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理解当代民主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建锋 《探索》2003,(3):41-43
当代民主的含义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复杂的概念。特别是我国要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传统儒家文化的基础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那么,什么是民主?民主政治的目标是什么?所以,界定民主的含义就成为一个首要的问题。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和建构主义三个层面来理解当代民主的含义是一种可以探讨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建构主义民主观(也叫分析民主观)是在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类民主观内在义理上的推进,是当代民主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资源。建构主义民主观的特征即在于从理想与现实两个方面的综合来界定民主,试图获得一个既能满足民众对正义的向往又能现实运行的民主体制。分析民主观的主要代表为夏皮罗、达尔等。建构主义民主观有助于深化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路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胡本良 《唯实》2008,1(3):89-91
历史地看,市场经济并不天然地与民主政治结合在一起。特别是在“后发国家”的经济起步阶段,通常是与非民主体制结合在一起的。当前中国的政治体制虽然以苏联模式为基本内核,但也注入很多新的因素。相对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发展而言已经取得巨大的进步,正处于向民主政治体制转轨过渡的阶段。民主政治按其内容可分为选举民主和协商民主,目前我国虽然直接发展选举民主有很大困难,但发展协商民主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和现实的基础,因此,我国民主政治可能通过参与式民主带动代议制民主的路径而实现。  相似文献   

4.
大众民主是近代以降"民主的决定性飞跃".意味着大众超越资产阶级对政治生活的垄断.然而.大众民主是十分矛盾、十分复杂的社会历史过程.伴随着"参与教增"与"大众冷漠"的基本问题.其同甚至孕育着反民主的因素.因此,从一开始.对于大众进入豉治领域.就在思想家中间引起了许多矛盾的情愫.由此决定了现代西方政治意识形态的基本分野:现实主义与激进主叉.现实主义为了民主在大众社会中的可操作性.构思出精英民主,降低了民主的"大众性";而激进主义则认为,除了选举精英,还应该关注如何让大众更多地参与政治,构建广泛的公共领域,"让民主运转起来","追求更多的民主".  相似文献   

5.
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是西方特有的思维方式造成的必然结果。而在造成这种对立的诸因素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又是最直接的因素。把人的精神分为理性和非理性并进而把它们对立起来从而形成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可以说是以逻辑与直觉的分裂为前提而运思的结果。西方哲学中逻辑与直觉的分裂是西方所特有的在崇尚知性前提下而发生的逻辑异化的表现,是人对自身精神反思不成熟的表现,因此,建基于其上的所谓的“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看,理性主义与非理性主义的对立只是在西方文化传统中出现的特有现象,并且即使在西方传统中也只会是特定时代的产物。随着西方哲学的发展,随着对片面逻辑理性的克服,随着人们对直觉和逻辑统一真相的逐步党解,传统意义上的理性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对立的内容将被消融于统一的精神视域中。  相似文献   

6.
郭雨佳  张等文 《求实》2020,(1):39-48,M0004
在党中央和国务院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我国各地农村协商民主实践蓬勃发展起来,协商民主运行机制初步形成,协商民主制度框架初步建立。根据创新程度不同可以将我国各地农村协商民主实践模式分为制度原创型、制度改良型和制度嵌入型三种形态。虽然我国农村协商民主已经迈入制度化发展轨道,但大都处于起步阶段,制度化发展程度较低,"政绩式协商""低水平协商""随意性协商"等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协商民主实践的可持续发展。加强顶层设计,鼓励基层试点,提升农村干部和群众对协商民主的制度认同,持续推进协商民主制度创新,是进一步推动农村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7.
一、五四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对五四新文化运动,许多人都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评价。主要论述有: (1)五四运动是思想启蒙的纵深推进,树立民主与科学的大旗,以科学精神反对传统的实用理性精神,以理性主义反对传统的信仰与愚昧,吸收西方民主精神,增强中国人近代意识和反帝反封建的信念。五四时期的先进人物具有忧患意识,带着强烈的激情反对专制,提倡民主,在方法论上用科学思维取代经院式思维,在价值观上用自由原则代替权威原则,从而动摇了专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主观战斗精神论"本质上是主体论.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是指为民主斗争而献身的战斗精神,一种在艰苦斗争中必胜的乐观精神.主观精神鼓舞作家深入生活、认识生活和真实客观地描绘生活.胡风坚持文艺是对客观现实生活的能动的反映,是主客观的复杂心理因素作用下交融一体的产物.胡风的文艺观属于现实主义范畴,是一种现实主义的主体论.  相似文献   

9.
对这个问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要由社会主义法制来体现和肯定。社会主义民主是劳动人民的民主,是大多数人的民主,它与资产阶级的少数人的民主有本质的区别。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广大人民群众没有任何民主权利。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是广大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革命斗争取得的。作为革命斗争伟大成果的社会主义民主,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宪法和有关法律的形式予以确认,使之制度化、法律化、规范化,才能具有稳定性、不可  相似文献   

10.
为了应对多元文化主义,解决选举民主所面临的前所未有的困境和挑战,协商民主理论在西方应运而生。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根植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使得中国与西方国家在协商民主上也表现出不同的内涵。与西方协商民主相比,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基本特征:一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层次多、范围广的特点。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践中,无论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还是基本政治制度,都包含着丰富多样的协商民主。我国在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同时,还要注重选举民主的发展,实现协商民主和选举民主相结合,共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存量民主和增量民主之间互动的渐进发展过程。在中国渐进主义政治发展的实践中,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然而这座大厦还未最终建起,还应该继续推进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的发展。因此,在战略和策略上必须坚持一种渐进式的民主发展道路,在路径选择上应从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从基层民主推进高层民主、从民主体制中较少竞争到更多竞争,来真正实现社会主义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2.
基于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和国家的领导核心地位,党内民主的程度、发展路径、取向等直接关系到中国的民主化全局。以民主化为核心取向的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自然内在地涵括了党内民主的发展逻辑。发展党内民主,关键在于完善党内民主制度结构。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我国社区民主建设和社区自治改革的宏观趋势,适度地借鉴国外社区基金会的营运理念和发展经验,对处于探索阶段的我国城市社区自治事业的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开拓意义。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发展历程,是要遵循一定客观规律的.因此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要采取渐进的、稳妥的措施,不能追求形式上的民主,要实事求是地看待我国的民主.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及政治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贡献,主要集中在这样三个方面:一是提出了"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二是探索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范围和突破口,三是进一步确认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现代宪政以宪法为设计蓝图,通过控制权力和保障权利来实现政治的民主化、实践政治文明。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方式,在宪政框架下发展、完善这一政党制度对于我国宪政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朦 《理论学刊》2004,7(9):17-20
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是加强和推进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从“八大”对这一问题的提出至今,历史已走过了48年,对于这48年间我党对代表大会常任制认识的发展轨迹学术界少有研究,本文试图对此问题做一尝试性研究。这48年间党对此问题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八大到八大二次会议是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提出和初步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八大二次会议到十二大,是探索中断阶段。第三个阶段,十二大到十六大是在顾虑重重中局部试点阶段。第四个阶段,十六大至今是开始新一轮探索阶段。从这一认识发展轨迹中得出的启示是: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是党内民主政治发展以及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要把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相结合,并科学进行党内权力分制;要以与时俱进与科学务实的态度推进党内民主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自己的产生和发展逻辑.中西不同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既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又有着民主价值目标所体现出的共性.正确认识和区分两种视域下的协商民主,是对协商民主进行深入研究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本质上是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 ,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特征 ,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