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法治话语是以塑造法治认同为目标的法学表达。“据法裁判”是司法语境下的法治表征,法律渊源构成“据法裁判”之“法”的来源。因此,确定法律渊源的法源概念,应当被视为塑造“据法裁判”认同的法治话语。任何法治话语都是与特定法秩序相关联的、对特定法治实践的理论概括与反思促进。因应全面依法治国实践和中国特色法治话语建构的法源概念,应当以获致法理共识为目标,超越概念争议和功用定义,进而以形成性质定义之方式,有效彰显本土法治价值观,并就我国法治建设的现实问题给出有力回应。在具体构造上,法源概念应以“良法善治”为价值依归,将“效力”作为法源的类型要素而非概念要素,最终生成“包含权威性规范命题的事实”这一法理内涵。  相似文献   

2.
智力资本概念与教育观念转变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近来“智力资本”、“知识经济”这两个名词在我国媒体频频出现,今天把这两个概念所包含的丰富内涵与教育观念的转变结合起来研讨,是很及时,很必要的。这次研讨会的目的之一,是想提醒高等教育界重视在知识经济...  相似文献   

3.
随着医疗卫生系统由“生物-医学”模式到“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理念转向,医务社会工作借此契机融入医疗团队。文中根据“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概念要素和医疗的不同阶段,将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分为“应激”、“康复/控制”、“临终”和“疾病预防”四个阶段,为达成每个阶段的不同目标与任务,形成具针对性的实践策略。旨在为医务社会工作实践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法制”与“法治”辨析陈晓辉“法制”与“法治”这两个概念在内涵外延上有何区别,两者关系如何,区分这两个概念有何现实意义,本文拟就上述问题谈点粗浅认识,供参考。一、“法制”与“法治”的内涵“法制”一词,中国最早见于《礼记·月会篇》“命有司,修法制”,其...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与“文明政治”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文明”的两分法与三分法各有其合理性.但将“政治文明”从“精神文明”中独立出来.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是“文明”背后的动力。强调“政治文明”建设,适应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政治参与需要;“政治文明”的结构包含纵向两大“板块”、横向四个“层次”(“要素”);“政治文明”是“特适性”与“普适性”的统一。对于西方政治文明的影响,我们应坚持“不照搬”与“可借鉴”。为此,似有必要对西方政治文明重新进行一次理性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从革命胜利前夕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到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三个务必”,包含着两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我国几千年历史上治乱规律的深刻借鉴,包含着对我们党艰苦奋斗历程的深刻总结,包含着对胜利了的政党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对人民政权实现长治久安的深刻忧思。两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历史主动性,基于实事求是原则所建构的中国逻辑与中国方案。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在肩负世所罕见的复杂艰巨任务的情况下,党和国家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其成功密码正是将“三个务必”的时代智慧和价值意蕴在实践进路上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7.
“国际犯罪”、“涉外犯罪”与“跨国犯罪”三个概念区分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三者具有密切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有相互交叉之处,但是并不能认为三者是同一概念,在内涵和外延上并不具有同一性,也不能简单地认定为包含与被包含关系,而是一种有明显的区别但又有互通之处的关系。在具体的使用过程中,应当把握的关键是在什么样的语境下来使用,根据不同的语境来理解不同概念的不同含义。  相似文献   

8.
刑事诉讼构造与刑事诉讼模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不同概念,但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引用、借鉴这两种理论的过程中,没有加以区分,使我国的研究较为混乱。刑事诉讼构造是从微观研究某一刑事诉讼模式内在要素的组合,从系统到要素来研究刑事诉讼的内在功能。刑事诉讼的主体构造关系是刑事诉讼模式的构成要素,刑事诉讼构造是刑事诉讼模式的下位概念。  相似文献   

9.
行政主导的治理模式不能有效地应对复杂的公共问题,协作成为治理模式转型的一个新方向。在对协作治理的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协作治理的理解框架。该框架由起始条件、过程和结果三部分组成,并且每个部分包含了多个关键的要素。围绕这些关键要素,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西方学者的相关文献,为我国复杂公共问题治理模式的创新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在此新形势以及云南省“两强一馒”建设机遇面前,促进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旅游要素、文化要素的单一增长模式,形成两大产业互动发展、互融共赢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教育问题,还是教育的中国问题,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的教育问题”是发生在中国的,单纯是教育方面的问题;但“教育的中国问题”,就不单纯是教育的问题,而是在中国有关教育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当今中国不存在实施马克思意义上“按劳分配”的条件,所以不能实施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劳动要素是生产要素之一,所以,按要素分配已包含了“按劳分配”的内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提法是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念作为一个全新理论体系,是从中国现实国情出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事”进行探索而“求”出来的“是”。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思想”等四个要素组成,当代中国国情(内在性平面)是它的一系列理论生发的本体和基础。由于实践的绝对运动决定了国情的变化发展性,这个概念的“所指”和“能指”也呈现出辩证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增长,各类社会问题也日益累积,呈现出多发、频发的趋势。社会动荡会引发公众的不安和对社会前景的担忧。对社会失控的焦虑也透过学术研究传递出来。“社会转型”、“社会变迁”这些热门的术语,也逐渐为“社会断裂”、“社会溃败”等概念夺取了锋芒。毫无疑问,后两个概念在“价值判断”的倾向性上更为明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政治参与”概念构成要素、“有序的政治参与”概念、“政治参与”与“参政议政”的联系与区别进行了辨析,进一步明确了在实践应用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国问题”政治上表现为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中国政治的现代性转型主要表现为宪政建构。然而,中国的宪政建构却一波三折,其原因在于中国现代宪政体制建构缺乏国家观念世俗化和个人主义这样两个关键性逻辑条件,中国传统的“天下国家”观念和轻视个人自由与权利的观念并没有得到现代性的克服。中国政治的宪政建构不仅依赖于各种政治的、经济的、法治秩序上的制度性要素,还依赖于宪政文化建设。形成一种既体现普世价值又切合中国语境的中国宪政文化是中国宪政建构的关键步骤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以气为主”与“文以意为主”是中国古代文论和中国古代写作学中同时并存的两个重要命题,古人对于“文气”和“文意”的论述包含着许多丰富的内容,理清两个命题的含义、演变及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古代文论和写作学均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个有着特殊内涵和时代蕴意的学术概念,“中国模式”成为当下备受关注的焦点。何为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存在否?中国模式的内涵与实质是什么?中国模式的意义与未来又是什么?如此系列追问成为解构“中国模式”的立论逻辑。  相似文献   

19.
“违法”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法学理论中传统的“违法”概念及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违法是指违反现行法律规定的行为,其构成要素有两个:其一是现行法律的具体规定;其二是行为人的客观行为。  相似文献   

20.
杨春福教授《自由·权利与法治——法治化进程中公民权利保障机制研究》一书综合运用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诸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从多维视角透视自由,提出“自由主义视野下的权利”,包括两层主要涵义:自由主义以权利为基础,权利以自由为核心。书中着重分析了权利的法定性,明确划分法治的显性要素和隐性要素,并将权利的概念纳入作为系统工程的法治的各个组成要素。该书锁定公民权利和法治社会两个核心概念,指出法治社会的基本标准即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理性架构,具体地体现为三个方面的内容: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界限;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提炼出法治社会的核心评价标准,即对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