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中国经济已步入新常态时期,如何辨识公共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关联性成为一个重大的现实课题。文章构建了公共服务与城镇化质量的初始理论模型,借助公共服务基本指标体系,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了大陆地区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镇化质量。通过建构回归面板模型探讨城镇化质量对城镇化进程和经济效益的关联影响,研究发现:在2005~2014年间,以公共服务为评价指标的城镇化质量呈现出东、中、西区域的“梯度式”下降趋势,但相邻板块的省、市、自治区却出现逆转之现象;城镇化质量对于城镇化进程及经济效益有着显著的正向关联影响,且滞后的长期效应大于当期效应。为此,文章提出了进一步优化城镇化质量的政策建议,以期促进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型城镇化质量之间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34)
"镇级市"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的体制创新,其关键是提高镇级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强镇扩权"的意义在于把有限的公共资源在各级政府之间优化配置,实现权力在地方政府中的优化,而不是简单地把上级政府的管理权限下放到基层政府。本文从"镇级市"试点着手,分析其模式、存在问题,以及现实作用,得出"镇级市"不仅扩大了乡镇权利,更提高了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从而有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7,(9)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已步入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新型城镇化建设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全省面上数据分析,针对云南特色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云南城镇化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各州市城镇化水平差异明显、农业转移人口难以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镇产业发展支撑能力不足、城镇化的推进使部分乡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等问题,提出以下对策:提升城镇化质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城镇化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探索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改革;在广大的农村和山区提倡就地城镇化;提高农村人口市民化转化水平;保持特色浓郁的城镇文化。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职业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沈言锦 《学理论》2015,(7):133-134
"城镇化"是指人口由农村向城镇集中的过程。本文在分析新型城镇化对我国社会影响的基础上,阐述了职业教育对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影响,然后着重研究了新型城镇化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下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三点对策。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体需要经过三个阶段。总体上看,我国基本公共服务的制度框架已初步形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成效显著。但是,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供给结果不均等、综合配套改革政策与城镇化的进程不同步、地方财政支持与基本公共服务"刚性"需求增长不适应、供给制度"碎片化"、服务方式比较单一、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仍然十分突出,制约着城镇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必须把实现基本公共服务资源均衡配置,保障省级财政支付"纵向"均衡与县(区)"横向"均衡,畅通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利益表达机制,创新供给方式的多元化等,作为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举措。  相似文献   

6.
新型城镇化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及其现实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别于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土地、人口、经济、公共服务、城镇基础设施等内容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分别作用于农民收入的各构成部分,进而促进农民收入整体增长。其影响农民增收的内在机理要求新型城镇化的各个方面应协调发展,适当推进土地城镇化、大力推动人口城镇化、重视发展经济城镇化、重点开展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城镇化,以此全面发挥新型城镇化推进农民增收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人的城镇化的本质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人的城镇化,是地方政府解决以"人"为核心的保障人的生存权与发展权的城镇化的关键任务。文章基于相关调研指出,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必须加快地方政府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合法化,完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财力与事权相匹配,完善就业培训服务体系,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的设计和转移接续的政策,科学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标准。  相似文献   

8.
从测度到引导:新型城镇化的“星系”模型及其评价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城镇化到新型城镇化的转化,意味着对城镇化进程更全面的理解。新型城镇化不仅关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人口分布方式变化及城市地域范围的扩张,而且还包含了平等、幸福、健康及可持续发展等相互关联的内容;相形之下,现有的城镇化水平评价指标却难以体现新型城镇化的内涵。通过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梳理及相关文献的内容分析,可发现新型城镇化过程更为注重城市生态可持续、城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城市的宜居性、城市服务设施均等化、城市文化软实力等,综合这些因素可提出新型城镇化"星系"模型,在此基础上形成新型城镇化评价体系的基本框架。"星系"模型及评价体系的主要价值不在于进行城镇化的测评和排位,而在于澄清新型城镇化概念,发现城镇化各维度之间的关系,并实现概念的可操作化。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6,(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型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作为新型城镇化主体的农民,在向市民化迈进的过程,仍处于滞后于城镇化发展的状态。由于农民工的市民身份不被认同,情感归属缺乏,难以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等原因,农民工进城焦虑情绪明显,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逆城镇化"现象。城镇化在本质上是农民工的市民化,缓解农民工进城焦虑,必须建立规范性制度,构建覆盖全体农民工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对农民工群体的人文关怀,激发他们潜在能力与价值,保障农民工能够充分享受到改革成果。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16,(9)
正加快现代化建设,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并做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这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明确了要"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也成为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议题。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  相似文献   

11.
巩慧 《求知》2013,(8):36-38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作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因此,新型城镇化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大方向。2012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建设速度"列为2013年经济工作六大任务之一,明确了"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也成为今年全国"两会"最热门的议题之一。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不仅要重视规划建设、产业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路径是"就地城镇化",其重点在于推进县(镇)的城市化,而后者的推进需要改革"市管县"、"县管镇"的行政体制,这就必须调整行政区划,以行政区划调整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即邻近较发达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区"或"撤镇设区";而远离大城市的县(镇),宜"撤县设市"或"撤镇设市"。  相似文献   

13.
新型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基层城镇化改革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逻辑创新路径。2016年山东省提出"要围绕农民工融入城镇,培育新生中小城市和建设新型城市"的城镇化发展要求,且省城镇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全体会议讨论通过了《关于设立新的中小城市的试点方案》,提出要培育新生中小城市。B镇是山东省新生小城市的重要试点镇之一,本文结合该镇新生小城市创举,介绍其推进城镇化发展措施经验,阐述新生小城市发展成果,并指出新生小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生产要素利用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改善人居环境等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对这一问题的忽视,给我国城镇化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是人口城镇化的关键环节,对新型城镇化具有积极的效应。积极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必须按照成本分担、以流出地为主、户籍改革与民生协同推动的基本思路,尽快消除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体制的障碍,建立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公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2003-2012年西部11省(市、区)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因子分析法、协调发展度模型等方法,对西部大开发进程中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协调性进行测度、评价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西部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总体上呈现逐步提升的趋势,由中度失调上升为中度协调。纵向上,呈现典型的阶段性特征,由中度失调发展类的城镇化滞后型过渡为中度协调的生态环境滞后型;横向上,各省区协调度呈分化格局,且导致不同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不协调的原因存在显著的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促进西部地区城镇化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走生态文明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已有一些文献探讨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但很少涉及政治关联所处的外部空间特征。那么,政治关联与企业创新的关系是否存在地区差异?通过对2008—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发现,在西部地区,政治关联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存在"雪中送炭"的推进作用;但在东部地区,政治关联对于企业创新可能只是"锦上添花"的作用,甚至可能产生"资源诅咒"的消极效应。具体来看,中央层级的政治关联对西部地区企业创新的积极效应比省、市、县等层级的政治关联更加显著。与民企相比,西部地区国企的政治关联对企业创新的积极效应更加显著。进一步剖析政治关联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机制,可以发现,在市场化水平较低、法制建设不健全的地区,建立和维持必要的政治关联有助于保护企业产权,为企业争取资源,进而促进企业创新。  相似文献   

17.
科学评价某一区域的城镇化水平,需要构建合理完善的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根据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内涵,构建了经济高效、城镇集聚、功能完善、环境友好、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六维指标体系",利用变异系数法逐层加权求和计算陕西省城镇化质量综合得分;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分析法将全省十市一区划分为四大类型区,剖析各区域的优势和障碍,为提高陕西城镇化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鉴。  相似文献   

18.
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随着内外部发展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粗放型的城镇化模式呈现出诸多弊端,这对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到2020年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10)
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一种过程。而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城镇化未来将成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载体,更是撬动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国中小城市数量巨大,已经成为提升我国城镇化建设质量和促进我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关键,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从分析我国中小城市城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系统哲学的理论原理分析解决在中小城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困境,在提高新型城镇化建设质量方面做出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20.
唐剑锋 《民主》2014,(5):58-59
<正>前不久,《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发布。对城镇化中的文化传承提出明确要求,彰显地区特色、防止千城一面,发展有历史记忆、文化脉络、地域风貌、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将是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城镇化建设,要遵循有城有市有文化发展脉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2000年时就曾预言说:"21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最主要的两件大事:一是美国的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