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资治通鉴》载:上官桀在做未央厩令时,一次皇帝身体不适,等到病愈后察看马匹,发现马大多数瘦了。皇帝大怒,要惩办上官桀。上官桀声音哽咽地对皇帝说:“我听说皇上身体欠安,日夜  相似文献   

2.
邓忠强 《学习月刊》2013,(11):54-54
汉昭帝登基之初,因为年幼,由大将军霍光执政,而霍光一直都遵循着汉武帝的一套办法来管理国家,喜欢用重刑来处置犯人。当时的官吏都以处置犯人越重越多来显示自己越能干。其中,河南太守严延年就是个著名的酷吏,他"为治阴鸷酷烈"  相似文献   

3.
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大葆台村附近的大葆台汉墓博物馆已经修建完毕,即将接待国内、外观众了。文物部门将一九七四年发掘的汉代大型木椁墓——燕王刘旦之墓修葺复原,冠以钢筋水泥顶棚,以供游人观看;又在墓旁建筑了一座展览室,把大葆台汉墓的出土文物陈列其中(还拟陈列北京地区其它汉代出土文物)。  相似文献   

4.
据<晋书·刘毅传>载,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一次与群臣到洛阳郊外赏游,游兴甚浓之际,很得意地问司隶校尉(当时京城地区的监察官)刘毅:"你说朕能与汉朝的哪个皇帝相比?"刘毅直言相告:"陛下可与东汉的桓帝、灵帝一比高下."  相似文献   

5.
上官桀;本是汉武帝时未央宫的厩令;到武帝临终时已经成为受遗诏的辅政大臣。考察其发迹的历史,却是缘于一件因祸得福的小事。 一次.武帝生病.病愈后发现未央官的御马瘦了许多,这位酷爱马而多疑的皇帝顿时大怒道:“厩令是不是以为我不再需要马了”,于是找来上官桀要重治其罪。上官桀狡辩道;“听说皇上龙体不安,臣日夜忧惧,哪里还有心思喂养御马呢?现在皇上龙体大安,臣就是死了也心甘情愿。”言未毕巳泣不成声。武帝见状,怒气顿消,认为其忠心可嘉,不仅不治其罪!反而格外器重,逐步把他从一个厩令提拔为骑都尉、太仆,直至受…  相似文献   

6.
正春秋战国职掌文献史籍的御史官已有明显的监察职能。秦在中央设立御史大夫,御史府为其官署,掌握天下文书和监察;在地方上,皇帝派御史常驻郡县,称"监御史"。汉设御史台,归属办理宫中内务的少府,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专门的监察机构。汉武帝时期将天下分为十三部监察区,由刺史代表皇帝对地方实行监察。京师长安附近七郡为司隶校尉部,司隶校尉除三公之外对朝廷百官都可弹劾。  相似文献   

7.
清朝的雍正是个名声不大好的皇帝。他的名声一方面坏在禁锢杀戮、屡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坏在他的皇位来路不正。传说康熙是把帝位传给十四子的,雍正是康熙的第四子,他串通隆科多等人阴谋篡改遗嘱,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窃取了皇帝宝座。然近读《清世宗》忽觉这个在位执政仅13年的皇帝决非等闲之辈,比如他在整饬吏治方面就颇具胆识。他登上帝位后,没有飘飘然,而是自我揭丑,警钟长鸣。他公开承认自己治下无清官,“今之居官者,钓誉以为名,肥家以为实,”“所谓名者官爵也,所谓实者货财也”,他痛斥那些“名实兼收”…  相似文献   

8.
张鸣 《廉政瞭望》2014,(3):54-54
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堪称一个老字,一口气活到86岁。要不是侯景把他活活饿死,熬过90岁应不成问题,在皇帝群里,可以当老大的。所以,北边的人,尊敬点的叫他老翁,不客气的,就叫他老儿。由于活得长,梁朝基本都是他当政,他死后,虽然还有几个皇帝,但都是一闪即逝。用他的话来说,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恨焉?自己给自己挣了家业,自己再把它败掉。  相似文献   

9.
正南北朝时期,梁武帝萧衍,堪称一个老字,一口气活到86岁。要不是侯景把他活活饿死,熬过90岁应不成问题,在皇帝群里,可以当老大的。所以,北边的人,尊敬点的叫他老翁,不客气的,就叫他老儿。由于活得长,梁朝基本都是他当政,他死后,虽然还有几个皇帝,但都是一闪即逝。用他的话来说,天下自我得之,自我失之,又何恨焉?自己给自己挣了家业,自己再把它败掉。  相似文献   

10.
姜钦峰 《党课》2011,(12):81-82
明朝万历皇帝九岁登基。孩子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这是关系到国家未来前途命运的大事。因此,皇太后经过慎重考虑,把教育小皇帝的重任托付给了张居正。  相似文献   

11.
在封建社会里,皇帝贵为天子,可谓一言九鼎,至高无上。但在历史上,有几位皇帝却害怕自己封的谏官,并不算多么有作为的宋仁宗就是其中的一位。有一天,仁宗在宫内做道场的时候跑去看热闹,对左右吩咐说:“赐与各僧紫罗一疋。”和尚们喜出望外,连忙谢恩。这位皇帝却顾不得是不是会丢份儿,认认真真地嘱咐道:“明天你们从东华门出宫,把紫罗都藏在怀里,不能让人看见。”个中原因,他也如实道来——只是“恐台谏有文  相似文献   

12.
正日前,由80岁高龄的丰台区委老干部局离休干部卢秀彬创作的历史题材小说《燕太子丹》一书,出版发行。燕太子丹,战国末年燕王喜的太子。因患秦军逼境,公元前227年,派荆轲入秦刺秦王不中。次年秦军攻破燕国,他逃奔辽东,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本书以燕太子丹坎坷悲惨的一生为线索,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着力描写其在燕国危  相似文献   

13.
刘立祥 《唯实》2015,(4):80-83
读《汉书·霍光传》,每每为霍光及其家族“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而扼腕长叹。一、霍父不检,失足跌进富贵窝霍光的父亲霍仲孺,是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的一个衙役。公元前141年前后,霍仲孺以县中小吏的身份被派到平阳侯府服役,竟然与侯府的侍女卫少儿搞在了一起,两人花前月下,卿卿我我,如胶似漆。岂料  相似文献   

14.
朱棣的和平     
老六月雪 《党课》2011,(16):102-106
明成祖朱棣(公元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1403—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受封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熄改为“成祖”,其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朱棣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展示了其雄才大略,  相似文献   

15.
唐朝大历年间,皇帝下诏:任命杨绾为宰相。这是一次正常的人事变动,却在官场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先是御史中丞崔宽听说杨绾当上了宰相,立即在当天把自己花园中号称"天下第一"的楼台亭阁全部拆除;而  相似文献   

16.
现在离皇帝的时代已经很远了。然而不知为什么,一些人心头总是萦绕着浓重的皇帝情结。打开电视,皇帝的身影终日在人们眼前晃来晃去,圣上英明万岁万万岁之声不绝于耳。走进书店,书架上满是砖头一般厚重的帝王系列,什么秦始皇大帝、大汉天子、则天皇帝、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开国皇帝朱元璋、康熙大帝、雍正王朝,等等,把这些皇帝的文治武功吹得神乎其神,仿佛他们都是掌上千秋史、胸中百万兵的明君,天降的救世主,功德无量,流芳百世,苍生就是靠着他们得以图存,历史就是靠着他们得以发展,真令人有漫漫皇权路、何时走到头的慨叹!许多不谙世事、初出…  相似文献   

17.
孟昶是后蜀的第二个皇帝,也是末代皇帝。他的父亲孟知祥是后蜀的开国皇帝,但称帝半年,就因病死去。于是,十六岁的孟昶在父亲旧臣的拥戴下继承帝位。他登基之后,以李仁罕、张业、赵庭隐、李肇为首的将领自恃有功,根本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他们违犯朝纲,夺人良田,掘人坟墓,不仅危及孟昶的帝位,而且激化了阶级矛盾,影响了社会稳定。孟昶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首先将骄横跋扈的李仁罕处死,接着又杀掉了以酷法滥刑聚敛财物的张业,又陆续罢免了一批贪婪不法的官僚,将政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孟昶亲政后,还采取了一些有利于民众的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阳生 《唯实》2003,(4):96-96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楚国都城郢地有一个人 ,在晚上给燕国宰相写信 ,因嫌烛光不亮 ,要求拿烛的人举高一点而说了一声“举烛” ,说着也就错写上了“举烛”两个字。燕国宰相接到信 ,作了这样的理解 :“‘举烛’就是崇尚光明 ;崇尚光明 ,就是要选拔贤能的人而任用他们。”于是 ,把这个意思告诉了燕王。燕王听了非常喜欢 ,国家也因此而治理好了。讲完了这个故事 ,韩非评论说 :“国家虽然得到了治理 ,但这种理解并不是信的原意。”从此 ,“郢书燕说”就成了曲解原意、穿凿附会的代称。晚清小说《冷眼观》(王濬卿著 ,1 90 7…  相似文献   

19.
孟红 《世纪风采》2012,(2):40-43
刘胡兰,一个15岁的农村姑娘,一个普通的共产党员,她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大无畏精神,挫败了敌人的罪恶阴谋;她以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书写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尚气节。当年,她的英雄事迹之所以迅速扬名全国,主要有三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正>我国古代其实是一个"早婚国家",按照《礼记》所规定的男女成年标准来理解,古代嫁娶年龄一般是男20岁、女15岁。但各朝代略有不同,比如唐代,男15岁、女13岁以上;明代,男16岁、女14岁以上。据《梁书·张缅传》和《周书·城冀传》记载,梁高祖的四女儿富阳公主和北周高祖女儿平原公主都是在11岁就出嫁了;汉昭帝8岁继位,娶了刚满6岁的上官安女为皇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