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7 毫秒
1.
毛泽东晚年在探索社会主义过程中发生的失误是我们应当认真总结的,特别是他的理论失误更应当认真研究。笔者认为,毛泽东晚年探索社会主义的理论失误主要有两条:一是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到认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二是急于求成和求“纯”,有超越革命...  相似文献   

2.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邓小平同志即大声疾呼地向全党提出了解放思想这一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任务。15年来,我们党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冲破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禁锢和社会主义僵化模式的束缚,实现了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确定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从而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迅猛发展。实践证明,解放思想是使社会主义事业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的思想前提和保证。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形成的直接后果是中断了我们党早期正确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进程和导致了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这“左”倾错误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与中苏分歧日益扩大和中苏论战日渐激烈息息相关。毛泽东认为苏共在“二十大”以后实行的一系列路线、方针、政策违背马克思列宁主义 ,从而断言苏共已“变修”。并以此为鉴戒 ,毛泽东在国内进行“反修防修”的斗争 ,逐步形成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理论  相似文献   

4.
划时代的里程碑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它完成了指导思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大转移,开辟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5.
“文化大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特殊时期,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史上的一次重大挫折。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革命和进步,而是党和毛泽东在领导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等问题认识的失误,逐渐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思想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为思想中介,靠“抓革命,促生产”的方法来建设理想中的社会主义,最终导致生产力被人为破坏,社会正常发展进程也被扭曲的一场长时间的以社会动乱为表现形式的政治运动。因此,从新中国建设史角度总结“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教训,对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纲领,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这一部分论述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对于保证劳动人民当家作主,保证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阐明了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的内容,说明了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我国社会的阶级斗争现状,规定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的基本方针。  相似文献   

7.
自1978年12月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20载岁月,弹指一挥间。然而,这20年是多么不平凡的20年!20年风云激荡,20年严峻考验,20年改革探索,20年沧桑巨变。这是人民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拓前进、加快发展的20年!20年过去,回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人们更深刻认识到她的伟大。她是揭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光辉里程碑,她是照亮中国人民改革开放新征程光芒万丈的灯塔自那时起,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  相似文献   

8.
长期以来,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遭到曲解。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仍然把阶级矛盾作为社会的主要矛盾,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给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造成了巨大损失。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提出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清除在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影响,恢复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科学本质,并在新形势下对这一理论加以发展。他为丰富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吴光祥 《世纪桥》2008,(13):16-20
<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的工作重点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如何解放思想,进一步解决好经济建设中的思想和理论问题,结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补课的时机,在全国开展了一场关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大讨论。讨论从1979年10月开始,整整持续了一年半。这次讨论抓住了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要害问题,并使大家对全党工作重点转移有了更深更切实的理解。这也是继真理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我们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动力问题上经历了从“以阶级斗争纲”到“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及其不同效果,剖析了产生“以阶级斗争为纲”作为发展动力的深层原因,阐述了两种不同的“发展动力”对推动社会发展的不同作用,论述了我们党对这一历史性课题探索过程经验教训的现实意义及其启迪。  相似文献   

11.
1975年,邓小平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提出了“三项指示为纲”,它的实质是通过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来早日结束“文化大革命”的进程,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重新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其核心是“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它的提出是对中共八大路线的恢复和坚持,具有承前启后的伟大意义,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作了重要的酝酿。  相似文献   

12.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否定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口号,同不再提“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一样,也是党的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的拨乱反正。当然,这两个口号是有区别的。“以阶级斗争为纲”只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才是错误的;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这个口号的提法本身,无论从理论上和实践上来看,都是错误的、有  相似文献   

13.
杨清涛 《学习论坛》2006,22(9):60-63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毛泽东认真总结国际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结合中国实际,系统地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这是毛泽东在探索走“中国式社会主义道路”方面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而且在当代社会主义实践中也产生了重大影响。遗憾的是,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毛泽东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上出现了一系列失误。导致毛泽东失误的原因主要有:理论原因——在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认识上的偏差;实践原因——阶级斗争扩大化;体制原因——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底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了长期以来“左”的思想束缚,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毅然摒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端正了党的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从而解决了党的“八大”就已提出、但自1957年以来都没有解决的工作重点转移的问题,并确立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实现了当代中国经济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转变。从此,神州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在这场巨大变革中,福州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  相似文献   

15.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13日至22日在北京举行。会议的主要任务是确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全会解决的主要问题是:(1)重新确立了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指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确立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2)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路线。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个不适用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作出了全党工作的重点从1979年起转移到社会主…  相似文献   

16.
管新华  汪旻艳 《探索》2004,2(3):4-7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指导下,以经济地位和政治态度为出发点和依归,科学判断了中国农民和资产阶级的分层,解决了"革命的首要问题",但建国后新判断有失误;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果断地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重申"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一部分",要求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和个体私营经济,解决了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执政党思维进行社会政治整合,强调新阶层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者,继续推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17.
如何结合实际,清醒地、准确地判断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理论失误,就是把社会主义社会看成是一个经过很短时间就能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导致对本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估计偏高,制定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政策,干了一些超越阶段的事情。我们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其中既有正确的认识,也有失误和挫折。1998年12月18日,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讲话中指出:“一切从实际出发,最根本的就是一切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我们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活动只有符合这个实际,才能取得胜利。建国以后的前三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上和实践中发生的一些严重失误,归根到底都是由于脱离了这个实际;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二十年,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理论上和实践中取得的巨大成功,归根到底都是由于符合了这个实际。”这是对建国五十年来,我们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相似文献   

18.
遵义会议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会议,分别成为我党民主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两个转折点,是我党历史上的两座丰碑.前者在中国革命极其危急的关头,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奠定了中国革命胜利的基础,成为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后者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严峻挑战的时候,果断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错误路线,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具历史意义的转折点.本文拟就这两次会议实现转折的历史背景、转折特点、历史意义等诸方面进行分析比较.历史背景之比较  相似文献   

19.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会议。这次会议重新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地作出把党的工作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决策,并开始提出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1979年3月,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中,从历史的必然性和理论逻辑性的角度,论述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必要性。1987年党的十三大概括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  相似文献   

20.
今年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也是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20周年。20年来,党的理论工作也与其它方面工作一样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性成就。总结20年来党的理论工作的历史经验,对于我们更好地做好新形势下的理论工作,兴起理论学习的新高潮,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一、新时期理论工作的历史进程新时期党的理论工作的开端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极其深刻地影响和推动了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工作的历史进程。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