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事实推定在审判实务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 《法学杂志》2001,22(1):51-53
推定,是人们认识和判断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从司法角度而言,推定属于程序法的一项制度,指司法者借助现存的事实,并根据法律规定或一定的逻辑法则推断出另一相关事实存在的一种假设。早在罗马法时代,推定作为一项成文的法律规则已散见于《查士丁尼法典》中,如:“一切主张在未证明之前推定其不存在。”随着司法实践的发展,推定作为一项证据法则,越来越受到各国立法及司法界的重视,日益频繁地出现于各个部门法以及审判实践中。例如:刑法领域的无罪推定的规定;民法侵权领域的无过错推定原则;国际私法领域对于当事人未明示选择合同履行地的默示…  相似文献   

2.
在民事诉讼的审判实践中,推定作为一种技术性的手段,有时在替代证据证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世界上许多国家对推定作为一种证据法则都极为重视,而我国在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中虽然也对推定作出了原则性规定,但却很不完善。本文力图从司法实践对推定理论的需求及关注的角度出发,研究推定的构成要件、存在的理论依据、诉讼价值及立法构想。  相似文献   

3.
论经验法则的适用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贞明 《证据科学》2011,19(2):175-182
经验法则是指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归纳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或属性状态的法则或知识.经验法则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具有证据评价、事实推定以及法律解释的功能.由于受法官主观水平的影响,加之经验法则适用制度的不完善,经验法则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从确立法律规范、完善质疑和上诉程序、明确经验法则标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  相似文献   

4.
人类长期的诉讼实践表明,各国司法机关认定事实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获得证据去证明它,二是借助推定法则。推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证明方式,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相似文献   

5.
民事推定是证据学中一个重要而又抽象的范畴,它涉及实体法与程序法两个领域,是当前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实践中普遍遇到的一个比较难以操作的问题。这一法律问题早在古罗马法就有规定:一切主张在未证明之前推定其不存在。在我国,法学界对其尚缺乏深入的研究,审判实践中难于掌握。笔者不辞浅陋,略陈管见,以期抛砖引玉。推定概说民事推定由最初作为例外运用的规则,发展到现在比较完善的状态,并大量用于司法实践,经过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从中可以窥见其发展的两大趋势。一是推定规则日见个案化和系统化,而不满足于一项抽象的原…  相似文献   

6.
经验法则是指人们从生活经验中归纳获得的关于事物因果关系或属性状态的法则或知识。经验法则在司法审判实践中具有证据评价、事实推定以及法律解释的功能。由于受法官主观水平的影响,加之经验法则适用制度的不完善,经验法则在司法审判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建议从确立法律规范、完善质疑和上诉程序、明确经验法则标准、限制法官自由裁量权以及保障当事人证明权等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7.
宣告死亡,是对公民一定时间内下落不明,在法律上设定条件,据以推定他死亡,并产生与自然死亡相同的法律后果的一种法律制度。由于宣告死亡是一种法律上的推定,只要公民下落不明,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不论被宣告死亡人事实上是否死亡,都可以对他进行死亡宣告,终止他的民事权利能力,产生他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等方面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因此,在审判实践中,进行公民死亡的宣告,必须慎重对待,严格依法办事,其中的一  相似文献   

8.
推定包括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事实推定”不是真正的推定。“事实推定”是审判人员在具体案件中由基础事实推导出推定事实的活动。审判人员的“事实推定”,根据的是经验、逻辑法则、情理,盖然性等,不是法律的明文规定。法律推定分为:法律上的权利推定和法律上的事实推定。法律推定与法律拟制完全不同。法律推定具有多方面的诉讼价值。法律推定与证明责任关系密切。采用法律推定这样的立法技术的本质原因是客观证明责任的存在;法律推定导致主观证明责任的转移;法律推定不能转移客观证明责任;侵权法中的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中,过错推定导致了“举证责任倒置”。  相似文献   

9.
王雄飞 《河北法学》2008,26(6):181-187
首先研究推定的各种涵义,提出推定的基础是经验法则。然后集中分析事实推定与法律推定的概念特征及其相互关系,指出事实推定的实质是推理或推论;法律推定源于事实推定又高于事实推定,是在事实推定的基础上渗入了法律价值和政策需要,从而将事实推定的单纯经验逻辑上升为法律逻辑;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具有泾渭分明的区别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推定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法官的法律见解向来被认为是审判秘密的范畴。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德、法等国家的民事诉讼立法规定法官有公开法律见解的义务,以保障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我国最高院在司法解释中对此也作出了类似规定,但由于理论研究的不足。该规定较为笼统,实践中也难以把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从逻辑到法律:推定改变了什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定是根据法律规定,在基础事实被确定为真(或不需要基础事实)的条件下,确定推定事实为真的法律规则。推定基于经验法则或社会政策对证明强度作了人工强化。区分推理、推论和推定有重要意义,推理只关注形式的有效性,推论同时关注内容真实性和形式有效性,所谓事实推定本质上属于推论。推定对裁判者的自由心证构成了局部侵蚀,同时推定具有转移或倒置证明责任的重要功能。推定的强度可以从其相反推论所需强度来解释。在关注推定的积极功能时还应关注推定的消极功能,在推定设定和适用中实现权利(权力)、价值的综合平衡。  相似文献   

12.
论不可逾越的“柴尔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美证据法学界通常认为,在处理推定与举证责任的关系上,必须遵循一条不可逾越的分界线,即推定仅仅转移提供证据责任,不能转移说服责任和整个案件的举证责任,即"柴尔线",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历程,其科学性已得到实践确认。目前,我国《侵权行为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相关条款规定,法律推定和事实推定能够转移说服责任和举证责任,审判实践中亦依此作出不少错误判决。其理论上的深层原因是,我国主流证据法学理论并没有承认和引进举证责任分层理论,故一旦发生推定,则十分容易逾越"柴尔线",导致说服责任和举证责任的转移。因此,只有承认和引进举证责任分层理论,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上述错误。同时,要正确处理推定与举证责任之间的关系,当二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要遵守举证责任优先的原则,因为举证责任是法定的。尤值得注意的是,在审判实践中,法官无权根据自由裁量权设置举证责任条款并在当事人之间进行分配。故此,目前有必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所规定的事实推定作出严格的、科学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民事推定是证据学中的一个重要而抽象的范畴,是当前法院审判方式改革实践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复杂而又难于操作的课题。推定作为证据法上的重要法则之一,在诉讼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适用推定有助于法院对某些案  相似文献   

14.
我国《民事诉讼法(试行)》规定了共同诉讼,对集团诉讼没有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集团诉讼已经出现。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和现代工业的发展,引起集团诉讼的主要有: (一)由于某些企业或者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乱排放污水、污物等有害物质,气体、造成严重环境污染,致使很多人的人身、财产遭受损害而提起诉讼的案件。  相似文献   

15.
《天津律师》2007,(1):46-46
审判实践中.由于不同法官对法律规定理解上的不同.或者法律原本就缺乏对新情况和新问题的具体规定.出现了对类似案件法律适用标准不统一的现象;个别法官滥用自由裁量权.导致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法院对同类案件的裁判结果也各不相同,由此引来社会非议。  相似文献   

16.
证人是指了解案件情况并受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证的人。依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出庭作证是知道案件情况的有关单位和公民对国家应尽的法定义务,但是,由于现行立法对证人出庭作证的具体程序,特别是强制作证和证人权益保障等方面的规定尚不完善,审判实践中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现象较为普遍,甚至故作伪证等情况也不罕见,因此,不仅妨碍了人民法院的公开审判活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损了法律的威严,导致了不良的社会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通过证据立法来规范往往和完善我国民事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有关法律问题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对推动我国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进程也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关于刑事诉讼中的指定管辖我国刑事诉讼法第26条规定:“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判管辖不明的案件,也可以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将案件移送其他人民法院审判”。这是人民法院审判刑事案件指定管辖的法律依据。由于该规定过于笼统,在司法实践中对管辖不明的案件出现了许多问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之一是:不属于同一上级法院的几个下级法院发生管辖争议时,有的上级法院便随意指定下级法院审判或指定移送其他法院审判。其中,不属于自己直接监督的下级法院不承认其指定,致使管辖争议得不到解决。因此,当不属同一上级法院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陪审制度异化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法学研究中,对西方法律制度的移植一直是我国法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方面,例如我们现在的陪审制度很大部分是基于对西方陪审制度的移植。在肯定国家这种对法治建设的热忱的同时.对“制度移植”的反思也就显得尤为必要。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和刑事庭审制度改革方兴未艾.更直接引发了对陪审制度的存废之争。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立法初衷是吸收普通民众参与审判,扩大司法民主,加强对审判工作人员的监督,更好保障司法公正.抑制司法腐败.拓展普法教育的途径。但由于立法技术上的不足、司法实践中陪审员制度流于形式.使得实践中问题重重。  相似文献   

19.
送达是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由于人员流动、单位变迁、规避和拖延诉讼等原因,送达难依然困扰着司法实践,人民法院越来越多地采用了推定送达方式。作为一种法律拟制,推定送达是司法程序矛盾和妥协的产物,也是审判公正和审判效率相互冲突下作出的无奈选择。在民事诉讼中,推定送达主要包括公告送达、留置送达、邮寄送达、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等形式。其中公告送达是推定送达中最主要的方式,也最特殊、问题最多。公告送达是指人民法院通过登报、张贴公告等方式将法律文书的内容予以公布,通告受送达人在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地点,受领法律文书或参加诉讼事项,经过法定期间即推定已送达给被送达人的送达方式。我国《民事诉讼法》第84条规定:受送达人下落不明,或者用本节规定的其他方式无法送达的,公告送达。自发出公告之日起,经过六十日,即视为送达。公告送达,应当在案卷中记明原因和经过。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其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的涉外海事审判中,涉港澳案件所占比例呈高。涉外.审判与非涉外审判的本质区别在与法律(准据法)的选择适用。法律适用的正确与否是涉外审判的关键。由于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在诉讼程序上按照涉外民事诉讼程序的特别规定办理,在适用法律上亦按照《民法通则》第八章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处理,又由于港澳地区与内地的法律渊源不同,法律冲突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