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性主义对公民资格理论传统的批判在凸现传统公民资格理论中女性之缺席的同时,却由于潜在的性别本质化分析而陷入普遍主义正义伦理的两难,关怀伦理成为女性主义摆脱正义伦理两难处境的另类思考。与以关怀为基础的路径相一致,差异性立场、身份政治转而成为女性主义表达其性别正义诉求的武器。但是如果妇女并非一种统一的性别象征,如何能够提出妇女的政治主张?因此,建构一种基于宽容、对话、理解、友爱、团结基础之上的包容不同身份差异(包括性别差异)的公民身份和公民制度成为继身份政治之后女性主义进一步考虑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女性主义心理学的逻辑演进及其对心理治疗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实证主义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现象学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到后现代取向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当代的女性主义心理学力求把女性作为心理学知识的主体,关注女性群体内部多元的差异性身份,以社会性别视角透视女性心理发展,主张在公平正义的视角下展开对女性心理的研究,与此相应,女性主义心理治疗家也更加重视社会文化情境以及情境的差异性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民族等对女性心理行为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凯特@米利特的<性政治>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一个里程碑.她从性别差异入手,通过解构的方式,确定了重读文本、重新认识性别身份对再现女性形象的重要性,打破以往以男子为中心的创作、阅读和批评的规范,消解了传统上男性作家在文学中再现女性形象的权威性和可信性.以女性特有的生活经历、审美体验和批评视角对作品进行阅读和剖析,建构了一种女性主义的阅读和批评方式.  相似文献   

4.
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研究主题的变化看,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挖掘主流范式性别中立背后的性别故事,批判主流范式的男性特征,将妇女与妇女问题引入国际关系;第二个阶段,与主流范式就性别与国际关系、女性主义议题和女性主义方法论等问题展开论争,实现从国际关系的"女性化"到真正性别化的转变。目前,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开启了理论体系和方法伦建构的进程,这是女性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发展成为成熟理论范式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在后现代主义颠覆宏大叙事的哲学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作家们开启了针对经典童话的批判性阅读和创新性改写。一方面,经典童话的意识形态属性为女性主义作家们提供了批判和改写的空间;另一方面,游离于经典之外的异端童话传统又为他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这些改写不仅颠覆和解构了经典童话背后的男权话语和性别政治,并在与异端童话传统的对话过程中重新书写了童话传统。从早期视男性为仇敌的激进对抗,到当代对两性关系的冷静反思,女性主义童话叙事整体趋势上的转变既反映了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也显示出女性主义者对于性别政治新的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6.
<正>如果要列举上个20年最有影响力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巴特勒(Judith Butler)应该会没有什么争议地名列榜单。她被誉为酷儿理论的开山祖师之一,而她的著作中影响最为深远、最知名的当属1990年出版的《性别麻烦:女性主义与身份的颠覆》(以下简称《性别麻烦》)。[1]《性别麻烦》一书对主体、性、性别的思考不仅在女性主义、性别研究等领域引起很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与教育研究的性别意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主义教育思潮以其富有个性的教育主张和研究方法引起了教育界的注意,其理论的特征在于对性别化教育的批判、对所有涉及女性及性别的教育主题的关注以及提出了富有个性的教育研究方法。研究女性主义教育的目的是在教育研究当中反思研究者的性别身份,关注性别和女性问题、借鉴女性主义教育的研究方法、思维方式,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8.
社会性别以及环境保护是当代发展研究的两项关键议题,本文凸显现代化发展造成环境退化往往加剧社会性别不平等现象,并且反映在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层面。本文分析发展研究中的性别视角与环境议题脉络,包括从最初女性参与发展到性别与发展视角;从生态女性主义的女性、环境与发展视角,到纳入社会性别意识而成为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又从学术社群的关怀,转变为国际共识,并逐渐在各种国际组织以及相关会议上受到更多的重视。历次联合国重要的国际会议以及宣言也都呼应了性别、环境与发展视角,彰显社会性别平等在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不适合、也不善于学习自然科学;但是,一些女性主义研究者认为,正是传统的性别观念导致了女性与男性对自己的性别身份认同的偏差,而女性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与学习自然科学所要求的身份的差距,成为女性学习自然科学的障碍之一.在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物理学教学为例分析传统的与物理学相关的身份认同对女性学习物理学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改变这种身份认同的方法,由此,在性别的视角下对自然科学的基础与性别之间的关系做出一个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从社会性别概念的提出,到社会性别视角对福利制度的分析透视,再到具体的性别需求维度对福利政策的实证分析,本文试图勾勒出西方女性主义者运用社会性别概念构架对性别与福利展开的理解和为纠正传统的社会福利政策以男性为中心视角所做出的积极努力,为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一点思路。社会性别视角对福利政策分析指出,福利政策是性别政治的产物,性别应成为政策分析的基本变量。  相似文献   

11.
本文探讨了西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在发展领域的实践,以1995年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中国妇女环境运动实践为基础,从生态女性主义视角分析评价了中国妇女与环境关系的本质化、社会化建构以及"妇女/性别、环境与发展"的政治实践,提出建构本土化的妇女/性别与环境互动理论和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东欧女性主义并探讨在中国女性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中,东欧女性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资源所具有的启发性意义。文章首先对东欧后社会主义转型,特别是性别关系和性别话语的变化做一个概述;其次简要描述东欧如何与西方女性主义相遇,以及后者对该地区女性主义的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再次,从四个方面勾画东欧女性主义的基本原则,以此阐明东欧女性主义的立场及其如何对西方女性主义霸权构成了强大的挑战;最后,简略探讨东欧女性主义如何能在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方面具有更大的、超出当下的启发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作者认为目前中国涉及性别和女性主义研究的文章,有关妇女家庭状况的调查研究多,但理论阐释少;对问题的描述多,但系统分析少;关于性别的意识形态呼吁多,但把女性主义研究放到一个广泛的社会系统中研究少;在分析中,对文化规范注重得多,但与制度因素相关的理论解释少.有鉴于此,本文从五个方面阐述了西方女性主义的理论贡献,并阐释了研究西方女性主义理论对中国性别研究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期是女性主义在教育领域研究成果较为丰硕的时期,产生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成果。[1]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教育出版界还是一块"没有妇女的园地"。[2](P413)作为女性主义政治和学术研究的产物,1989年,《性别与教育》(Gender and Education)杂志创刊,由英国泰勒弗朗西斯出版集团路特里奇出版社出版。该杂志是一个将社会性别作为主要分析范畴、讨论多学科的教育研究和观念的国际论坛,承诺在广义上发展关于社会性别与教育的批判性讨论,寻求促进女性主义的知识、理论、意识、行动和争论。[3]  相似文献   

15.
斯皮瓦克在其著名的"三位女性的文本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论文中,从后殖民女性主义的立场重读文学经典,对三部西方女性小说文本进行后殖民批评和分析,并将"属下不能发言"的政治伦理运用到对文学文本的批判阅读之中。斯皮瓦克以性别和种族的双重视角,对西方白人女性文学文本进行后殖民解读和充满洞见的批评,对后殖民批评有着独特的贡献和重大意义,不仅拓展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空间,并且丰富和发展了后殖民批评理论。斯皮瓦克所倡导和践行的文学、文化批评的政治伦理观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批判,使她成为一位颇具影响和独树一帜的后殖民女性主义批评家。  相似文献   

16.
一《语言与社会性别导论》是我收入“妇女与社会性别译从”的第二部教材,翻译罗斯玛丽·童《女性主义思潮导论》,最初的想法是希望在文学语言学科引进妇女和性别的视角,使女性主义研究成果进入具体的专业领域,进入我们的必修课程;但在翻译过程中,我也体会到,妇女和性别研究,一直都是跨学科、多个学科领域交叉的,即使是讨论语言问题,它也呈现了跨学科的视角。而更重要的是,正如女性主义的所有学术研究一样,它有一个改造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不平等,男女不平等,存在着对不同性别、性取向的压迫,这也体现在我们日常运用的语言中。人们…  相似文献   

17.
赵娜 《求索》2013,(9):257-259
贝尔·胡克斯作为身份批评的先驱。重新审视了女性内部存在的种族和阶级差异.指出黑人女性是处于种族和性剐双重边缘的群体。她认为妇女解放运动并没有把所有女性都包括进去。她批判白人女性主义者擦除黑人女性声音的种族主义倾向。号召黑人女性主义者实践身份政治,在其意识到身份政治局限性的同时,强调女性内部的种族与阶级的差异性.并对差异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提出了差异政治理论,清醒地意识到黑人女性的边缘性地位。主张建构黑人女性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8.
孟庆娟  王军 《前沿》2014,(1):186-187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书写主要是建立在对白人主流文学的解构以及对黑人女性文学传统建构的基础上,黑人女性主义经历了由边缘迈向主流的辉煌时期。在种族、阶级、性别以及历史与文化压迫下的黑人女性,从自身生活经历和感受出发,开始了对身份价值和社会认同感的追寻。伴随黑人女性的不断努力和耕耘,黑人女性的整体领域内的思想得到解放,促成了美国文学的发展,并为美国文学领域的进步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19.
历史唯物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的父权制理论相结合,形成了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法国的唯物主义女性主义是其中最早、最著名的流派,其社会性别理论集中反映了作为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它质疑了生理性别是自然的观点,指出生理性别是一种阶级的区分,揭示了其作为社会性的概念被自然化的过程,提出了社会性别先于生理性别等激进主张。它与以法国女性主义闻名的法国后现代女性主义是完全不同的理论趋向。  相似文献   

20.
性别研究作为社会研究中一个跨学科并兼具学术与行动导向的独特领域,一方面受到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研究取向的影响,另一方面又深深扎根于中国转型社会丰富而多变的日常生活经验和实践,其发展路径经历了从本土妇女研究的崛起,到女性主义的引进、传播与"接轨"的努力,再到性别研究学科化、本土化过程中逐渐走向规范、成熟和多元的过程。文章首先对这一发展历程的不同阶段及其本土化特点进行考察,继而通过对近10年来国内主流性别研究遭遇的从议题到话语的批评与争议的梳理,分析性别研究的中国语境之变,从而强调所谓本土化知识建构的逻辑就在于走向开放、多元和包容的性别研究中国话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