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是对国有经济认识上的重大突破,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新的突破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论述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含义,影响国有经济控制力的主要因素,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的意义与对策。一、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含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指国有经济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支配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导向力,对国家宏观调控的保障力,以及化解自然和社会对国民经济危害的抗震荡力的总称。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国有经济主导作用的主要体现,是公有…  相似文献   

2.
对“退出论”进行质疑,他说,国有经济应从竞争行业中退出的论点有待高榷。理由有:一是“退出论”不利于维护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如果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行业,就意味着国有经济的阵营里只留存一些由财政资助度日的保本或亏损企业,也就无法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二是“退出论”不符合中国国情。目前我国的非国  相似文献   

3.
“趋同论”在我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趋同论”在我国的影响郑吉伟“趋同论”原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它的基本观点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相似点越来越多,这两种制度最终将“趋同”于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新制度”。“趋同论”产生于本世纪30年代。当时...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问题,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再次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并将增强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控制力纳入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所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如何理解“控制力”?怎样增强“控制力”?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我们必须从哲学的角度,认真思辨。只有把握和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才能廓清认识,勇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 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必须保证国有资产在社会总…  相似文献   

5.
“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这通俗简洁的“猫论”,给改革开放的前期,给当时的思想解放和冲破禁区,提供了巨大的理论支持和探索勇气。50年来我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猫论”功不可没。然而,今天人们似乎对它有些淡忘了。不妥。“猫论”仍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并且具体提出了体现国有企业控制力的三种方式。这是对十五大报告的进一步强调与发展。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件中提出了国有经济控制力的问题:“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四中全会《决定》作为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高度又进一步强调了这一点。这种强调是蕴涵着深刻的历史内容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在观念上,国有经济被作为社会主义经济最高、最…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公有制主体地位的维护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这就有必要研究国有经济控制力的内涵、功能,国有经济的准确定位,国有经济控制力与国有经济…  相似文献   

8.
近年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经济改革取得成就的原因在于“增量改革”。所谓“增量”,是与“存量”相对而言。“存量”指的是改革以前遗留下来的国有经济部门,“增量”则是指改革之后成长起来的非国有经济部门。这种观点认为,“存量”即国有经济天然不适合市场经济,所以根本改不动。中国的改革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原因就在于“暂时搁置存量改革”,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具有天然的亲和力,因此取得了高速增长;相反,自改革以来,国有经济一直增长缓慢,甚至呈下降趋势,拖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换言之…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 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对“十五大”报告中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原则规定加以具体化,并结合“十五大”两年来的新经验、新创造,作出了一些新的概括,有新的发展,对新时期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有新的举措、新的思路。例如《决定》进一步明确国有经济需要控制在四大行业的领域;强调提高国有经济的控制力;首次提出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提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核心;采取双向进入的办法处理好“…  相似文献   

10.
井禹潮 《前沿》2014,(15):205-206
“卡塔西斯”是亚里士多德对悲剧进行定义时使用的一个名词。学界历来对这个词的翻译众说纷纭。本文从亚里士多德悲剧论的角度出发,以追索其内部逻辑为方法,就“卡塔西斯”一词的不同翻译和理解进行分析、评价,试图论证解释“卡塔西斯”的最好方式就是其本身。它并非如前人所论是过程性的词汇,而是经过“陶冶”“宣泄”“涤除”或“净化”后达到的境界。它是对人类悲剧情感的状态性描述。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市委国资委领导同志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提出了在建设新天津中建设新国企的要求。我的认识是:按照国资委的战略部署,做实做强渤海钢铁集团,就是在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在建设新天津中建设新国企上作出了贡献,就是贯彻落实了党的十八大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新社会主义”论质疑何源章当前有的学者认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充满生机活力的新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是一种新社会主义理论。”①或称为“新社会主义观”②。对此提法,笔者难以苟同。它不利于我们正确把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3.
《求索》1987,(3)
李鸿烈在《福建论坛》今年第一期撰文论证,“全盘西化”论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中行不通。(1)“全盘西化”论的一个主要“理论”依据是,只有走“全盘西化”的道路,才能实现现代化。这个论据是不能成立的。因为现代化与“全盘西化”并没有必然联系。日本是一个高度现代化的东方国家,但它并没有全盘西化。(2)“全盘西化”论的另一个主要“论据”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综合国力论”田宪臣“综合国力论”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和研究“综合国力论”,对于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理论,对于现代化建设的顺利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1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相似文献   

15.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的国企改革已经进人攻坚阶段。继续推进国企改革,攻克难关,最重要的是必须澄清各种模糊认识,统一思想。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是国企改革的根本目的有人认为:国企改革就是把国有企业从竞争性行业中全部“撤出来”,集中力量发展非竞争性的基础产业和国防军工等不宜撤出的行业,并提出“靓女先嫁”的口号。有的人在引用十五大报告中“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一表述时…  相似文献   

16.
最近,英国首相布莱尔的对外政策顾问库珀及美欧日一些有影响的专家学者提出“新帝国主义论”,引起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广泛关注。 “新帝国主义论”的理论基础是对国家类型的界定。库珀将国家分为三类:一类是西方发达的“后帝国、后现代”国家。一类是由索马里、阿富汗  相似文献   

17.
“把关论”质疑□张凤程任命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从法理与人大制度的理论设计上讲,性质明确,程序清楚。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地方对任命权的行使还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把关论”就是严重影响任命权正确行使的因素之一。所谓“把关论”,就是把人大常委会依法任命干部看成...  相似文献   

18.
李志毓 《长白学刊》2010,(6):110-114
1927年武汉“分共”之后,以陈公博为首的国民党“左派”理论家,针对马克思主义认为小资产阶级不具备独立革命性的观点,提出一套以论证中国的“小资产阶级”之革命性为中心的理论,认为中国革命应该依靠和扩大社会中的“小资产阶级”,走一条既非资本主义也非共产主义的“中间道路”。小资产阶级革命论的阐发,是国民党“左派”试图借助“阶级”话语打造自身理论立场的尝试,也反映了“大革命”后知识分子对中国式“非资本主义”道路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我国理论界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始终贯穿着“综合经济基础论”和“单一经济基础论”的理论论争。在两者的是非曲直已被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所澄清,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文件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已有定论,而且已列入《宪法》的情况下,理论界、教育界、出版界仍有人视“单一经济基础论”为正统,沿袭被实践否定了的错误概念,造成思想理论上的混乱,成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思想羁绊。因此,在反思历史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评价“综合经济基础论”,弄清它与经济体制改革的关系,就成为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综合经…  相似文献   

20.
孙敬鑫 《新东方》2009,(9):40-44
一、“G2论”的提出及各方反应 自冷战结束以来,中国越来越成为国际舆论的焦点。这对中国而言是机遇,因为其他国家在主动观察和解读我们,这往往是双方增进了解和互信的基础。但也是挑战,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往往存在无意、有意甚至是恶意的失实解读。从90年代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到21世纪初的“中国责任论”和“中国贡献论”,不到20年的时间,世界给中国扣上了不同的帽子,甚至在同一时间扣上不同的帽子。就在2005年时任美国助理国务卿罗伯特·佐立克向中国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不久,“G2论”又在西方掀起一阵波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