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作为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重要制度安排,心理救助具有降低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精神障碍等因素引致心理型弱势群体的身心损害与社会风险的社会功能。实现新时代"弱有所扶"的战略目标,必须走出传统认识误区,将心理救助纳入社会救助体系之中,使其走向制度化建设的道路。这是因为,心理救助是新时代"弱有所扶"的助推器。当前心理救助的实践困境在于严重的"契合度偏差",具体表现在心理救助实施主体的"水乳分离"、心理救助实施对象的"过度药疗"和心理救助人才"象牙塔"式培养等三个方面。心理救助要走出"契合度偏差"的实践困境,就必须明确自己的行动目标取向,着力培育心理救助专业组织、提升心理救助专业服务水平、扭转心理救助人才培养方向、健全心理救助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是指长期居住于某一社区,由于经济、生理和社会等方面的低下状态而导致其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随着我国城市工作重心向社区转移,对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研究具有现实的意义.针对我国城市社区弱势群体救助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积极的对策:多层面、多形式进行宣传,形成一个共同关爱弱势群体的良好社会环境;多元化、多渠道筹措救助资金,加大对弱势群体帮贫解困的力度;多角度、多类型科学合理制定救助标准,为弱势群体实现应保尽保.提供政策保障;多形式、全方位拓展救助渠道,在社区建立一个帮贫解困平台.  相似文献   

3.
城市弱势群体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研究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备受学界关注,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但还没有进行很好的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中,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研究、地方政府的弱势群体救助政策研究、弱势群体的个案研究等几个方面研究既有丰硕的成果,亦有诸多不足。总结和梳理建国初期城市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研究,不仅能对未来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同时又能为今天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众救助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4.
救助弱势群体是实现和维护人民利益、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建国初期,由于我国处于新旧交替的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问题异常严重且情况复杂。对此,党和政府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予以重视和关注,区分各类弱势群体的不同情况制定了积极的救助方针,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措施,使该项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建国初期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工作的经验对今天的救助工作与和谐社会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周沛 《唯实》2006,(3):47-50
城市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突出问题。从南京市白下区弱势群体的调查来看,当前城市弱势群体生活水平还很低,一些贫困现象还相当严重,其基本特征表现为收入水平低、身体健康状况差、住房条件低劣;精神失落,埋怨情绪多等。对城市弱势群体展开救助必须实施再就业服务、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补助、社会服务与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相结合的保障形式。  相似文献   

6.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救助实践内容丰富,在中国近现代社会救助史上有着十分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对弱势群体成因、救助途径、社会救助中主客体权利与义务关系等的认识独树一帜.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救助思想从广义上定义了社会救助的范畴,精辟地把握了社会救助的原则和内容,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其社会救助实践中采取的诸种措施,为今天的社会救助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今年以来,农一师四团工会干部下基层对贫困户进行入户走访,全面了解家庭情况和致贫原因,为实施有效帮扶打下了良好基础。近年来,该团工会把对弱势群体的帮扶救助工作当作为职工解难、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民心工程"。该团工会不断创新扶贫帮困机制,做到经常性救助与临时突击性社会救助相结合、节日慰问与专项救助相结合、组织救助与社会捐助相结合,坚持每个月  相似文献   

8.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如何有效地解决或控制贫困与弱势群体的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是政府在发展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时需要认真加以考虑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拉美国家对社会救助进行了重大的改革与调整,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社会救助制度以缓解贫困并促进贫困群体的人力资本发展,这已成为拉美各国社会救助改革的总体取向,英改革实践提供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对我国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伦理学视角下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救助弱势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更是事关中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关键性问题。文章以伦理学为视角 ,从人是社会发展的目的 ,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追求公正的政府职责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这四个方面对政府救助弱势群体的依据进行了详尽的理论分析 ,对于我国弱势群体的救助实践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城市弱势群体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社会结构急剧转型,它的构成状况、规模以及存在问题等出现复杂化、扩大化以及多样化发展趋势,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突出的社会问题。以新疆克拉玛依市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文献查阅、实地调研等发现,城镇弱势群体核心特征是经济收入偏低,而其他一切特征也都源于低收入状况。对城镇弱势群体的帮扶与救助的重点是提高其经济水平,不能靠简单地送钱送物解决他们的困难,必须通过各种教育培训提高弱势群体劳动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救助保障活动,让弱势群体变被动为主动,才能真正帮助他们改变命运、脱离困境。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转型及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已经日益突出并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必将影响到高等学校甚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在理论上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依据,研究大学生弱势群体救助的现实路径,这对于促进新时期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性临时救助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基本概念界定基础上,将“水母型”社会结构和福利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冠疫情下涉及临时救助的文件及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对常态弱势群体,一般采取“低保+临时救助”方式进行补助,主要由政府进行帮扶,慈善组织作补充;对动态弱势群体,采取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标准无差别实施临时救助,政府、企业和志愿组织协同帮扶;对平常人群体,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路径方面,一方面,要编制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常态化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的整合预案;另一方面,要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加强应急性临时救助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在基本概念界定基础上,将“水母型”社会结构和福利多元主义作为分析框架,结合新冠疫情下涉及临时救助的文件及新闻发布会进行分析。分析发现,对常态弱势群体,一般采取“低保+临时救助”方式进行补助,主要由政府进行帮扶,慈善组织作补充;对动态弱势群体,采取社会保障国民待遇标准无差别实施临时救助,政府、企业和志愿组织协同帮扶;对平常人群体,坚持应急和常态化防控相结合。在临时救助制度完善路径方面,一方面,要编制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常态化社会救助和临时救助制度的整合预案;另一方面,要完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志愿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4.
"适度普惠"社会政策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社会福利制度正从"补缺型"转向"普惠型"。社会救助权利化趋势要求转变传统理念;社会救助全面化趋势要求以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拓展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专业化趋势要求健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因此,要以公民权利和政府责任为导向,积极培育有利于普惠型社会救助发展的理念;要以受益的普遍性为导向,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扩大覆盖面;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5.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弱势群体”问题的存在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不和谐音,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我国应通过扩大最低生活费保障制度的范围、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健全社会救助制度等措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许多城市出现了新型贫困现象,这对传统的、基于"收入型贫困"而设计的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提出了极大挑战。新形势下,欲创新城市贫困家庭社会救助模式,就要树立"发展型"的救助目标和理念;要提高执行能力,加强贫困家庭救助的绩效评估;要建立公共信息平台、完善家庭收入核查机制;要分级分类救助,惠及贫困边缘家庭;要健全基层组织,打造专业化的贫困家庭社会管理队伍;还要吸引慈善类公益组织参与贫困家庭的社会救助。  相似文献   

17.
以贫困农民、下岗再就业困难的职工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为主的弱势群体是产生"不和谐"因素的主要人群.弱势群体的困难,集中反映了我国经济、政治、社会各项运行机制和体制还存在不和谐的状况;最直接地凸现了社会各阶层间利益关系的不和谐,成为动摇人们对"社会公平正义"核心价值信心的重要因素.解决弱势群体的困难应从优化制度安排,发展社会事业,倡导和发扬扶贫济困美德和传统入手.  相似文献   

18.
经过十多年的制度实践,我国已初步建立起以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的社会救助体系,社会救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日渐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管理和服务水平逐步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要逐步调整和转变观念以树立现代社会救助理念、积极推动社会救助体系的有机整合、着力提升社会救助的专业化水平以及大力发展社会互助,促进政府救助与社会互助的平衡等,进而进一步完善我国社会救助体系。  相似文献   

19.
赵山 《党史博采》2008,(5):51-52
近年来,遵化紧紧围绕建设"中等城市、和谐遵化"奋斗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兼顾,在加快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发展社会事业,高度重视解决广大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问题,着力推进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社会帮扶三大体系,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20.
数字时代对社会救助提出诸多挑战,表现为数字技术消解社会救助主体的真实性,数字鸿沟导致数字排斥进而引起数字贫困,受救助者的信息与隐私也将面临更大威胁。因应数字时代之需,社会救助法亟待在立法理念以及制度建构层面进行变革。在立法理念层面,应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救助理念,并确立数字行政理念。社会救助法作为一部权利保障法,亦应确立数字时代的社会救助权利理念以确保公民社会救助权之实现。在制度层面,一方面要对社会救助制度进行数字化赋能,实现受救助主体的智慧化覆盖、救助体制的数字化变革以及救助服务的数字化体现;另一方面应构建数字时代社会救助权利的保障机制,救助数字弱势群体,推动数据公开、数字参与及隐私保障,如此方能使社会救助法面向数字时代之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