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一、当庭宣判的概念、条件及原则民事诉讼法对当庭宣判仅做了一般性规定。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因此,对当庭宣判的理解有两种倾向,一是认为当庭宣判就是在法庭上向当事人宣读并送达判决书。二是当庭宣判必须是在第一次开庭后当即宣判。笔者认为这两种观点都失之偏颇。“当庭宣判”一词出现在民事诉讼法开庭审理一节,宣判的两种形式又都在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二款中出现─—“当庭宣判的,应当在十日内发送判决书:定期宣判的,宣判后立即发给判决书”。从该条款所处章节及本意看,…  相似文献   

2.
蒋利玮 《法学》2005,(2):104-109
当庭宣判与定期宣判相对应 ,是指在言词辩论终结之后经过休庭合议 ,当庭将判决内容向当事人及旁听公众宣示。目前 ,司法界大力宣扬的当庭宣判率有虚报之嫌 ;当庭宣判没有体现审理不间断原则 ;当庭宣判的价值是有限的 ,并不能承载司法界所宣称的众多价值 ;当庭宣判率很难在短时间内得到大幅度提高。基于以上原因 ,应当去除人为添加在当庭宣判上的价值 ,还之以本来面目。应当对定期宣判的期限作出规范 ,但不能把当庭宣判率作为考核评比法官的指标 ,不宜过分宣扬和攀比当庭宣判率。  相似文献   

3.
刑诉法第121条规定,人民法院宣告刑事判决有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两种方式。定期宣判比较当庭宣判而言,更有许多优点。定期宣判给人民法院认真考虑被告和律师的辩护意见以充裕的时间。但在司法实践中,却有一些法院,无论是另定日期宣判,还是定期以大会形式公开宣判,均不通知律师到庭。这一不正  相似文献   

4.
当庭宣判制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强 《法学论坛》2001,16(6):70-77
当庭宣判是公开审判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司法公正的内在要求。目前,审判实践中普遍存在当庭宣判率不高的现象。本文对当庭宣判的内涵及价值、导致当庭宣判率低下的原因作了分析,并对提高当庭宣判率的制度设计和具体措施的完善发表了浅见。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全国各地法院的民事案件当庭宣判数量呈现出逐年上升态势。由于不少法院又将“当庭宣判率”作为审判质量效率体系的一个重要考核指标,当庭宣判也随之成了部分法院及其审判人员审判工作中孜孜以求的目标之一。但不容忽视的是,伴随着当庭宣判民事案件的大量增加,当庭宣判失误现象也不断出现。本文即对民事案件当庭宣判失误及其矫正提出自己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6.
宣判是刑事诉讼程序的一个重要环节,根据宣判时间的差异,可以将宣判分为当庭宣判和定期宣判。在旧的刑事诉讼制度下,我县法院大多采用当庭宣判的形式,定期宣判所占比例极小。自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实施以来,法院对案件开始普遍适用定期宣判,到目前为止,定期宣判的比例竟达百分之百。这种情况产生了一系石JJ的负面效应,直接影响到刑事诉讼法的正确贯彻实施。1、大量适用定期宣判违反立法本意。(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三条规定:“宣告判决,一律公开进行。当庭宣告判决的,应当在五日以内将判决书送达当事入和提起公诉的人民检察院…  相似文献   

7.
论当庭宣判     
一、贯彻执行当庭宣判制度情况概览 审判公开是当庭宣判的前提条件。它包括公开审理和公开宣判两方面的内容。公开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依法将案件的审理过程公开(法律规定不公开者除外)。公开宣判是指人民法院将案件的审理结果,在大庭广众中宣告。现在,各地审判案件基本做到了依法公开审理。然而,作为公开宣判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当庭宣判制度却执行得参差不齐。据调查,近年来,某地区两级法院  相似文献   

8.
六月十三日上午,江西省南昌市中级人民法院召开宣判大会,对五起杀人、抢劫案的十名罪犯依法公开宣判。其中判处死刑四人,判处无期徒刑二人,其余四名罪犯,也被分别从重予以惩处。参加宣判大会的群众有一千二百余人。 宣判大会由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羊衍富主持,副院长董德荣对罪犯进行宣判。  相似文献   

9.
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你院(81)鲁法研字第10号请示报告收悉。关于定期宣判的案件人民陪审员因故不能参加宣判可否由审判员开庭宣判的问题,本院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五日法研字第3417号批复曾规定:“定期宣判的案件,人民陪审员因故不能参加宣判,在不改变原来评议时所作的决定的情况下,可以由  相似文献   

10.
论当庭宣判     
瓮怡洁 《政法学刊》2005,22(1):74-79
当庭宣判对于实现实体公正、程序公正以及提高诉讼效率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定期宣判被普遍化而当庭宣判则成为例外的做法,这种现象弱化了法庭审判的功能,导致许多案件的一审、二审甚至再审程序被架空,加剧了司法腐败和司法不公,同时妨碍了社会公众对审判活动的监督。这一问题的出现有着复杂的原因:庭前和庭审阶段存在的问题使法官难以当庭宣判;立法上存在的缺陷使法官不愿当庭宣判;错案追究制使法官不敢当庭宣判。要实现当庭宣判制度,必须进行相应的制度改革。  相似文献   

11.
包头中院内蒙古万里大造林案—审宣判,湖南法院凤凰堤溪沱江大桥坍塌事故案一审宣判,石家庄中院三鹿问题奶粉系列刑事案件被告入一审宣判,宁波中院原绍兴市副市长谢卫星受贿案一审宣判。  相似文献   

12.
我院在执行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一条时,有些同志意见有分歧。一种意见是:当庭宣判或者是定期宣判,从宣判之日(没送达判决和裁定书)第二天起就算是被告的上诉日期。再一种意见是:当庭宣判或定期宣判,被告没接到书面判决和裁定书之前不能定为上诉日期。我同意第二种意见。以上两种意见究竟哪一种正确,请答复。  相似文献   

13.
张炜 《山东审判》2006,22(6):110-111
我国的法官开庭审案绝大部分不需要当庭宣判,特别是稍微复杂一些的案件更是如此。尽管我们也看到一些大案要案现场直播,当庭宣判,但是这只是极少数的案件,并且这些案件在宣判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最高人民法院为了提高当庭宣判率,提出了司法改革措施。笔者认为,如果要提高当庭宣判率,有必要从创造当庭宣判的条件来着手改革。从法理和诉讼程序上讲,如果一个案件要能够做到当庭宣判,至少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其一,逐步实行法官负责制。就总体情况而言,现在我国还没有实行法官负责制。有许多案件的审判,名义上是法官在审判,而实际上是背后“…  相似文献   

14.
当庭宣判作为审判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已在我省各地法院得到大力推广:我院当庭宣判率虽然已有所提高,但还是比较低。当庭宣判效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笔者对法院实行当庭宣判后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提出个人的看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法院更多地强调调解结案。而能够兼顾司法公正与效率的当庭宣判却未得到应有重视。如何平衡法院调解与当庭宣判的关系已成为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调和这一关系的可行性方法是在保留法院庭审调解制度的同时,强化立案调解,在庭审中更多的注重审判,对于符合当庭宣判条件的案件,当庭宣判,兼顾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16.
这一次,轮到偏居西南的阆中一夜成名. 2016年3月16日,全国两会闭幕.就在人大代表在人民大会堂对政府工作报告等决议和法律草案进行表决时,阆中市人民法院在对一起妨害公务案进行公开宣判.由于此处的“公开宣判”并非法庭内允许旁听的公开宣判,而是将被告人押上一个露天广场的主席台、面对芸芸旁观者的宣判,舆论顿时为之大哗.  相似文献   

17.
“不宣而判”的做法应当纠正编辑同志:目前,个别基层法院对一些民事案件开庭审理后宣布另定日期宣判,过后却不经宣判直接将判决书发给当事人。笔者认为这种“不宣而判”的做法是违背法律规定的。宣判,即宣告判决,系指人民法院向当事人宣告对案件的处理决定。宣判的方...  相似文献   

18.
案件     
《中国审判》2010,(1):46-47
山西煤矿“封口费”事件5人获刑,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网络作弊案一审宣判,甘肃8800万国有资产流失案宣判  相似文献   

19.
人民法院定期宣告判决的,在宣判时,公诉人是否应当出庭,对此,法无明文规定。有的人认为,定期宣判是法庭审理的继续,应当出庭;有的人则认为,定期宣判时公诉活动已经结束,出庭没有意义。以上哪一种意见正确,请贵刊解答。  相似文献   

20.
新思维     
马强认为对于不公开的案件,应适用定期审判:不公开审理即意味着不公布开庭公告,不允许公众旁听,法庭审理会过程均秘密进行。由于当庭宣判是在法庭辩论终结之日即行宣判,因此要求法院对不公开审理的案件进行当庭公开宣判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