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昌吉市在深化农村改革中,根据农村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小城市、大郊区的显著特点,坚持为城市服务,为石油开发服务的发展方向,对农村主导产业一体化生产经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通过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等改革,全市初步形成了种养加、产供销等协调发展的生产经营体系,构筑了“以城市需要为市场,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农村产业化新格局。一、昌吉市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所面临的形势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打破了过去僵化的农村经济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为目标,依靠龙头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紧密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系。它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必由之路。武冈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和耕地面积分别占邵阳市的十分之一和九分之一。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武冈全局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必须加快建设农业强市的步伐。而建设农业强市的根本出路在于实现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3.
所谓农业产业化,就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按照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别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一条重要途径。从宣恩县近几年的实践看,在贫困山区县走农业产业化道路,至少有以下好处: 1、有利于解决千家万户的小生产同千变万化统一的大市场的矛盾,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但其经营规模狭小,生产较为分散,难以抵御大市场的风险。贫困山区县的农民家庭土地经营规模一般来讲,只有五六亩(约0.3公顷),不仅  相似文献   

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也是农村经济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的组织带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  相似文献   

5.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和科技进步,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村经济的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改革和  相似文献   

6.
一、强化集体经济是密切农村党群关系的客观要求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生产责任制之后,这种新的农村经营管理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农村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在大好形势的背后,也潜藏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就是一些地方(一部分村庄)在实行生产责任制的过程中,由于对中央提出的这一方针政  相似文献   

7.
我国提出和正在实施的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一种经营体制。简言之,就是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一、对实施农业产业化的几点认识农业产业化是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作为基础产业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它的全面实施,必将对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一)实施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村经…  相似文献   

8.
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条件下,如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乃是我国在农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问题。近年来,农村涌现的以贸工农为基本特征的“公司 农户”的经营形式就是目前条件下农村走向市场的理想载体和现实之路。 “公司 农户”经营形式的主要内涵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公司企业为龙头,以专业生产基地为依托,以社会化服务为纽带,以千家万户为辐射点,围绕某种产品的开发,用合同契约的形式把公司和农户联接起来,组成贸工农一体化的利益共同体。其主要运行机制是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即:公司—生产基地—农户“三位一体”;农工商、科贸运一体化;生产、加工、运销一条龙。“公司 农户”的经营形式将给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生机和活力。本文试就“公司 农户”经营的产生条件、积极作用、基本形式及应注意的问题作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为农业生产组织化经营和农民致富奔小康指明了方向。然而,如何让欠发达山区农业生产走出以农村留守劳力经营为主的传统农耕模式,使农村留守劳力这一农村最弱势群体也能成为产业工人,事关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安徽省宁国市凤形农林公司实行的"公司+海选农民工会+农村留守劳力"新模式,让农村最弱势群体(农村留守劳力)也有工资和分红,农民工会成为龙头企业引领留守劳力的致富桥,破解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农耕模式下农村留守劳力难以致富的难题。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09,(4):48-48
一是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大都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与党组织联系不多。这样就弱化了青年农民与党组织的联系,致使党组织在发现和培养入党积极分子方面较机关、企业要困难得多。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继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发展乡镇企业之后,我国农村经济实现第二次飞跃的最有效的途径。其基本内涵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开发拳头产品和主导产业为基础,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做到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相结合。一些发达省份和地区人民群众创造性的实践,已展示出农业产业化之路的强大生命力和诱人的发展前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近年来,襄樊市在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在稳定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和推进农村生产方式和组织制度的变革,实施农业与农村资本经营,大力发展公司制农业,促进全市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新的跨越和发展。一、公司制农业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所谓公司制农业,是指以农业公司为主导,以广大农户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为手段,以资本营运为纽带,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  相似文献   

13.
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概念.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一条龙"的经营体制.  相似文献   

14.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举措,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坚持科学规划,实行因地制宜、分类指导,…  相似文献   

15.
王玉婷 《唯实》2015,(4):40-43
现阶段,农村集体经济是指在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下,农民按照一定区域或以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基本生产资料共有或股份所有,生产与交换过程中实行某种程度的合作经营,分配制度上实行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经营管理参照现代管理制度开展的一种生产经营活动。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特有的经济形式,在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江苏作为农业大省,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农村集体经  相似文献   

16.
加快农村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思考□张明龙我国农村改革,大体经历了两个步骤: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内容的生产领域改革,使农民有了农产品的生产自主权。二是以取消统购派购制度为核心的流通领域改革,使农民有了农产品的经营自主权。农民有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后,发...  相似文献   

17.
金丽馥 《唯实》2001,(8):57-60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开端。家庭承包经营的普遍实行 ,确定了农户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找到了集体经济的新的实现形式 ,从而最终形成了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是 ,改革进入 2 0世纪 90年代以后 ,这一基本经营体制所处的微观基础和宏观环境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面对这些变化 ,现行的经营体制特别是集体统一经营层面从不同侧面和不同角度暴露出某些不适应 ,使原有的和新生的问题与矛盾都表现出来 ,阻碍了改革开放的进程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本文从中国农村经营体制的…  相似文献   

18.
中国农村改革理论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家宝总理2006年9月1日在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综合改革丁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近30年的农村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农村改革的第一步,以家庭承包经营为核心,建立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机制,保障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步,以农村税费改革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第三步,以促进农村上层建筑变革为核心,实行农村综合改革,解决农村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几步改革贯穿一条红线,就是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维护农民的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19.
<正>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所形成的一条龙经营体制。简言之,改造传统的自给半自给的农业和农村经济,使之和市场接轨,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逐步实现农业的专业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目前,农业产业化主要有这样几种组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关于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现代化思想,在实践中突出表现为通过劳动互助社到人民公社的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发展。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中心,通过土地公有代替私有,集体经营代替个体家庭经营,实行农村工业化,培育农民集体协作精神,使农民共同富裕,最终完成对传统农业和农民的改造,实现农业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