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宪政权力源自“人民”,“人民”观决定着宪政的航向。中国究政史上“臣民”观向“人民”观的转变标示出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清末立宪固守专制的“臣民”观,宪政改革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时期确立了资产阶级“人民”观,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人民”仍不自由平等。中国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人民”观,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最广大“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社会主义宪政时期,无产阶级“人民”观发展为阶层“人民”观,“人民”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最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人民”观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司法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使得学界开始认识到检察问题内在的是宪政问题。围绕检察权性质定位的种种争议吐露了对检察权进行宪政改造的意图,在检察制度与究政的关系上,一方面仍应当坚持检察权的宪法地位,另一方面从宪政视角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检察权,既要控权,又要拓权,实现检察权力的“收放自如”。  相似文献   

3.
宪政的基本原理有三:首先.宪政以权力和权利为基石范畴.权力和权利是对宪政现象的矛盾特殊性及其内在联系最深刻、最全面的反映,体现了宪政的价值属性和主体性,是宪法规范的核心和实质.是宪政体系的逻辑起点。其次,宪政以良宪的存在为前提,良宪对宪政的保证源自其自身蕴含的契约精神,在拥有良宪的基础上.要承认良宪至上。最后,完政的实质是平衡机制,从宏观上看力求达到权利和权力的平衡.从微观上看.权利的保障要实现民主和少数人利益的平衡,权力的运行要实现有限与有为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西方传统宪政把"以权力制约权力"和有限政府作为防范公共权力异化和保障个人权利的内在机制,这种宪政观尽管曾为资本主义的早期繁荣作出了贡献,但其单纯的控权思路和严格的"有限政府"实践逻辑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代社会政治发展进程和公民对实现积极权利的要求。当代西方宪政变革受多重因素的推动,宪政发展主要表现在权利观的转型和权利内容的丰富化、权力制约模式多元化和寻求"有限"与"有为"的平衡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宪政与有限政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职能的增加 ,政府“行政疆域”的扩展 ,部分解决了现代社会发生的复杂问题 ,但是它的副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需要“行政国家”向“有限政府”的过渡。“有限政府”的建立 ,离不开民主与法治的发展 ,而民主与法治正是宪政的构成要素。宪政的精髓就是限制、规范和制约政府权力 ,保障个人的基本人权。建立“有限政府” ,首要任务是建立宪政  相似文献   

6.
美国费城会议在讨论美国第一部现代民主的宪法—— 1787年宪法时 ,立宪者认为 ,宪法不仅仅是一种政制构架 ,其真正意义在于它同时是“宪政”,即将成立的政府都要受到宪法的制约。宪法必须为政府提供手段 ,使之有效运行 ;但同时又必须清楚地划定政府权力 ,以维护个人自由。宪法的至上性是其最重要的品格。而在信守并实践这种宪政 (有限政府、权力分立制衡和保有权力 )的承诺的历史过程中 ,美国人越来越首肯司法审查权的作用。司法审查制度被认为是美国宪政的最独特的贡献。美国宪法并没有明文宣告联邦最高法院拥有解释宪法的权力。自 180 3年…  相似文献   

7.
论宪政及我国通向宪政之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宪政是以权力制约和人权保障为基本内容并体现法治精神的宪法在国家的实际生活中充分实施所形成的现实的民主政治体制。宪政以良宪、宪治、控权、人权、民主为基本特征。“良宪”是宪政的前提,宪政是“良宪”有效实施的结果。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宪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每个人甚至几代人在通向宪政的道路上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  相似文献   

8.
布坎南的宪政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坎南的宪政观关注如何预防政府的危险性并激发国家的潜力问题。公共选择理论和宪政经济学是布坎南宪政思想的基础,立宪民主是其核心内容。布坎南的宪政国家思想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主要围绕布坎南宪政思想的理论范式和逻辑、政府失灵观、立宪民主观、竞争性的联邦制和道德秩序观等内容进行研究,并在最后对该思想进行简要评论。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以前,强调政府权力"有限"一直是西方宪政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主旋律.经过世世代代的经验积累和理性思考,人们终于在近代初期摸索出一套以分权制衡为主体构架的限权机制,权力滥用与腐败的潜能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政府"有限"论作为一种政治信仰和政策选择也被推到了顶峰,政府"有为"的作用和意义被严重忽视,结果导致诸多负面效应.于是,从20世纪起,西方各宪政国家纷纷摒弃了片面强调"有限政府"的"消极宪政"模式,转向努力寻求"有限"与"有为"平衡的"积极宪政".这种发展趋势至今势头不减.  相似文献   

10.
宪政主要蕴含成文宪法的存在,宪法得到公民和有限权力政府的普遍认同。宪政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诸多因素。其中,文化基础这一因素主要是人本思想,契约理念、有限权力理论和自然法思想等。对宪政的内涵及宪政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基础进行分析,从中探寻一些积极结论,这有助于我国当下的宪政实践。  相似文献   

11.
在生成背景上,儒家的人性观是造成宪政发育因素的先天缺失,也是后天培养宪政观念的困境所在;中国语境里的宪政已经不是限制权力、保障权利的一种信念力量,特殊的民族历史造就了宪政工具主义观;后发型现代国家使得人们对宪政内容与结果的认识上含混不清,及至造成对宪政建设的忽视。  相似文献   

12.
从共和、自由、法治看西方宪政的理论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方宪政是一个限制政府权力的政治制度.它建立于共和主义、自由主义、法治主义等理论基础之上.共和主义强调天下为公、谋求共同福祉;自由主义主张自由与权利以及对少数人的尊重;法治主义要求政府守法和违宪审查.三者共同支撑起西方宪政大厦.  相似文献   

13.
传统行政权力控制模式的目的是建立一个“有限政府”,而在现代社会“有效政府”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法律对行政的控制应当是一种全方位、多角度的控制。既要对政府权力的滥用进行严格的控制,也要激励政府在推进社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这种融合实体与程序的综合控制模式表现为三个方面:法律规定行政主体的职能目标;法律设置行政程序控制行政权的运行过程;法律规定行政主体违法的责任及对公民的救济方式。  相似文献   

14.
海内外学界关于胡适思想的研究从未间断,成果丰富。胡适充分肯定民主宪政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政治制度的价值合理性而对其加以倡导,并且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其"好政府主义"的宪政观,通过关于"民主与独裁"的论战试图探索宪政救国之路。胡适宪政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保障个体权利、限制政府权力这两个方面。胡适宪政思想对于当代中国依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5.
学界对“宪政是什么”作出了各种各样的诠释,至今众说纷纭。但如果采用基本要素结构分析法,宪政的基本内涵要素主要应当有法治、民主和自由(人权)。在价值层面上,三者分属两个档次:民主和法治是宪政的手段,具有工具性价值;自由(人权)是宪政的目的,具有实质性价值。其中,法治与宪政的亲缘度比之民主与宪政要密切得多,前者“亲密无间”,须臾不可分离;后者既相互契合,又存在一定张力。假如把宪政比喻为一个生命体,那么,自由人权是其灵魂,民主和法治是其左右两腿。正如多数人的右腿承重力稍大于左腿一样,对于宪政来说法治的重要性也略胜民主一筹。  相似文献   

16.
宪政共和主义是对一种普遍价值观的追求,是道德建构主义的;宪政共和主义强调权力来源独立的多政府单元的存在。宪政共和主义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就是它在公共管理和公共经济中的效率。针对我国复杂的现实情况,在宪政规范允许的限度内,实行一种差别性的共和主义是可以想象的。  相似文献   

17.
积极、稳妥地推进宪政体制的改革能够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制度性基础和基本框架。彻底改革中国城乡二元管理体制,在宪法和宪政的基础上整合人为的社会断裂结构,并且努力建构和实现一个多元的社会结构,包括重新认识和评价社会组织、团体在社会和国家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对社团管理、引导和指导;大力加强、加快“社团”立法,积极促进政府与“社团”的良性互动,以及改革和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变成真正的民意代表机关;应当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成员构成进行大力的调整,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内设立和实行“督察专员制度”和“人民监督委员会制度”,并建立“反应与选择”的机制。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社会,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分立为政府权力的行使划定不可逾越的界限,构成限制政府权力和保障公民权利的宪政本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冲破了几千年来我国“强国家、弱社会的”格局,造成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分立,为我们进行政治制度的创新,建立宪政民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宪政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世纪以前,强调政府权力的有限性一直是主导西方宪政理论发展和宪政实践的最根本理念.现代宪政理论要求国家承担大量积极的政治职能,福利国家是其目标.当代宪政理论志在寻求"有效"与"有限"之间的平衡.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变迁而言,寻求平衡的社会基础并不存在.中国当前在宪政建设方面的首要任务仍然是启蒙,而不是跨越.  相似文献   

20.
宪政的实质是规范公共权力,防止其任性和专横,以保障公民的自主权利。要规范公共权力,实现宪政,需要强调法律对公共权力的规制,因为法律具有不得不服从的强制力量,需要树立法律的权威,以使公共权力服从法律,需要发展壮大市民社会,因为市民社会是约束公共权力最为有效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