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 ,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 ,早在 1 91 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即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领袖人物那里 ,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 (包括詹姆士、柏格森、罗素等人的学说 …  相似文献   

2.
余习惠 《求索》2008,(10):179-181
湖南《大公报》副刊创刊于1915年9月1日,是湖南《大公报》创办之初设置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湖南《大公报》报人对副刊性质和功能产生了新的认识,从而促进了副刊的改革。因此,对湖南《大公报》副刊进行一次深入的分析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对这个特定时期内副刊的传播功能与地位的整体把握。另外,对于伴随报纸副刊发展成长起来的中国现代文学,我们也可以窥见其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胡菊香  欧阳询 《求索》2015,(1):101-105
五四时期,张君劢与《新青年》同人的启蒙思想,在哲学基础与侧重点方面固然有别,但双方均是源于对现实政治的失望而提出思想启蒙的新路向,均是欲从思想文艺上建设政治的基础,并且均以民主与科学为主要内容。凡此种种,不仅表明张君劢亦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同时也昭显了新文化运动具有多元化的思想谱系。  相似文献   

4.
陈望道是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纵观其一生,从少时东渡日本求学到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从引领浙江"一师风潮"到苦译《共产党宣言》,从积极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到倡导妇女解放运动,他始终站在时代浪潮与进步思潮的最前线。立足陈望道接受马克思主义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追忆陈望道在五四时期和建党初期所进行的革命活动。  相似文献   

5.
何来‘断层’!舒芜(《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审、著名作家和学者)有人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反传统反得大彻底,造成了中国文化的断层。有不少人应和此说。我却不能理解,不知道何来“断层”!大概也是多年来讲起“五四”新文化运动时,讲得太热闹了:似乎舞台大幕...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光复初期台湾出现的《前锋》、《台湾文化》、《创作》等刊物以及《和平日报》、《新生报》等报纸副刊为主要考察对象,论述当时一度出现的争相介绍、研读鲁迅的热潮,其形成和消退的过程及原因,并指出它显示中国新文学优良传统在台湾播迁和赓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泽龙教授在答《社会科学报》(2007.5.17)记者问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应该说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它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至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8.
张耀杰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前后写作了10多年,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经与我反复交流过,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谈一谈对于由《新青年》杂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看法,算是为这本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9.
从新文化运动到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时期。与此相适应,中国先进分子的人权观念和斗争实践也实现了根本的转折和历史性的飞跃。如果说,初期新文化运动是旧的资产阶级人权运动的最高峰和历史的终结,那么五四爱国运动就是新型的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人权运动的开端。本文试就这一转变作一初步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朵渔 《同舟共进》2014,(7):20-23
中国现代教育的发轫期 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主编的《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翌年9月,更名为《新青年》。陈独秀为《新青年》写的发刊词说:“……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自觉者何?自觉其新鲜活泼之价值与责任,而自视不可卑也。奋斗者何?奋其智能,力排陈腐朽败者以去,视之若仇敌,若洪水猛兽,而不可与为邻,而不为其菌毒所传染也……”《新青年》浸染了整个时代,成了一代青年的启蒙圣经,对整个新文化运动的开启功莫大焉。据周策纵估计:“五四”时期,即1917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杜威说,这些报纸最大的特点就是“有大量的问号”,“在一个信仰既有权威的教条,又是使人感觉满足的国家里,这种提出疑问的热潮,预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11.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12.
陈海波 《新东方》2009,(5):19-23
一、“三农”问题的历史和现实地位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自古就形成了视农业为安天下、稳民心之根本的农本观念和治国方略。西汉文景二帝指出“夫农,天下之本也”,南北朝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写道,“五谷者,万民之命,国之重宝”,把农业生产与富民强国紧紧联在一起。自“五四”新文化运动对农民独立价值的发现与充分肯定以来,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化,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根本改造必须从农村开始。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指出,“我们中国是一个农国,  相似文献   

13.
70年前的“五四”实际上包括了新文化运动和爱国反帝运动两个部分。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与科学大旗,痛斥封建礼教,批判传统文化,在“五四”这曲时代交响乐中,突出了思想启蒙的主题。但是,当时极力推崇“德”、“赛”精神的五四青年,所面对的却是一个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泥淖中越陷越深的贫弱祖国。当务之急乃民族救亡图存。这样,当思想启蒙的第一主题达到高潮,救亡图存的第二主题  相似文献   

14.
王奎群 《求索》2013,(3):147-149
王永兵先生认为《伤逝》是一部自我质询的小说,在"我是谁"的反复疑问中,小说经历了"我是我自己的"到"我不是我自己的"自我否定。这种看法有失偏颇。涓生与子君是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的知识分子,铸就涓生与子君爱情悲剧的原因,首先是当时的社会没有实现"我是我自己的"的条件,其次是他们的性格中的怯懦、自私等弱点。《伤逝》尽管有反封建思想的意义,但它着重表现的是鲁迅先生对知识分子"个性解放"思想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5.
八十年前的五四运动,开辟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时代。这个革命,在五十年以前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这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领袖人物那里,民主和科学主要是指资产阶级民主和自然科学。此后,随着运动的发展,原有的队伍分化成了两个潮流: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的民主和科学的精神,并且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加以改造,这就是共产党人和若干党外马克思主义者所做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则坚持西方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乃至同国内…  相似文献   

16.
鄢烈山 《同舟共进》2011,(11):10-11
历史的惯性 2011年中秋节前夕,在《新快报》上读到殷海光的名篇《赶快收拾人心》之节选。我的湖北老乡殷海光(1919-1969),是中国著名的自由主义者,李敖称之为“五四之后中国最后一个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7.
年年逢“五四”,岁岁谈民主,说实话,民主成了“五四”的一个符号,久之,人们便不大去想符号本身的意思,连《民主与科学》杂志编者也觉得今年纪念“五四”的稿子似应该挖掘点新意了。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商务印书馆(以下简称“商务”)在时潮冲击下走上改革之路,它对民主与科学的呼声从一开始的冷眼旁观到后来充满热情的鼓吹,反映了文化创作企业与文化运动不可分离的互动关系。一、新文化运动初期,与时代存在较大反差的“商务”受到新文化界的激烈批判,迫使“商务”必须做出改革抉择“商务”被认为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开山企业,然而进入五四时期的“商务”却长期游离于新文化运动主流文化圈之外,这种状况引起了新文化界的严重不满和批评。陈独秀首先发难。1918年9月和1919年2月,《新青年》连续发表陈独秀的两篇文章———《质问…  相似文献   

19.
刘群栋 《求索》2010,(4):162-164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自《文选》成书以来,对《文选》的研究代不乏人。隋唐时期,是《文选》研究的繁盛期,研究《文选》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文选》学"。清代,《文选》研究出现了第二次高潮。"五四"以后,《文选》学衰落。以1988年第一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为契机,《文选》研究再次活跃起来。近20年来,《文选》研究有了新的发展,正在形成第三次高潮。当前的《文选》研究主要集中在《文选》的编纂背景、《文选》的编纂者、《文选》的编纂及成书时间、《文选》的选本来源以及《文选》的文体分类等五大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20.
张建刚 《中国人大》2010,(19):51-52
1907年1月,在日本东京,一个名叫徐佛苏的人先找到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主编章太炎,然后又去找《民报》庶务干事(相当于经理)宋教仁,声称自己受《新民丛报》主编、大名鼎鼎的梁启超之托前来讲和。徐说:梁“已改变方针,其保皇会已改为国民立宪会矣,君可与《民报》社相商,以后和平发言,不互相攻击”。并称:“以前《新民丛报》和《民报》论战是出于不得已。”对此,章太炎表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