多方印证。  相似文献   

13.
我国痕迹物证收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收集痕迹物证的程序违法、对痕迹物证的收集不及时导致有的痕迹物证时过境迁难以弥补、对痕迹物证的证明标准把握不好而忽视证据质和量的辩证关系等。要完善我国痕迹物证收集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痕迹物证收集程序开展收集活动;痕迹物证的收集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及时更新痕迹物证收集活动观念并树立坚强的证据意识;强化痕迹物证鉴定结论收集和运用意识。  相似文献   

14.
由于刑事犯罪活动的智能化、技术化不断升级,作案手段狡猾多变,犯罪分子极力对现场进行伪装和破坏,造成犯罪直接证据越来越少,现场勘查也不易获得直接证据。这就要求在认真细致地勘查现场的同时,进行痕迹物证综合利用,把作案现场搜集到的一切痕迹物证和现场变化情况作为犯罪信息"资源",利用多种刑事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侦查破案发挥多功能作用,通过一物多证、同痕多检、心理"痕迹"证明等手段,为侦查破案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利用痕迹物证的对应关系、远近关系、分离关系及犯罪心理"痕迹"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因素,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犯罪现场的任何痕迹物证,都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犯罪嫌疑人一定的心理痕迹。现场勘查中在重视物质痕迹的同时,注意认真分析、研究犯罪嫌疑人的的心理痕迹,对于确定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犯罪现场在形成的过程中直至形成以后,由于人为或自然等方面的因素,使现场及其犯罪痕迹物证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给犯罪现场勘查工作进而对犯罪痕迹物证的认识和案情的分析带来种种困难,甚至产生偏差。在已经发生形态变化的犯罪现场上提取的痕迹物证或是提取的已经发生形态变化的痕迹物证,在诉讼时,其证据的可信性也会受到质疑。正确认识导致犯罪现场形态变化的各种因素,无疑对犯罪现场勘查和案件的侦破乃至诉讼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犯罪现场是案件信息的来源,是侦查人员认识案件的出发点。注重收集与犯罪有关的痕迹、物证对现场勘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犯罪现场的复杂性,犯罪行为轨迹与生活行为轨迹存在重合的可能性,犯罪现场往往遗留有犯罪人的非犯罪行为轨迹和被害人的行为轨迹。犯罪人的非犯罪行为与犯罪行为常常是相互关联的,因此犯罪人的非犯罪行为就可能成为犯罪行为的补充。从现场分析角度讲,侦查人员在发现犯罪行为的同时清楚地认识非犯罪行为,为正确分析现场与重现犯罪经过提供思路与线索。因此,侦查人员在现场勘查时对非犯罪行为的收集及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作案人在作案过程中除了留下各种各样的物质痕迹外,还会留下潜在的心理痕迹,通过对现场物证痕迹的勘查,动态分析作案人实施犯罪的心理过程,有助于侦查人员明确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弥补现场物质痕迹的不足,同时能够对案件中的物质痕迹起到实质的相互印证、相互补充、相互引申的作用,从而促使侦查人员可以进一步理解案情,客观地把握整个犯罪过程。  相似文献   

19.
痕迹物证是再现现场中需要挖掘信息的主要方面,只有充分挖掘痕迹物证才能越加接近事  实。痕迹物证遗留的位置是利用痕迹物证进行现场再现的重中之重,因为痕迹物证遗留的位置能够反  映出作案人的作案过程、行为特点、人身特点、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20.
浅议现场犯罪心理痕迹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痕迹分析是犯罪心理学研究的新突破,具有重要的侦破价值。根据物质交换和转移原理,犯罪必留痕迹。犯罪行为遗留在现场的既有物质痕迹,又有心理痕迹。运用犯罪心理痕迹,可以刻画犯罪分子的个人特点,确定案件性质,判明侦查方向,缩小侦查范围,提高侦查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