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雨 《求知》2013,(10):13-16
当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以后.人们便将注意力转移到精神生活方面来,而精神生活丰富与否则取决于文化。目前.全世界众多国家都在保持原有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优秀的文化元素。在我国。长期以来,传统文化被视为是与“大众文化”相对的“精英文化”.它的特点和内涵与“大众文化”不同。  相似文献   

2.
流行文化、校园文化及其对大学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曾是校园文化的摇篮,长期的书院传统和学术氛围的熏陶,校园文化形成了其特有的价值倾向和文化特色。但曾几何时,青年学生发觉自己被铺天盖地的流行文化包围着、诱导着;流行歌曲、流行音乐、流行小说、流行明星、卡拉OK、现代舞蹈……无所不在地渗透进校园,占领了原本属于“学术报告”、“艺术欣赏”的海报栏、报告厅。流行文化挤占校园文化的领地,令关注着大学生的人们“几多欣喜几多忧”!  相似文献   

3.
大众文化的特点及功能 大众文化是产生于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之下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群众性文化,是以大众传媒为载体、主要是以电子媒介为手段、在当今社会流行的一种消费性文化。大众文化也称作流行文化。在西方被称作popular culture或mass culture。大众文化的外延非常宽泛,其种类与形式很多,如电视剧、电影、流行音乐、娱乐片、世俗文学、广告文化、时尚、服装、畅销书与杂志,甚至街头活动等等都是具体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4.
论流行文化     
什么是流行文化?有人称是以流行为特征的大众文化,有人泛指各种文化现象的流行,也有人则直接了当归于通俗文化。实际上,问题并没有那么简单,“文革”期间,八个样板戏传唱于各个角落,我们能认定那是流行文化吗!?至于风行一时的各种文化现象,比如: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也不能断言那就是流行文化;更不用说相声、杂技、大秧歌这些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5.
不同的时代产生不同的流行文化,而中国青年流行文化在最近5年出现的一大变化是其“阶层分化”的趋势。作为社会分层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反映,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少年开始形成各自流行的“亚文化”。  相似文献   

6.
“反劳动”文化作为青年亚文化的新形态,是青年群体在面临新型劳动环境下表达内心焦虑的文化符码。青年“反劳动”文化的出现与传播,一方面映射出青年一代对劳动意义的认知偏差、自我认同焦虑感的发酵与承担时代使命责任感的隐退,另一方面其背后蕴含着理性祛魅、自我治愈与价值回归的正向意义。因此,要以青年“反劳动”文化的流行为契机,在社会维度营造“劳动幸福”的社会氛围,在个体维度树立“劳动光荣”的价值观念,引导青年一代真正成为新时代的奋斗者与担当者。  相似文献   

7.
青年是“社会的映像”。在生活中,也许没有什么东西比青年服饰的流行更能反映出总的社会风尚,因为,某一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的重大变化,无一不能从青年服饰的流行中找到诠释,这就有了“流行时装,当代青年的表情”的说法。 对这种观点最精彩的阐述莫过于青年服饰自身的变化:六七十年代的文化曾以其强烈的反叛气质深深地影响了一代青年,嬉皮士装束——长发蓄须、大花图案、喇叭裤、长饰物,表  相似文献   

8.
最近几年特别是1991年夏季,“文化衫”在青年群体中异常流行。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等各大城市,无论在街道上还是在大学校园里,人们都会轻易地发现青年人的文化衫着装。文化衫,其实就是一种松紧领口短袖纯棉衫,尽管样式繁多,但一加上文字和图案符号,就成为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服饰品了。身着文化衫的青年们,以其各种特定意义的图案和文字符号来表现自己的个性、愿望和情绪。因此,通过对“文化衫”这种流行的青年服饰文化的跟踪研究,可以窥见近年来青年心态的变化,捕捉到青年流行文化发展变化的粗略轨迹。  相似文献   

9.
大众文化必须面对的文化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必须充分考虑社会环境特别是文化环境的变迁 ,并据此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和宣传教育方法才能真正取得实际的效果。而在中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 ,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日益扩张 ,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所面对的社会文化环境已经并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这里的“大众文化”不同于人们常说的“群众文化”或“人民大众文化” ,而是特指现代商业社会产生并流行的文化类型 ,它以现代信息传播和复制技术为手段 ,以工业化、模式化为生产方式 ,以大众传媒为主要载体 ,以都市消费大众为对象 ,…  相似文献   

10.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青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较以前更崇尚实用主义,注重自身的享受,美日法三国青年对职业的选择就充分表现了这一点。日本青年现今日本青年被人称为“崇尚享乐的一代”,游戏人生,得过且过的人生观在青年中逐渐流行。70年代,日本青年大都愿意从事“有社会责任性的工作”。到了80年代初,这种择业标准不再流行,青年人更中意那些能“提高自身能力”或“稳定性强”的职业。70年代青年人理想的生活方式是:进入可以终身依靠的企业或机关,勤勉工作,以求得职业上的成功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时至今日,一种与日本精神完全背道而驰的就业标准在青年中悄悄出现。不少年轻人对进入公司毫无兴趣,他们厌恶传统、僵化的终身职业制,厌恶安定、刻板、无聊  相似文献   

11.
从Hip-Hop运动看青年文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赵芳 《青年研究》2002,(12):15-20
本文介绍了九十年代以来在城市青年中流行的一种新的文化形式 ,嘻哈运动文化。在嘻哈运动文化中 ,本文主要介绍了街舞和滑板 ;对于嘻哈运动的文化定性 ,认为它是体育竞技文化、青年流行文化、全球边缘文化、小众休闲文化 ;对于Hip -Hop运动的文化归因 ,将之归结为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网络化的生活空间、青年文化的归属功能、青春期的生命历程和体育竞技文化的吸引力五个方面 ;认为Hip -Hop运动的文化功用是青年社会化方式的自我选择、青年生命价值观的表意性符号。它客观上对社会消费有强力促动并有利于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2.
近十年青年时尚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所谓青年时尚 ,是指在一定时期内 ,青年群体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规格或样式。青年时尚是一种亚文化时尚 ,它既具有时尚的一般性 ,又具有青年文化的特殊性 ,是青年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阿兰·吉麦尔在《法国人的服装、时尚与仪表艺术》中说 :“如今 ,追求时髦倍受欢迎 ,因而成为人们研究的目标。”现在 ,青年时尚已成为世界青年研究多学科、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聚焦点”。中国的青年研究工作者 ,对青年时尚这一课题进行了跟踪研究和理论上的探索 ,取得了一些成绩。本文主要回顾 90年代以后的青年时尚研究。  相似文献   

13.
文化人类学的创始人(英)泰勒在1871年曾将文化简单归纳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这个定义被后来的学者普遍采用,若将这个定义推而广之,青年文化即是青年群体所具有的“整个生活方式的总和”。在社会文化中是否存在着青年区别于成人的文化呢?现代社会人们日益认识到它的存在。在特殊的历史阶段青年群体以运动、骚动的形式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在非特殊的历史时期青年以夸张的情感,独特的语言、音乐、绘画、服饰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文化。正是由于青年文化对成人文化的影响作用,才使现代社会既兴奋又恐惧。  相似文献   

14.
“征婚启事”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流行的一种缔结婚恋关系的新型方式,“征婚启事”被广泛采用,体现了婚恋主体追求婚恋自主性,扩展婚恋选择半径的时代特色,征婚者的自我介绍以及对应征者的要求,不同时期内涵相异,折射出婚恋观、人生观伴随时代变化的印迹。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的经济建设和人民的物质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而且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发生了深刻的嬗变。“自我设计”,就是近年来在部分青年中出现并流行的一句时髦口号,它是对个人理想追求、奋斗目标的一种婉转的解说,是青年人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对自我价值的再认识,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部队青年作为社会青年的一部分,自然也会打上这一“烙印”,但由于部队青年所处环境和从事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自我设计”上有其不同于地方青年的特点。最近,我们采取问卷、座谈、个别谈心等方式,调查了不同兵种、不同军龄层次的青年战士447名,对当代青年战士的“自我设计”问题作了分析研究。本文试就这个问题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一、边际人形象成因 1.边际内涵我们假设,将“边际人”视为现代青年生活形态的典型形象,既想说明“边际性”是青春期人格转型中的一项本质特征;还想特别提出,在我国社会改革走向现代化的大过渡时期,青年作为时代性格的代表者,其生活行为和观念最典型地体现了挣脱旧时代的束缚向新世界拓荒的过渡期特征,因此,当代青年实质上是代表着时代转型的“边际人”。这里所揭示的边际人形象,还不同于以往偶尔为人们提及的“边缘人”或“过渡人”之类,我们所作的理论假设其主要内涵由三层意思组成:第一,作为一个事物的边界处、边缘处,如青年处在少年期末、处在社会权力的边缘;第二,作为两个事物间的转折点,就象当年恩格斯称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个诗人和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一样;第三,“边际”作为一个转折点,还表现为双轨制转型中的冲突区和过渡带,正是基于这一内涵,现代青年心态中所呈现的茫然、失范、无序、失衡等现象便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论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是大众文化自身发展的客观要求。从理论上讲,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应该从理性、道德、审美、社会等维度发掘、开挖大众文化现有的人文性和艺术性。但大众文化的世俗性和商品性的特点使大众文化不太可能脱离大众的欣赏水平,刻意追求所谓内涵的人文提升。从现实来看,大众文化的人文提升真正切实可行、彻底有效的解决办法应该是建构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精英文化的良性互动机制,培育健康、和谐、合理的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大众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 ,积极推进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建设。本文从有中国特色大众文化的理论和建设方面试作探讨。一、大众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技术和商品 (市场 )经济条件下产生的 ,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大众日常生活实践 ,借助于传媒系统在社会大众中广泛传播 ,适应社会大众文化品味、为大众所广泛接受和参与的通俗性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具体来说 ,广告艺术、…  相似文献   

20.
流行文化(直译于英语popculture),也称通俗文化或大众文化,相对于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是一种以通俗性和商业性为其主要特性的新型生活方式。它起源于二战后5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60年代以来的欧美;在国内,则引进于改革开放的80年代,普及于90年代。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外引内联的窗口.接受流行文化的挑战自然首当其冲。今日的深圳可说是处于流行文化各种硬件设施的林海之中。这不仅表现在我们的生活方面,在工作领域也有各种反映。我们的播音员改变了传统的照稿朗读的播音方式,采用讲演式技巧和口语化文体;报刊文章的撰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