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解决这一根本问题必须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核心.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要以高校图书馆独特功能发挥立德树人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
志愿服务是大学生立足实际、积极作为、奉献社会、锤炼品德的重要途径,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在志愿服务中推动高校党建和团建"上下联动、互相促进,共同提高",有助于深化高校共青团改革。要紧密围绕高校"立德树人"中心工作,培育和弘扬志愿者精神促进文化育人,拓展志愿服务载体完善实践育人,建立约束机制实现管理育人,凝练品牌项目助推组织育人,完善保障机制更好服务育人,充分实现志愿服务的育人功能,增强高校党建带团建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网络技术的发展在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高校德育工作内容、德育对象、德育模式等带来极大的挑战和冲击。高校德育要积极探索,采取必要措施应对挑战,一是占领网络阵地,二是增强学生的"免疫力",三是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四是加强网络的监管,从而增强网络社会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4.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贯穿高校教育的全部课程和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的重要要求。另一方面,艺术教育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实践媒介。为了让公安院校能够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安徽公安职业学院为例,从公安院校艺术教育意义、现状以及育人路径等方面进行探析,让公安院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艺术教育的氛围中"潜移默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非常看重对全体人民进行德育教育,在多次阐释中都提到要发挥立德树人在社会主义发展全局中的中心作用,形成了体系明晰、论证科学的"立德树人"德育思想。本文阐明了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的理论渊源,深入探寻其生成发展。深刻阐释了"立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马克思主义信仰之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德"与"树有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之人、有创新思维与广阔视野之人、有中国气质、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精神内涵,提炼出习近平"立德树人"德育思想以文育人、以德育人、以行育人三重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6.
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效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是促进思政课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等全面变革的重要表现,有利于促进"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最终落实."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具有自主性、数字化和协同性等特点,大力实施这一模式是转变教师教学理念、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升思政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必然要求."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已经在高校各个学科中被广泛应用,这可以从教学主体、教学渠道等两个层面体现出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进一步提升自身素养并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进一步注重对课堂的组织和管理,深入推进该教学模式,实现思政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高校是为党和国家培养能堪大任、能做大事、能成大业的新时代有为青年的主阵地。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和关键环节,不断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应在“两坚持两发挥”上着力。坚持课堂教学和实践探索相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办好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高校乒乓球教学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合格人才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新时代的乒乓球教学创新要坚持立德树人、因材施教、寓教于乐原则,着力运用新理念指导教学、注意规范课堂教学设计、强化现代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是铸警育魂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背景下公安院校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德树人"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从加强"课程思政"顶层设计、转变传统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充实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文件、提升教师"课程思政"能力、营造思政育人的文化氛围等方面入手,推动公安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0.
审计文化是对审计实践的高度凝练和总结。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审计文化具备价值引领、情感凝聚、规范约束、修正创新等功能,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和能量。通过探究审计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的历史基因、时代价值、理论依循和目标逻辑,提出将其融入高校德育的具体路径,为全面拓展和深化新时代高校德育的空间和领域提供助力,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指明了教育之本是立德树人,指明了大学的正道,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立德树人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效果决定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为了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明晰建设原则,理清建设思路,通过有效措施,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色和时代文化特征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好大学校园文化的德育功效,切实把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需要,也是强化"立德树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立身之本"的要义所在。贝罗SMCR模型系统分析了新媒体的传播要素和过程,为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提供了借鉴思路,特别是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提升路径提供了基本思路:在信源维度,重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亲和力;在信息维度,重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亲和力;在信道维度,重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亲和力;在信宿维度,重在紧密联系学生实际。  相似文献   

13.
增强德育的实效性,首先要增强德育课堂教学主渠道的实效。坚持德育育人与德育服务学生的教学理念,坚持主旋律与素质拓展的教学内容、坚持德育知识传授与德育行为能力培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坚持心理教育与管理教育相结合的教学手段是目前德育课堂教学最为突出的几个方面,也预示着增强德育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发展趋势,值得引起德育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进入新时代,高校积极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探索助力激发新时代大学生学习先进思想的内驱力,加速推进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守正创新,深入落实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本文通过调查访谈对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意愿与倾向性进行调研,建议分类施策,靶向宣传,营造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理归属感;创新传播理念,增强理论牵引力,培育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感;加强线上线下教育协同,发挥网络育人优势,探索构建大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15.
“立德树人”是党中央把握教育规律,掌握教育发展趋势,为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而做出的重要决策.高校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以“育人为本理念”为隐性路径、以“师风师德建设”为重要路径、以“社会齐抓共管”为基本路径,将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高校共青团发挥好思想引领作用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本质要求,是新时代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是实现新时代高等教育根本任务的现实路径。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要做好政治引领、价值引领和生活引领。新时代高校共青团开展思想引领工作要以"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加强团干部培养,要利用好新媒体,构建清朗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要以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原则实施精准引领和互动,在思想引领的主体、平台和内容方面融合创新,助力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高校德育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必须得到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目前高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着主体脱离实际、德育趋向功利化、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无等问题 ,因此应进一步明确高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强化德育为先意识 ,选择更贴近时代和大学生活的德育内容 ,增强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在教育方法上坚持育人为本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18.
高校立身之本在立德树人。立德树人的关键在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9.
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观教育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开展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主动适应新形势下就业环境变化,助力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需要.高校在教育实践中要构建大思政格局和坚持以生为本理念,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创新育人方式,建立协同育人体系,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信念、就业精神和就业动力.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发展要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索新思路。要更新德育理念,重视德育客体的主体性,做大学生知心朋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过程;要更新德育载体,增强德育工作吸引力,开拓多样化形式,加强心理健康和法制教育;要创新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强化养成教育,实施综合教育,渗透情感教育,坚持身教示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