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彬 《唯实》2007,(2):72-74,43
法治作为一个复杂的命题,具有多元的发展维度和理论侧重,通过对法治知识谱系的考察,可以发现,主体价值是法治的本体基础,主体行为是法治的事实依据,主体共识是法治的实践旨向,法治未因人本而发端,却以人本为依归,具有深刻的人本向度。  相似文献   

2.
梁家峰 《新视野》2005,(6):63-64
法治与宽容不是水火不相容的,法治社会需要宽容。法治社会的宽容意味着对人性的尊重,对人权的维护。法治视界内的宽容体现了立法的人本化,司法的人道化,执法的人性化。  相似文献   

3.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员干部是重要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其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直接影响着法治建设。提高法治思维,必须坚定党员干部的法治信仰,以法治教育为重点,注重培养敬畏意识、整体意识、民主意识和人本意识,克服侥幸意识,严格规范自身言行,扎实工作,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4.
法治信仰是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公民作为社会的主体,其法治信仰如何对社会法治环境的形成、国家法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较强的影响作用。从必要性来讲,法治信仰是公民自身综合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从战略性来讲,公民法治信仰的提升是国家法治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法治信仰赋予法律强大的生命力,对社会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因此培养公民法治信仰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法律文化不利于人民主体地位的发挥。现代意义上的法治强调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特权的存在,这使得人民主体地位得以确立。中国特色的法治文化是奉行社会主义原则的法治文化,其本质在于反映广大人民的意志,保障广大人民的权利,使人民的主体地位得以彰显和强化。中国特色法治文化底蕴与人民主体地位培育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性,对于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弘扬人民民主的光辉旗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窦立夫 《唯实》2005,(8):72-74
科学发展观条件下的中国地方政府面对的是变化了的行政生态,而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理念建设.地方政府发展的人本理念具体展开为人本维度、制度创新维度、法治维度、资源节约维度、新发展路径维度.  相似文献   

7.
窦立夫 《唯实》2005,(9):72-74
科学发展观条件下的中国地方政府面对的是变化了的行政生态,而首当其冲的是政府理念建设.地方政府发展的人本理念具体展开为人本维度、制度创新维度、法治维度、资源节约维度、新发展路径维度.  相似文献   

8.
论和谐社会法治政府的法律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最新 《求实》2006,1(4):67-70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过程中,法治政府将呈现出新的特征:权力均衡是法治政府的权限特征;主体多元是法治政府的主体特征;价值中庸是法治政府的价值特征;行政法治是法治政府的行为特征。深刻理解法治政府的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实现政府改革的制度创新,推动建立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9.
人是人学和人本管理研究的重点,管理科学为什么会向人本转向,从入学那里寻求哲学根源,其原因是三个方面人的主体意识的增强、追求主体价值的回归、人的个性充分自由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执政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依法行政的主体是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人民群众、党和政府,都是建设法治中国的主体。这三个主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建设法治中国的有机统一体。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4,(4)
人本产权论即人力产权及其实现规律和历史形式理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有物本产权型和人本产权型两个前后相继的历史形态,中国特色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是人本产权型而非物本产权型,是其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基本结论。人本产权型又称四主型,前者基于人的发展视野,后者基于社会发展视野,两者具有互补意义的科学界定,深化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研究。  相似文献   

12.
过渡时期是新中国法治建设的初创和奠基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法治建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正确处理党法关系、依法治国的基本理念,对于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以及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依法治国方略是执政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常态化的法治需要用稳定的规则实现对公权力主体的制约和合法私权的保障,从而彰显法治的公平、公正与民主。从严治党的法治化与法治常态相适应,并在依法治国的伟大进程中,不断取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旗帜鲜明地将"以人为本"确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以人为本"在法治理念上的突出体现,人本法律观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合法权利为尺度,实现法律服务于整个社会,泽被全体人民.人本法律观是党依法执政理论体系的新发展,而党依法执政也为实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奠定了基础.坚持人本法律观为指导,推进党依法执政,应大力弘扬法律人文精神,丰富党依法执政理论的时代内涵,实现党领导下的人性化立法、执法和司法,进一步加强法治监督,在党的各项具体工作中尊重与保障人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尝试,已经探索出一条适应中国国情的道路,形成了中国的法治模式。中国的法治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决策和推动主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制度支撑,政府是法治建设的实践主体。  相似文献   

16.
李林 《新视野》2012,(3):4-10
"文化"是一个含义极其广泛的概念,学者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纷繁复杂、见仁见智。通过对各种文化概念的分析,可以大致归纳出广义、中义和狭义三种不同的文化观。在我国主流话语体系中,"文化"概念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文化概念具有多义性,二是文化概念具有相对性,三是文化概念具有可变性。法治是指法律的至高权威和法律的统治。基于对文化和法治的一般理解,可以把法治文化做出广义和狭义的不同界定。对于法治文化,还可以从主体、载体、历史等维度来理解其丰富内涵。在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中,不能将法治文化等同于文化法制,正如企业文化不同于文化企业一样。应当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把文化法制建设融入法治文化建设的大系统、大战略之中,而不能用文化法制建设替代或者弱化法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基于价值主体维度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人民是价值创造及价值评价的主体,坚持价值主体的广泛性和发展的可持续性,体现出这一理论体系鲜明的人本特色。  相似文献   

18.
李洁珍 《求实》2005,(6):62-64
法治社会的实现,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或制度规则的改变,而且意味着主体人格精神世界的必要变革乃至重建。但在政府拯救意识下,即便建立起符合法治要求的法律,也会因主体精神文化支持力量之不足使法治遭遇挫折;而主体普遍的自治自救意识和自救型人格的确立,才能为法治之实现铺垫浓厚的精神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9.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与公民意识构成了现代法治国家的主体,并决定着法治国家的水平.非政府组织的特征决定了其对塑造社会成员的现代公民意识具有重要的作用,体现在:有利于提高公民的主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参与与监督意识:有利于加强公民的责任意识;有利于增强公民的民主平等和独立人格意识;有利于培养公民的法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