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1991年6月25日,斯洛文尼亚宣布独立,一时成为世界政治关注的热点。斯在独立前是东欧经济最发达地区之一。斯科索沃自治省曾与银川市结为友好城市。斯脱离南联邦是其历史上的民族问题在现实政治中演化的必然结果,涉及面广,关系复杂。总起来说,民族独立运动是贯串于斯历史与现实过程的一条主线,循此深入,可以大致拼接出对斯民族问题认识的一个完整层面。斯的民族运动按时序划分,可分为五个阶段:1848年以前的历史为第一阶段;1848年至1918年的历史为第二阶段;1918年至1980年的历史为第三阶段;1980年至1990年的历史为第四阶段;1991年独立至目前为第五阶段。  相似文献   

2.
冷战结束后,世界各地的民族主义努力抬头,要求民族独立和民族统一已成为影响当今国际关系的一个重大潮流。这一点在冷战的前沿欧洲尤其引人注目。先是东欧剧变,德国完成统一,而后是苏联和南斯拉夫在严重的民族危机冲击下,先后解体。近来,原来被认为东欧国家中最有可能平稳顺利地实现向私有制过渡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共和国也由于民族矛盾的激化而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之一。东欧剧变后,捷克斯洛伐克长期存在的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在不断的民族危机冲击下,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面临着  相似文献   

3.
这是日本苏联问题评论家谷畑良三在《世界周报》1983年新年特大号上发表的一篇文章,摘要如下:安德罗波夫的上台标志着苏联和东欧的关系进入新的阶段。斯大林死后三十年来,苏联和东欧关系的发展虽然是很呆板和曲折的,进程非常缓慢,但却是稳步地前进着。  相似文献   

4.
当前,东欧各国的经济几乎也有同西方世界相同的困难。但最大的经济问题之一是能源短缺。东欧各国能源严重短缺是70年代末逐渐开始的,并严重影响着东欧各国的经济发展。一、东欧各国能源紧张的原因战后,随着东西方势力范围的划分,东欧与苏联在经济贸易结构上形成了一个巩固的体系。因此,在这个经济体系范围内,东欧各国(除了罗马尼亚之外)在能源上都严重地依赖苏  相似文献   

5.
丹尼斯·P·霍浦契克是美国宾夕法尼亚洲威尔克斯大学的研究东欧和世界历史的助理教授。他在《东欧历史与文化》一书中从全新的角度——文化——考察了东欧的历史发展与现状。作者在书中写道:伴随着柏林墙的倒塌,东欧各国发生剧变、苏联解体、共产党在苏东丧失政权,冷战结束。西方国家欢呼:资本主义胜利了。在西方一些学者看来,东欧各  相似文献   

6.
(一) 在世界上所有不幸的国家中,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算得上第一。仅仅几年时间,曾是南斯拉夫一部分的各民族和平相处的家园变成了一处硝烟弥漫的废墟。而同时,国际社会似乎对此感到无能为力。 波斯尼亚的毁灭,直接导源于1990—91年在苏联东欧出现的那场政治大地震。在此之前的45年中,波斯尼亚作为南斯拉夫6个共和国之一,一直与其它5个共和国——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黑山和马其顿——和平相处。至少从60年代以来,波斯尼亚境内的三个主要民族——穆斯林、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保持着一定的政治、社会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武装力量一直被苏联作为维护超级大国地位的基石;它在东欧的驻军是苏联对该地区取得支配地位的保证;它通过向第三世界倾销武器和派遣军事顾问又为苏联扩大影响提供渠道。在国内,军队在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中作为民族骄傲和团结象征发挥了重大作用。在意识形态上,苏联一直把东、西方之间的战争看作两大社会经济制度的大决战。出于政治和军事理由,苏联武装力量在国家资源分配上享有绝对优先  相似文献   

8.
(1998年9一10月)前苏联东欧期期期期期内J哎J月‘︸几谧曰曰、︶98 98 98 9898苏联斯大林时期强制迁移少数民族及其后果对苏东历史悲剧的沉思五十年代初斯大林重建国际共运中心的努力及失败苏联与战后初期东欧的政治发展1917年俄国革命原因与后果的相悖现象历史的选择十人的选择 —十月革命道路问题探讨从民族角度看苏联解体苏联东欧剧变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1蝴年1954年东欧的清洗十月革命的业绩与苏联剧变教训前苏联东欧国家政府职能的转变1937eel卿年期间欧洲势力范围划分经过初祥肖枫张盛发张祥云柳植世界民族马克思主义研究当代世界…  相似文献   

9.
当前,世界正处于冷战结束之后新的国际关系和秩序建立的过程之中,尽管和平与发展早已成为当今世界主要的潮流和趋势,特别是世界安全形势总体上讲也是逐渐趋于缓和,正处于冷战结束之后最为稳定的历史时期,尽管如此,在个别地区和国家仍然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不稳定因...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苏联解体原因的断想两则崔奇列宁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探索及其意义刘彦生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分配思想与实践葛霖生析原苏联经济体制的三大强项伊达布哈林论世界经济及其发展趋势郑异凡苏联解体对世界民族间题的影响孙格勤前苏联知识分子沉浮的若干分析陶文昭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人问题姚勤华斯大林执政的最后岁月(一)孙凌云编译必然要十分重视的主题—两本论述联联瓦解的书胡绳科学社会主义东欧中亚研究世界经济情况东欧中亚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东欧中亚研究俄罗斯研究欧亚观察国际展望科学社会主义94.5期94。5期94。17期94。5期…  相似文献   

11.
前苏联是世界上犹太人聚居人数较多的地区之一。据《世界民族》资料,世界上犹太人总数为1400万左右,在前苏联是180万,在美国592万,在以色列350万(其中有71.2万人是从前苏联陆续移居的)。犹太人是怎么迁徒去的,在那里的处境如何?俄罗斯《独立报》1994年12月9日刊载俄科学院院士米哈伊尔·卡普斯京的文章《寻找牺牲品——俄罗斯和犹太人》,  相似文献   

12.
一、所谓借词 借词又称外来词,即一种语言向另一种语言借用的词语。作为语言三大要素(即语音、语法、词汇)之一的词汇则对社会的反映最为敏感、最为活跃、最为突出,对文化的传播最快捷。而借词是丰富和发展词汇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3.
普遍优惠制(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实施已十几年。迄今,承担单方给惠义务的美、日等西方发达国家和苏联等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共27个,计有143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享有不同程度的普惠制待遇。 泰国是普惠制的主要受惠国之一。泰国利用普惠制开放性的有利条件,促进了出口贸易,扩大了工业化的规模,加速了工业化进程。随着世界经济的衰退,普惠制保护性日益增  相似文献   

14.
中国和俄罗斯是中亚国家的近邻,两国与中亚国家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当今恐怖主义是世界和平最大的威胁,中亚是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民族极端主义最大的策源地之一。中国和俄罗斯作为政治、军事大国应该为稳定地区安全、维护地区稳定加强在中亚地区的安全合作,这种合作必将为维护世界和中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 ,语言既是一种社会现象 ,也是一种文化现象。因为 ,语言既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语言的社会本质说明了语义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据此 ,母语与外语之间既有共同的属性 ,又存在极大的差异 ;本民族文化与其它民族文化的关系亦然。因而 ,语言与文化是相互依存 ,相互作用的。词汇是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语言要素 ,透过词汇意义的发展变化 ,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和发展。可见 ,词义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了解不同语言中由于文化不同而形成的词汇的字面意义和引申意义的异同 ,是有效地进行跨文化…  相似文献   

16.
法语的民族性与英语的全球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8世纪开始,法国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变革,如启蒙运动,社会革命,拿破仑称霸,殖民化,使法国成为世界强国,国力的强势,加上法兰西民族灿烂的文化使法语成为世界语言。但两次世界大战导致了法国的衰落,英国、尤其是美国的强势崛起。相伴而来的是英美在全世界大力进行英语语言扩张,直接威胁到法语的世界地位。为挽救法语的世界地位,法国大打民族和文化牌,力挽法语的世界语言颓势。  相似文献   

17.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四十个年头,地球上已经四十年没有发生世界大战了。但是,地区性战争并没有随着世界战争的结束而终止,从1945年到1980年,世界上共发生地区性战争430次,死亡人数多达3,000万人。引人注目的是,上述战争几乎全都发生在第三世界国家中,而东南亚也是一直发生着这种战争的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8.
东亚或者按现行术语来说的东欧亚,在世界政治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地区内部关系的性质方面面临着重大变化。21世纪初形成的北太平洋地区“双边关系”正在经历转型。莫斯科正将其议程从亚太地区重新定位为“大欧亚”,俄罗斯东部地区再次回到东亚和欧亚地区双边缘的地位。如果莫斯科真想改变俄罗斯东部边缘地区的命运,就必须认识到亚太地区发生的结构性转变的深度。欧亚一体化的东北平台从幻想变成现实,需要中国和俄罗斯发挥推动和协调的作用,同时建立东欧亚地区国家多边政治对话机制。太平洋俄罗斯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变化的地缘政治局势为其创造了新的机遇,意味着将有新的尝试来改变地区的命运。本文原载于俄罗斯《全球政治中的俄罗斯》(双月刊)杂志2018年第5期,经作者授权在《俄罗斯学刊》中文发表。  相似文献   

19.
东欧剧变已经10年。10年来,这一地区由剧变引发的民族矛盾不断激化,民族冲突急剧增加,不仅导至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等多民族国家的解体,而且使巴尔干地区战火绵绵,至今东欧地区的民族矛盾仍呈趋复杂尖锐之势,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方资本主义各国陷入了严重的经济危机,生产停滞,经济衰退,为了保护国内市场,纷纷实行贸易保护主义。世界贸易额出现下降。1982年,世界总贸易额下降了5%,据估计1983年继续有所下降。但是,与此同时,苏联和东欧六国的对外贸易却发展很快,特别是贸易量的增长速度尤其快。据统计,1983年上半年和上一年同期相比,苏联和东欧六国向资本主义国家的出口增长了16%,进口增长了11%。同期,苏联和东欧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顺差为27亿美元。1982年苏联和东欧六国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顺差为100亿美元,如果1983年下半年能保持上半年的增长速度,则1983年全年的贸易顺差估计可达130亿美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