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6 毫秒
1.
金蕾蕾 《前线》2016,(5):29-31
正2015年4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基斯坦议会的演讲中说道,巴基斯坦认为"诚信比财富更有用",中国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国传统文化理念契合相通。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价值和意义。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诚信与爱国、敬业、友善一起确立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更加明确了诚信这一核  相似文献   

2.
诚信是金     
对素有“礼仪之邦”、“文明之邦”的国人来说,诚实守信是一个非常传统的道德范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是两千多年前孔子教化弟子们的一句至理名言。但在我们全力发展经济,人人追求物质财富的今天,这个话题还应时时重提,郑重叫响。  相似文献   

3.
孙之 《前线》2011,(11):51-52
先哲早就有言,诚信乃立国、立家、立业、立人之本。孔子曾日:“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换句话说,就是人失信——不讲诚信,于世就无立足之地。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好借好还,再借不难”、“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民谚格言俯拾皆是。诚信是为人之本,更是企业经营之本。诚信是企业发展的奠基石,更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守诚信, 或许可“赢一时之利”,但一定会“失长久之利”。  相似文献   

5.
七、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如何认识和建立社会信用制度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立健全社会信用制度。那么,究竟什么是信用?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信用制度?怎样建立社会信用制度?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回答。诚信传统不能丢在我国的传统伦理中,诚实守信被看做“立身之本”、“举政之本”、“进德修业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甚至把诚信摆到关系国家兴亡的重要位置,认为国家的朝政得不到人民的信任是站不住脚的。《礼记》中也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诚信建设制度化的战略部署。从制度化的角度审视诚信建设可以发现,制度与诚信道德的合力是解决诚信失范的最佳模式。不过,诚信建设制度化不等于诚信制度化,而是诚信"制度治理"与"德性治理"范式协同建构的新时代中国诚信建设新范式。就当前而言,诚信建设制度化正遭遇"非制度化生存"诚信文化、道德治理与制度治理二分、"制度供给"诚信范式症结以及实务研究薄弱等多重困境。为此,应当建构"制度化生存"的诚信文化;加强诚信建设的"制度供给";整合全社会诚信资源;强化诚信建设制度化的价值根基;加强诚信建设制度化的实务研究。  相似文献   

7.
吴亚明 《学习导报》2011,(16):45-45
何谓诚信?诚信就是诚实、守信。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讲诚实、守信用,是人之为人的首要品格,也是一个政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首要品格。  相似文献   

8.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  相似文献   

9.
王珉 《党史纵横》2013,(11):1-1
中华民族历来推崇诚信。“人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古训,昭示了诚信之重要。领导干部有没有诚信、诚信度高不高,不仅关乎自身形象和威信,而且关乎全社会诚信建设。对于领导干部而言,  相似文献   

10.
信者,人之根,国之本也。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说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如是,社会如是,国亦如是。诚信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和谐的小康社会,要有丰富而雄厚的物质基础,完整而严密的法律体系,更要有蔚然成风的诚信观念。当前国际上正在热议“软实力”,诚信,就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一个人言而无信,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必然低下;一国言而无信,同样在国际社会受到鄙视。如果你曾经侵略别国,现在不但不思悔改,反而把自己打扮成受害者,那么所有当初曾经有过的道歉,就在别国眼中成了虚伪。中国是一个德治历史…  相似文献   

11.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自古以来就是人类追求的价值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孔子说"和为贵",墨子说"兼相爱".高校是引领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场所,承担着民族文化与人类文明的积淀与传承的任务,它在民族、国家、社会的总体结构中是一个文化、精神的象征,是坚守文化、精神的堡垒.  相似文献   

12.
诚信农民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诚信是中华民族的千年美德。进入21世纪,  相似文献   

13.
浅议诚信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引导社会风尚的光辉旗帜,这里就其中的诚信问题谈点学习体会。诚实守信,是每个公民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作为几千年的文明古国和礼仪之邦,早就把诚实守信看作是基本的为人做事之道。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程颐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世”。朱熹认为,诚实守信,是做人立德的根基,是人格修炼的起点。现实生活也证明,一个人不诚实守信,缺乏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长期以往,终究会在社会中四处碰壁、孤邻寡朋,甚至无法安…  相似文献   

14.
诚信建设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诚信建设初见成效,但也存在着规范性不足、持久性不够等问题,应当进行制度化建设。制度的正义追求助力诚信道德规范的建设,制度的公共伦理关怀契合诚信建设的社会属性,制度化的内在特性破解诚信建设的现实困境。诚信建设制度化不仅要建立在诚信文化基础之上,体现诚信道德的价值和原则,而且要以强化过程性为价值引领,探索实现诚信建设效果持久化和最大化的构建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把“信”归结为人们的五大美德之一。所谓五大美德,即“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孔子还把“信”作为做人的准则,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也。” 大到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国家的管理,小至社会生活,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信用”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字眼,都是人们相当重视的可贵品质。1972年日  相似文献   

16.
黄宗良 《新视野》2012,(1):4-7,23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强国,要正确认识和对待百年来存在的三种既相互冲突、斗争,又相互交融、影响的文化,即马克思主义、西方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同时也必须坚定不移地借鉴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根据目前的状况,应该把社会道德和政治文化、政治哲学放在突出位置.在社会道德建设中,最应该强调的是道义、诚信、仁爱、谦让;在政治哲学中,其精华为“和为贵”、“和而不同”、“中庸”、平衡、适度.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的和平发展不断深入,国家的发展理念也在日臻成熟,文化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文化建设迎来了新的时代。文章试从三个层次论述中国文化的战略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考察;大变革时代放弃传统、轻视文化的失误以及文化对当前和平发展的战略价值。核心观点是:成为文化大国是民族复兴的题中之义,应把文化的发展置于国家总体战略的高度予以重视。既加强国内文化建设,也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文化战略。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以自身文化为发展道路保驾护航。同时要树立大国理想,勇于阐释和发挥中国文化对于世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朱前星  黄保文 《求实》2003,(7):36-37
中国传统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在于1、中国传统文化对权力价值的认识偏差;2、中国传统文化宗法意识的不良影响;3、中国传统文化治吏机制的历史弊端;4、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想主义的空想性.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三个代表",提出建设政治文明的新思路,为革除中国传统文化从政道德的文化症结,建设与时俱进的领导干部从政道德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前些日子和朋友们聊天,谈及诚信问题时,一位在生意场赚了些钱的朋友沾沾自喜地说:“讲诚信,就甭想赚钱,很多东西得不到。”话音刚落,一个朋友带着几分嘲笑的口吻站起来说:“谁讲诚信,谁是傻冒!”对于他们的“高论”,我和另外几个朋友不敢苟同,为此,相互之间争得面红耳赤,不亦乐乎!其实,仔细想想,大家争论的焦点无非就是诚信的得与失问题。自古以来,诚信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孔老夫子常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朋友信之”;“民无信不立”。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诚信就不知道如何立身处世;与朋友之间要诚信,否则就没有朋友;一个国…  相似文献   

20.
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在价值选择、调节范围以及约束机制三个方面存在差异。基于梁漱溟"人生三路向"这个文化视角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是受到东西方"利益计较之心"以及"内外倾向"不同的影响。正确对待中西传统"信"之伦理差异,就是要坚持义利并重的诚信理念,建立道德自律与法律他律相结合的诚信约束机制,从而推动我国诚信社会的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