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超 《前沿》2012,(3):191-193
当代中国女权主义发生着变异,处在了目标失落与对象错位的尴尬之中。老子提出了“柔弱胜刚强”的观点,认为最美好的人类社会是刚柔相济、阴阳和谐的道法自然状态。老子的阴柔之道可以为当代女权主义提供辩证与批判、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2.
老子哲学的核心范畴是“道”,所以解释老子思想的人,大都以论“道”为起点。然而,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一章),即语言所陈述的“道”,已不是恒常之“道”。那么,迄今为止,众说纷纭的“道”是不是老子所谓的“常道”呢?换言之,众人对“道”的解说,是否业已遮蔽了老子之“道”的本真?如果众人所论之“道”确为老子的“常道”,其理由何  相似文献   

3.
何大吉 《求索》2011,(9):136-138
老子运用自然观照人生和社会,虚拟“自然无为”之道并将之视为宇宙万物之源和运行活动之则,以此规约人的安身立命,构建他的社会蓝图。因此,《老子》这部道家学派的经典之作,虽没有出现“人性”一词,但老子的道家立论宗旨是出于人学的终极关怀,寻求人类生存根据,由此,“自然无为”便成为老子对人性的最高追求,自然人性思想也必然成为该部著作的支撑点和主导思想。本文就人性浊化的原因、后果及自然人性的回归三个方面浅析老子的人性思想,体味老子“道”“德”之人性价值。  相似文献   

4.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的品德和行为来比喻自己所宣扬的“道”是再贴切不过了。老子赞美水,是因为水有三德:一为“不争”、二为“柔弱”、三为“无为”。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是用西方形而上学的观念来看待老子的“道”,要么认为“道”是精神的存在,要么认为“道”是物质的存在。然而老子并没有像西方哲学家那样去探究世界是由物质还是由精神所构成,而是思考存在的意义问题。“道”既非物质,亦非精神,而是指“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道”所蕴含的“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是“众妙之门”,天地万物由此而生,故老子以“道”这种“有”与“无”对立统一的存在境界作为天地万物得以产生存在的形而上根源,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在“道”的“有”与“无”矛盾转化中生生不息的逻辑过程。老子“道”的本体论显示了东方形而上学不同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一老子之道表述于《老子》书中。《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这说明老子之学主要还是一种社会政治哲学,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当时的社会政治现实。在《老子》书中,老子把春秋末年天下大乱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开化,归结为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的建立,归结为人类智慧的增长,认为这些东西打破了原始人类的敦厚纯朴,造成相互之间的纷争。他眷恋无知、无欲、混沌而蒙昧的人类原初时代,在他看来,这种时代是人类德性最完美的…  相似文献   

7.
邹元江 《新东方》2012,(3):11-13
成中英先生对《老子》道之意象的解释有诸多可以讨论的问题。不能将具象的“水”“婴儿”“母亲”“朴”确指为“道”的意象,亦不能将“朴散为器”的“器”确指为显现“道”之无形无名的“确定的器皿”,因为这种对“道”之意象的确定明晰的解释是无效的,对“道”之意象的“正名”(立言),正是对“道”之“无名”的限定。因此,使“道”具象化,“道”的“实体的次序和概念也变得便于界定和描述”这种说法也是不能成立的。而认为某物“反映了道”,这也是将“道”视作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即某物可成为反映“道”的对应物。显然,这是将非对象化的“道”加以对象化、客体化和实体化。  相似文献   

8.
于连胜的诗歌《风景线》是一首讲“道”的诗歌。用山与云的关系,寓示人生之道和自然之道。山代表了人生要承受的重,就是责任与使命,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压力和负担。云则寓意为人生之轻,就是洒脱和无求,延伸至逍遥和放任。人因责任之重,就会成为负担,从而把自己压成山,而“寸步难行”。  相似文献   

9.
陈芷烨  ;徐孙铭 《求索》2008,(7):94-96
老子道的混沌性给人们理解老子哲学带来很大困难,由此导致对老子哲学的定性,要么徘徊在唯物与唯心之间,要么径直认为老子哲学为消极哲学的典范。我们认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揭示出道与万物之间的双向敞开的关联及道、体道者所显现出的外在形象,是理解和把握老子之“道”的关键。天道敞开自己,化生万物;人道敞开自己,在回归中提升生命的价值,并由此而产生对生命存在之源—道的敬畏之情。这种对世界、生命的敬畏态度是一种真正的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0.
皮华英  ;甘利婷 《求索》2008,(8):116-118
荣格人格理论中的人格结构象老子的“道”一样,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人格是意识和无意识的统一体;人格结构中各组成部分是既对立又统一的,体现了“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思维;人格个性化过程实际上就是“道”之复归的过程;人格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自性实现”或“自性圆满之境”。它体现了老子天人合一的理想。  相似文献   

11.
《前进论坛》2008,(12):F0003-F0003
2008年11月9日,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农工党中央主席、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组委会主席桑国卫出席开幕式并致开幕词。本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以“科学和平和谐发展”为主题。  相似文献   

12.
老子《道德经》所阐发的国际关系思想为弘扬和平与和谐的国际关系伦理思想提供了深刻的启示,为当今世界大道之国提供了道德准则。其蕴涵的和谐思想对于人类社会跳出冲突与战争的窠臼,走向和平发展的光明大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光成 《传承》2013,(3):123-125
奇是用兵的基本方式。出奇制胜是军事辩证法的灵魂。老子之“奇”即孙子之“诡道”。一部兵学史,一部战争史,实即这一“奇”、诡道的展开。东方重“计”,西方重力,二者相较亦各有其特征。  相似文献   

14.
老子是伟大的哲学家 ,也是伟大的政治思想家。他把深邃的哲学思想与高超的治理理论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他的“无为而治”思想就是其典型代表。他曾指出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意思是圣人所做的事是顺应自然而不提倡人为 ,圣人教育应是顺应人心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他还指出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可见老子的“无为而治”并不是无所事事 ,而是遵“道”。“道”是什么 ?“道”者自然规律也。他还说 :“太上 ,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信不足焉 ,有不信焉 !悠兮 ,其贵言 ,功成事遂 ,百姓皆…  相似文献   

15.
小国寡民,是先秦老庄学派所幻想的理想社会。《老子》曰:“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兵连祸结、社会纷乱的根源,主要在于各大国的广大民众政策,“奇技淫巧”的工艺发展,民之“智多”而“难治”。消除祸乱的唯一办法是建立“小国寡民”的社会。 两千多年前的老庄哲学提倡的“小国寡民”思想,时至今日,它不仅顽强的存在着,而且还  相似文献   

16.
《老子》哲学以“自然”为最高价值理念,而“自然”乃自本自根、自主、自成、自由之义,深蕴主体性思想的义理,故《老子》哲学实为一主体论思想体系本体之“道”下贯于个体生命而为人之德性,道之“自然”遂成为德性的本质内涵,修道成德实即道德主体性的实现与挺立。“道”落实于社会政治领域而为政治之最高原则,而“自然”亦最终指向被统治者民,民“自然”的观点意味着人民乃是政治的主体;作为民“自然”的逻辑归结,“无为”则指向统治者君,为其执政准则。“无为”之治本质上系民意政治,透显着消解统治者政治主体性以凸现民众政治主体性的诉求。  相似文献   

17.
叶志超 《前进论坛》2009,(12):10-11
2009年11月8—15日,为响应联合国弘扬科学精神、维护世界和平、推动人类进步的号召,由农工党中央、中国红十字会等39个人民团体、民主党派、科技界和新闻界的单位共同举主办的第21届中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本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活动的主题是“弘扬科学,关注民生,发展公益,促进和谐”。  相似文献   

18.
“和谐”具有“友好”、“和平”、“合拍”、“调和”、“包容”和“一致”等意思。从广义上讲,“和谐”往往会使人们的头脑中浮现出平安无事、井然有序的景象。因此,和平、安全与和谐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和谐世界里不会缺少人们对权利和自由的享有,而正是这种享有构成了人类存在的核心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9.
徐保风 《桂海论丛》2005,21(2):25-27
《老子》中包含了丰富的军事伦理思想。具体说来,“无为”、“贵柔”、“不争”是老子军事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大国者下流”的军事外交思想、“不以兵强天下”的和平主张和“以丧礼处之”的军事人道主义思想是其军事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今天,老子军事伦理思想仍然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解释的有无相生,阴阳对立互补的道,实为现代科学“对称性原理”所证实。功成身退,不欲见贤的理念在美国建国先贤那里已作出了卓越的实践,这是为世界人民所瞩望的普世价值。现代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了研究潜意识的科学方法,而潜意识的最早发现者却是中国的老子。语言有局限,谎言是灾难,只有同真人相处,无言也会得到感化,这同黑格尔、尼采认为文字乃迷悟之源毫无二致。庄子没有像尼采一样宣布上帝死亡,但否定大圣和权威的态度与尼采如出一辙,由此也可看出他为了内心的现实,任意驱使古今人物“以适己”,与西方现代派艺术的“表现自我”有惊人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