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甘安顺 《桂海论丛》2000,16(3):86-88
中国近代教育经历了从开明地主倡导的“经世致用”到太平天国用“正道”培养“正人”,从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到维新派的“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培养革命“国民”的历程,这些具有创新理念艰难探索,使中国教育从封建的旧教育走向近代和现代教育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中国古代从“农本工商末”到“工商皆本论”的演变进行了探究,认为中国古代的“重本抑末”思想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哲学思想,考究其本末论,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经济哲学思想,挖掘、开发其合理成分,古为今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3.
张浩 《人民论坛》2020,(1):80-83
从宝安撤县建市到深圳经济特区的诞生,从经济特区姓“资”姓“社”的争论到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一锤定音,从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特下去”到中央明确提出“三不变”方针,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经济特区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再到当前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党中央举旗定向、英明领导,是深圳改革开放一路前行的“灯塔”。  相似文献   

4.
中美双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敲定了中国加入WTO的市场准入协议,上海部分研究WTO的专家举行座谈,商讨中国的机遇与挑战。“从1947年在美国研究WTO开始,50年过去了,我也从黑发到灰发,到白发直到现今的无发。”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主任伍尧田教授不无感慨地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享受到十大好处。” 第一,将有利于中国引进外资。在如今中国吸引外资脚步有所放慢的时刻,中国今天与美国签订的加入WTO的市场准入协议,无疑将会增加外商来华投资的积极性,为吸引外资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第二,将有利于中国扩大…  相似文献   

5.
叶德跃 《求索》2013,(9):117-119
近代西学东渐,西方哲学思想的引进对中国近代尤其是20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启蒙和变革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学术并无哲学之名,只有经学、子学、道学、理学、心学诸说。“哲学”一词,系日本学者西周引入。中西哲学之间的学术通约和交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比较哲学研究的过程。但今人往往以渗透着西方中心主义情结的黑格尔哲学标准来剪裁中国哲学,故引发“中国有无哲学”之争。争论中国有无“哲学”之“名”并无意义,关键在于中国有无“哲学”之“实”。未来的哲学将是文化哲学的崛起.从传统形而上学到“拒斥形而上学”再到“人类形而上学”。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6.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话语转变,体现出中国基于现代化发展成就而日渐增强的道路自信。中国式现代化成功的奥秘,全部凝结于“中国式”的科学内涵之中。一个核心要义、五大中国特色、九个本质要求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之意涵的三个重要维度。明确“中国式”的核心要义,必须抓住“中国式”的决定性因素、本质内涵与指导思想;理解“中国式”的中国特色,必须明晰“中国式”的时代定位、发展空间及实践进路;把握“中国式”的本质要求,必须明确“中国式”的原则规定、战略规划及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代中国以民族危机开始,从被迫性接受到植入性嵌合、从外源性输入到内源性生成、从参与性学习到贡献性建构,文化现代性在中国进行了从自发到自觉并全面展开的现代化历史实践,并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逐步建立起了本质联系,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输入性文化变量深刻影响了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形成了具有“中国时间”和“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叙事话语,不断更新和优化着中国文化和文明秩序,并以其奥趣题旨和宏大论域历史地渗透于中国文化现代性的生成与建构中,中国文化现代性建构的性质和言路在寻驿中择定,价值和使命在启蒙中自觉,路径和意义在建构中呈现。  相似文献   

8.
试论“周礼”对中国封建法律的影响柴荣“礼”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极其引人瞩目的课题,在西方现代文明扣开中国大门之前,礼便是先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其在中国法制史上的重要作用,更是值得探讨研究。从西周周公制礼开始,到清末法律改革,有“礼教派”与“法理派”之...  相似文献   

9.
日前 ,记者就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将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一题 ,采访了复旦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石磊教授。记者 :据我所知 ,您对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理论有深入和独到的研究 ,特别是您近期出版的《中国农业组织的结构性变迁》一书 ,更是从新的视角和严谨的推理展示了中国农业组织形式变迁的内在逻辑。您能否把思路简要介绍一下 ?石磊 :中国农村从互助组、合作社到人民公社 ,再到目前尚未完成的“双层经营”组织 ,经历了半个世纪组织的“结构性变迁”。本书从经济学研究的视角阐述了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农村组织变…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把文化分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认为三者在一个完整的文化结构中分别位于表层、中层和底层。中文据此分析清末民初中国文化转换的理路,认为:这种转换是从侧重物质文化到侧重制度文化而到侧重思想文化,以至全面变革中国文化的由表及里、逐代深入的结构性转换;从事实和事理来看,这种转换既与具体的史实相吻合,也符合强弱文化碰撞、弱势文化由此嬗变的历史逻辑;而从思维模式来看,这种转换则是从“中上西下”到“中西对等”再到“西上中下”的思维结构的转换。文本提出“基点”、“需求”和“伟导”三个概念,将基点定为“现在”,从现的需求和满足现在需求的文化传导出发,进一步探讨了清末民初中国文化转换的理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人最喜欢听“勤俭持家、勤俭建国”和“从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一类的故事。不料于不经意间,一向缺这少那的中国市场忽然变得应有尽有,甚至绰绰有余了,平淡的消费居然成了世纪末中国经济的一块心病。从生产不足到流通“瓶颈”,再到消费“卡壳”,我们确实遇到了一个大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2.
周新辉 《前沿》2005,3(9):25-27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再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共产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化并作出了科学回答,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当代中国的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中国制造”想要完成从做大到做强的转变,没有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蜕变是不可能的。对于外贸依赖度超过了73.5%,外贸总额己位居全球第二,并可能在2010年前问鼎全球第一的中国,蜕变可说是生死攸关。  相似文献   

14.
2005年,是危机事件频发的一年,“矿难”、“苏丹红”、“甲醛呻酒”、“松花江水污染”、“天价医药费”等等,成为留存在中国公众心目中“危机”的代名词:从国际品牌到国内企业,从高等教育到医疗卫生,从官煤勾结到环境污染,无论是营利性礼会组织、非营利性社会组织、还是政府部门.在这一年相继遭遇各类危机,很多事件成为媒体集中报道和公众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或热点。  相似文献   

15.
创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学”这一新学科,涉及到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本文试就创立“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学”(简称“中国人大学”)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期引起学术界的关注。 一、关于创立“中国人大学”的意义和条件  相似文献   

16.
从古代“人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的古训,到近代“诚信天下”、“童叟无欺”的今训,都生动地证明了中国是一个信义之邦。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报告,字字珠玑,关乎国运民生,而“美丽中国”的提法无疑拨动了亿万群众的心弦,引起社会各界的共鸣与向往——从“人定胜天”的万丈豪情到“生态文明”的理念更新,再到美轮美奂的“美丽中国”愿景呈现,顺应当今时代的新趋势新要求,  相似文献   

18.
科学技术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国家安全及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和奠基石。文章论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从“向科学进军”的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以及科技“自主创新”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科技事业从无到有,从衰到兴曲折发展过程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教育,是由私学、官学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而现代分科性质的教育体制,则是清末民初从西方引进的。大体说来,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发展到最后定型,先后经过了晚清“癸卯学制”、民初“壬子癸丑”学制和1922年“壬戌学制”三个发展阶段,完成了从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方法”是一种兼具批判性与建构性的方法论。在建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时引入这一方法论,有助于明确和确立主体意识、丰富和拓展研究视角、反思和重构衡量标准。在此方法论观照下,可以发现中国行政学走过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从“以世界为中心”到“以中国为中心”的转变,即从学习、模仿、套用西方行政学理论,转向立足中国场景、突出中国问题;二是从“以中国为中心”到“以中国为方法”的转变,即越来越强调以中国为观照,扎根中国大地,讲好中国故事。未来,我们要探讨一条“以中国为尺度”的中国行政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让中国行政学讲“中国话”,也要努力使行政学的“中国话”变成行政学的“普通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