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小春 《法制博览》2023,(33):79-8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对于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三农”问题,对未来农村发展的科学谋划,为实现这一目标,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在于为农村提供法律援助,帮助农民增强法律意识,使农民能平等享受到国家法律资源。但是目前农村地区的法律援助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本文也将进一步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要求,针对农村法律援助存在的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并且结合我国农村法律制度的建设,提出更加科学的法律援助问题解决策略,更好地推动农村法律援助有效性的提升。  相似文献   

2.
闻渊 《法制博览》2023,(8):31-33
随着农村基层法律服务制度的实践活动不断开展,农村法治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提升,不过其发展过程中依旧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与实施为农村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农村推动法治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如何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稳步有序地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如何构建成熟完善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鉴于此,本文将着重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构建和完善农村法律服务体系的策略与方法,希望能够为农村健康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3.
曹广磊 《法制博览》2023,(15):139-141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开展作出了导向,也为“三农”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助益,同时也是全面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和潜能的重大国家战略。近些年,在乡村振兴持续深入的背景下,法治先行逐渐成为保障振兴实效的关键部分,产生的影响重大,因此在近些年的乡村振兴中,法治保障体系构建逐渐成为其中重点关注的内容。本文就围绕这一主题进行分析论述,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张雯 《法制博览》2023,(21):48-50
乡村治理的法治化不仅是实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正确路径,也是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乡村法治建设必须立足农村基层实际,因地制宜、以问题为导向,从党建引领、立法先行、明晰权限、资源下沉、文化润泽、人才引擎等多方面打好“组合拳”,形成合力,从而实现乡村善治,助力全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李雪娇 《法制博览》2023,(29):82-84
农村建设一直是我国重点关注的内容,特别是在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后,更是加快了农村现代化进程,房屋建设工程逐渐增多,不过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发包人未能及时支付工程价款,出现了工程债务问题,不仅损害了承包人利益,破坏建筑行业经济秩序,还会对农村建设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基于此,本文重点对乡村振兴背景下房屋建设工程中的债务问题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乡村社会发展逐步呈显出诸多新常态——农村逐步"去村落化"、当代农民日趋"市民化"、农业发展趋向"工商化",农村社区治理的"三农"基础正在发生质变。当代乡村社会基础变革给农村社区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并推动农村社区治理的现代化发展。当代农村社区治理现代化发展,必须秉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融合治理"理念,实现"乡村社会内在融合治理"与"城乡社区一体融合治理"的有机统一,最终推动整个社会的融合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张可 《法制博览》2022,(11):23-25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稳定有序的发展更离不开法治化的建设,乡村振兴的法治化是中国法治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法治化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我国法治化发展的进程.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社会基础,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充分发挥法治的作用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保障.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农民是中...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战略分为七大内容,分别是:第一,重塑城乡关系,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第二,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第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第四,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乡村绿色发展之路;第五,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第六,创新乡村治理体系,走乡村善治之路;第七,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走中国特色减贫之路。  相似文献   

9.
毛帜 《法制博览》2023,(1):22-24
在本次论文研究中首先深入分析与探究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之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的重要作用,其次研究在农村发展中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法律的必要性,最后根据农村地区生态环境受到污染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法律体系建设策略,用以切实促进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法律得到全方位的实践,期望通过法律的手段为农村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保驾护航,进而助力农村地区切实实现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同时也要看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而农村的法律服务就是其中的重中之重。但广袤的农村地区面临着法律工作人员缺乏、人员长期紧张的现状,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对农村法律服务并不重视这些现实,导致农村地区法律服务资源的短缺。而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构建高质量乡村发展新格局都少不了法律服务的参与。本文就从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乡村法律服务的视角出发,为乡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燕 《法制博览》2024,(6):139-14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地理标志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加强地理标志保护对于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地理专用标志在我国市场主体中的产值已突破7000亿元,地理标志特色产业的发展亦为广西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尽管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但仍然存在诸如对地理标志内涵挖掘不足、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善以及品牌建设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本文旨在深入探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北海地理标志的发展现状、优势和挑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对北海地理标志的深入研究,为北海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已经被提上国家议事日程并上升到政策和法律层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法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法治建设则是乡村振兴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3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会议审议通过了...  相似文献   

13.
农村社区建设:"三农"协调发展与乡村共治的生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的农村社区建设以社会和民生建设为核心,以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民的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主要内容,强调农村、农民与农业的协调发展。农村社区建设将催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的新变革,不仅会对村民自治实施有效的补救和创新,也有利于促进新型的农村公共治理格局的生成,使传统的"乡政村治"模式向"乡村共治"治理格局转变。  相似文献   

14.
李慧 《法制博览》2024,(10):157-159
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本文旨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提供参考。以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为视角,分析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与乡村振兴的关联性,通过分析跨境农产品交易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品牌意识薄弱、知识产权交易与转化不畅、知识产权恶意侵权频发、知识产权立法不健全、知识产权执法乏力、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疲软、缺乏国家层面的系统性软法规范等问题,从培育品牌、构建合规体系建设、健全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营造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的营商环境等方面探究乡村振兴背景下跨境农产品知识产权保护路径。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越发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不断推进各项软硬件设施的完善工作。作为完善农村体制最关键的服务之一,公共法律服务在当前我国农村的发展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通过探讨农村公共法律服务的特征和意义,在剖析其发展面临的困境之后提出改善措施,论证了优化农村公共法律服务是重要的社会政策举措,可以使我们的法治文明得到更好的实践,对于实现乡村的振兴具有长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胡胜泉 《法制博览》2023,(21):64-66
本文首先探讨了乡村振兴中产业转型与法律规制的作用,随后分析了乡村振兴中产业转型与法律规制面临的挑战,并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一系列策略,旨在通过相关策略的提出,推进产业转型和法律规制的逐步完善,从而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17.
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和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农村弱质性的社会基础以及农民组织化水平低的基本状况,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所以,要在尊重农民权利和自由、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提高农民的组织化水平。农民组织化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对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产生积极影响,从而影响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因此,要不断扩大农村自治体的规模,逐步实现乡镇自治,实现农村社会自主治理和民主治理。  相似文献   

1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若干理论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和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制约农业、农村、农民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日益凸现。例如,农业基础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低,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村体制机制不健全,发展的内在活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拉大等。这些问题和矛盾如果得不到切实解决,全面小康和加快推进现代化的目标就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是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加快推进现代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一个需要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型:从嵌入汲取型到整合服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家政权与乡村社会力量是影响乡村治理模式的两个变量,二者只有巧妙融合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嵌入汲取型的乡村治理模式符合中国政权建设与经济发展需要,但嵌入式结构以及汲取性的功能容易造成乡村治理的内卷化、碎片化,造成乡村治理的困境.而整合服务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以乡村振兴总要求中的"治理有效"为出发点,以建设和服务乡村为核心,强调治理主体、治理结构以及治理逻辑的转换,能够有效地提升乡村治理绩效,不断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20.
以宗族为代表的社会组织曾经是中国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其治理的主要规则是乡规民约。城乡规则的巨大差异使得城市和农村社会治理差别较大,但城乡一体化战略目标的提出与实施使农民的传统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受到冲击与挑战,新型的村民人际关系得以塑造,农村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必须引入新的治理结构。要实现城乡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提高乡村治理能力是关键。新形势下重塑乡村治理结构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家庭(族)角色定位及其功能重建,建构正式与非正式的制度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及关系网络,形成家族、市场和国家三个途径的乡村公共产品提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