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印尼华文教育的新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8年“五月暴乱”后印尼华人开始觉醒 ,为争取华族的平等权利投身到社会政治活动中去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果。苏哈托下台后的印尼政府逐步撤消过去歧视华人的政策 ,印尼华人社会掀起学习华文的热潮 ,中国和印尼教育部推动着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印尼政府实行新的华人政策 ,华文教育出现新转机。印尼华文教育的过去和现状如何 ?其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是什么 ?怎样正确看待华文教育的发展 ?这些问题值得华人社会和学者去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方法,对暨南大学华文学院73名外国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旨在了解他们的华文学习水平,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情况,以及华文学习水平与中华文化认知、认同的关系。调查发现,随着华文学习的深入,在春节、中餐、孙中山等文化项目上留学生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认同会显著增加;同时,我们还对留学生们进行了直接访谈,结果发现85.5%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知;7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华文有助于增加他们对华人、中国、华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媒介功能与前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论述东南亚华文传媒的历史、文化传播的作用、传媒的政治功能、困境下的历史瞻望 ,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其历史功绩。本文认为 ,华文传媒的存在对东南亚华侨华人的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 ,和为华侨华人争取应有的社会权益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历史原因 ,华文传媒的发展遇到受众日益减少的挑战 ,但是随着中国的迅速崛起 ,华文传媒重新面对一个充满希望的生机 ,并可藉此摆脱困境 ,步入快速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华族文化认同的建构形式出现了缓慢而深刻的变化.华教体系在世纪之交面临的变质危机和合法性危机使其百年来在华人文化认同建构中作为支配性制度的角色被动摇,甚至逐渐让渡给国家教育体系.这使华教运动渐趋衰落,导致华人文化认同建构形式发生转变,即从抗拒性认同向规划性认同转变,而这种转变逐渐呈现为华人文化身份认同危机.如果马来西亚华人族群能在此过程中重振华文教育并使自身文化被合法接纳为国家文化,那么这种危机反倒可能成为保存和延续当地华人文化的转机.  相似文献   

6.
范宏伟 《东南亚研究》2006,(6):71-75,2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华文教育在经历了二十余年的沉寂后重新复苏,华校的数量和规模已经有了较大发展。缅甸华文教育的发展与缅甸国内的政治经济发展、中国的崛起和对华文教育的支持、中缅关系的亲善、华人的努力和有利的国际背景等五个方面密切相关。同时,目前缅甸华文教育在合法化、生源和师资方面还存在诸多的困难。  相似文献   

7.
2006年7月,印度尼西亚国会通过的争议多年的新<国籍法>,取消了已存在半个多世纪的在印尼国籍问题上带有族群歧视性的条款.新<国籍法>不仅为包括华人在内的印尼外来族群获得平等的生存权利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而且也为印尼华文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本文试从印尼华人民族权利的角度出发,分析探讨印尼华文教育多样性发展的可能前景,希冀能够抛砖引玉,引发更多关于印尼华文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和讨论.  相似文献   

8.
王志民  万木春 《东南亚研究》2023,(1):130-151+158
海外华侨华人是中华文明及其文化价值观在国际上存续和传播的重要载体,观察和研究华侨华人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这种文化价值观的发展变化通过各种媒介得以表达和传播,华文报纸广告是其中一种重要媒介。本文通过分析马来西亚发行量最大的华文报纸《星洲日报》的广告形态和内容,发现马来西亚华文广告中最具主导性的5项价值观是经济(划算)、家庭、智慧、健康和集体主义,并据此讨论了马来西亚华人文化价值观的特殊性,提出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华侨华人群体广告传播的针对性研究,找准“求同存异”的价值观平衡点,同时需要尊重传播对象的价值观与社会意识形态,稳健采用符合当地习惯的表达方式进行有效传播。  相似文献   

9.
根据对海外华文媒体高层领导的访谈,笔者认为华文媒体在国际舆论中起着独特的作用。它们帮助华人融入当地文化,互相沟通;积极传播大中华文化;与中国媒体相互配合,扩大有利于中国的正面国际舆论。但是华文媒体也存在受众面窄、规模小、观点偏激、缺乏高度和影响力等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华文媒体首先要掌握对媒体的主导权,另外要加强华文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当地主流媒体的合作以及与中国各方面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新马华文报纸话语权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新马两国华文报纸销量、华文教育的发展等多方面的比较研究,指出新加坡华文报纸逐渐被边缘化、作用被弱化的事实.文章认为,新加坡已经失去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地位,面对社会交流语言加速英语化的现实,华文报纸的社会地位将进一步降低.与此相反,由于马来西亚华人保留完好和系统的华文教育,华文报纸话语权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得到增强,马来西亚也因此取代新加坡成为在东南亚传播中华文化的中心.  相似文献   

11.
华人社团向政府提交国家文化备忘录,发表文化方面的宣言等,积极谋求华人文化发展的有利政治空间。为更好地保护和发扬华人文化,华人成立各种文化社团组织,并举办华人文化节等活动。华人社团的活动和举措具有主导性甚至领导性,它们对于独立后马来西亚华人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试论印尼华人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化哲学原理,以印尼华人文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本体的解析、时空的察析及其运动态势的审视认为,印尼华人文化是一种构成多元、部类层叠的复合文化,是一种处在不断“当地化”又坚持“中华化”、对立统一运动的移民文化;印尼华人文化既有别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又不同于中华文化,是“移居”印尼的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异族文化综合融合的结晶,是印尼华人的族群标识,是一种相对独立的民族(部族)文化,即华人“部族”文化;印尼华人文化复合了大量的中华文化和非中华文化要素,与生俱来就是中华文化与在印尼的各异族文化进行对话交流的重要中介,是印尼华人、印尼各民族(部族)的共同财富,是中国发展与印尼的友好关系、睦邻善邻友邻、构建和谐亚洲和世界的重要资源,是21世纪中国和平崛起的的宝贵资源。  相似文献   

13.
1860年以后,清政府对东南亚华侨开始实施全面的保护政策,并采取了在华侨居住国设立使领馆、与有关国家签订双边条约及规定等措施。清政府之所以采取这种政策,其主要原因在于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这种政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东南亚华侨的利益,应予肯定。  相似文献   

14.
尽管越南越族灶神信仰在其自身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受到汉族祭灶习俗的影响,但由于信仰的深层象征及各民族选取、发展文化材料的方式不同,两者仍呈现出较大差异。越族灶神信仰的形成过程即越族本土民间文化与汉文化的交流与整合过程,它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越族民间信仰乃至越族文化形成的规律。  相似文献   

15.
随着马来西亚留学政策的转变,中马两国教育交流合作得以广泛展开.中国大陆赴东南亚"跳板国家"--马来西亚的曲线留学,一度成为留学新热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作为沟通中马文化的载体,在总体素养、留学趋势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开展对当代马来西亚中国大陆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对丰富中国东南亚留学生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马来西亚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华人妇女社团组织的形式主要有:专属女性的妇女社团、妇女组或妇女部、华团青年组织中的妇女组织、最高领导机构华总的妇女部门.不同华人妇女社团组织有简单或复杂的内部机构系统.华人妇女社团组织活跃的社会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功效.  相似文献   

17.
华裔美国文学的研究热点通常集中在华裔美国人的文化身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冲突方面,但对华裔作品本身的文化翻译属性论述不多。本文以三位华裔美国文学领军人物的代表作为例,通过将后殖民语境下的翻译理论与文化理论中的离散视角相结合,深入探讨华裔美国作家进行离散书写时展现的"杂合性"特质。  相似文献   

18.
马来西亚是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国家。华人占全国人口的29%,他们在马来西亚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马来西亚的国家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与其他东南亚国家华人相比,马来西亚华人保留了最为浓重的中华文化特色。你如果想要了解海外华人,那么,你一定要去马来西亚。你如果想知道海外华人是怎样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的,那么,你也一定要去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9.
马来西亚华人社团数量众多,发展迅速,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之一.总会组织是华社力量的凝聚者与组织者,在华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总会组织典型代表的隆雪华堂,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地演变与创新,管理日益科学化与制度化.华堂注重华社与社会民生问题,倡导公民社会,在传统中华文化的传承、促进中马关系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