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两汉时期的服装量词考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佳 《求索》2008,(2):227-229
本文考察了两汉时期汉语衣、帽、鞋、袜称量量词的使用情况,并通过和先秦时期服装量词的对比,发现较之先秦,两汉时期服装量词有了较大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点:两汉时期服装量词的阵营开始壮大,下装量词开始出现;一些量词的使用范围有了扩大,语义比较复杂,由于量词成员的丰富,用于同一称量域的服装量词之间开始出现竞争和互补。  相似文献   

2.
从历史角度描写了个体量词"口"的产生与发展。考定了个体量词"口"最早产生于汉代,后代主要沿着"替代型"和"形状型"两条途径发展,中古时期较为活跃,到了近代汉语则有所萎缩,只有部分用法沿用至现代汉语。在描写的基础上,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其产生、发展的原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3.
高乐 《前沿》2015,(3):156-158
《老乞大》是古代高丽和李朝时期朝鲜人学习汉语的会话类课本,经历了从元明至清中叶四百多年,《老乞大》的语言表现出区别于正宗汉语的特点,本文尝试解读其中特殊语言现象,归纳出多项语法特点,认为这些语法特点的形成除受到了蒙古语的影响外,也有汉语自身功能与特点的影响。《老乞大》语言演变离不开外部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杨荣华  邢永革 《求索》2011,(7):203-205
明代前期(洪武至弘治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这时期的汉语保留着元代语言的许多特点。文章通过对明代前期语文政策的梳理揭示这些政策对汉语发展的影响。明代前期朝廷颁布了一系列语文新政,恢复了汉语的正统地位,力避蒙古语的使用,确立了以《洪武正韵》为正音标准和文字规范标准,提倡朴实、简洁的文风。这些语文政策对明代前期的汉语语言系统产生了较大影响,也显示出汉语开始得到国家高度上的语言统一和规范化,这为后来汉语标准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布依语是汉藏语系侗泰语族(原称壮侗语族)壮泰语支的一种语言。她具有汉藏语系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有丰富的量词作为名词和数词的中介。本文准备介述布依语贞丰话的主要特点,以示布依语量词之一斑。 一、布依语量词与汉藏语系语言类同之外: 1.量词可分名量词、动量词两大类,名量词又可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不定量词、度量衡等小类。例如:dan~1“个”、Pn~3“本”、to“群”、ku~6“双”、sam~3“些”、“石十斗”、Sam~1“庹”、Pai~2“下一下”等。  相似文献   

6.
语言的"数(Number)"基本可以分为单数和复数,一般认为语言中的数范畴是属于名词的,但是动词也具有数范畴。具体而言汉语动词搭配动量词、时间副词、事件参与者的数使用时可以表达动作的复数。数和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两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语言是否具有量词性决定了动词的数表达的不同。一般量词性语言不具有复数标记,但汉语是既具有量词也具有复数标记的语言。我们所谓的动词复数标记为动词重叠,认为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复数,即动作不止一次发生,能表达动词复数,因此将动词重叠视为复数标记。  相似文献   

7.
在有关动量词"次"起源的诸种观点中,最受学者推崇的是"位次"说。本文认为"位次"说有待进一步商榷,理由主要如下:第一,"位次"说与词义发展的规律不太相符;第二,"位次"说与汉语动量词语法化的普遍规律不太相符;第三,"位次"说在句法功能方面与动量词"次"历时发展的语言事实不太相符;第四,"位次"说所举最早用例不太可靠,这又可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用例中"次"的字形不太可靠,二是用例与汉语动量词句法位置发展的普遍规律及动量词"次"自身的语言事实不一致。本文的观点是:动量词"次"起源于"叙事时,居于前项之后的称次"义。  相似文献   

8.
任何一种民族语言,由于它生成的条件不一样,所以,在其逐渐发展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各组成部分(语音、词汇和语法)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就以语法中的量词为例,在英语中没有这类词,例如“a man”相当汉语中“一个人”。但是,在汉藏语系中,量词是重大特征之一。苗语也不例外。本文就苗语川黔滇方言毕节小哨口语中量词的情况,作一些粗略的探讨,以供专家、学者们参考。 量词的主要功能是计量。量词运用得  相似文献   

9.
《董解元西厢记》口语化程度较高,是近代汉语研究的重要语料。该书动态助词成员较多,经考察得知有却、了、着、过、将、取、得、破、当等9个,其中了、着的使用频率最高。动态助词是近代汉语中新产生的一个助词小类,主要与动作相联系,一般都跟在动词的后面,表示动作的进行、持续、实现和完成等情态。其产生,取代了古汉语中某些语法结构和某些词汇的功能,使表达更清楚明白,手段更精密准确,体现了汉语语法的进步。《董西厢》中动态助词之间的混用情况较为普遍,其出现格式主要为动+助、动+助+宾。  相似文献   

10.
曾令香 《求索》2011,(11):191-193
农具名物词是汉语农业词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化,农具词语经历了名称的演变,形成一器多名的现象,体现了古农具发展的特点,也反映了语言发展中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11.
郭作飞 《前沿》2011,(4):145-150
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是指以中古、近代汉语这一段时期的一部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的词汇研究。专书词汇是中古近代汉语研究的重点,近年来取得了不少重要研究成果。百年中古近代汉语专书词汇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专门性著作、学位论文、单篇论文等,有力地推动了中古近代汉语以及整个古代汉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2.
林明香 《传承》2014,(8):116-117
何鲁成的代表作《档案管理与整理》是近代文书档案工作的真实反映,同时也是所处时期行政效率运动的产物。结合作者生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分析探讨《档案整理与管理》的特点,总结作者和这部作品给我国档案事业带来的贡献与作品自身存在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发展档案学理论。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仝国斌先生关于动量词"回"与"次"的差异问题提出一些异议.我们认为:一、早在唐宋时期,动量词"回"与"次"就是一对近义词;二、强调[ 过程]是古汉语"回"的功能之一,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某些方言中得以保留了下来;三、现代汉语共同语中"回"与"次"在称量对象方面没有什么差异,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用方面.  相似文献   

14.
由北京语言学院编写的《中级汉语教程》及《高级汉语教程》在处理语言教学和文化学习两者关系及其他方面存在一些不足,如编写与之配套的辅助教材,不仅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对于对外汉语教学改革也不啻是不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5.
了解中国文化,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切入点。语言是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关键,文化的发展反过来也使语言更加丰富而缜密。汉语随着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更新,一些古老的用法也随之流失,但时代的前进并没有完全洗刷掉汉语的古老意涵,一些东西留存了下来,尤其是在方言里,从而使我们得以对古老的文化追根溯源。  相似文献   

16.
《现代汉语词典》是一部发行量很大的词典,在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当中影响深广。进一步提高《现代汉语词典》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准确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三个方面,对《现代汉语词典》部分词条或单字的释义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问题与编者商榷,希望对《现代汉语词典》的修改和完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对元曲有深远影响田同旭在《山西大学学报》1993年第2期上撰文指出:以往的元曲研究,多注意唐宋以来中原文化对元曲繁荣的影响,忽视了草原文化对元曲繁荣所起的重要作用。元曲繁荣于蒙古民族作为统治民族的特定时代,草原文化对元曲的影响是必然的。其影响...  相似文献   

18.
《汉语大字典》是现今世界上规模最大、释义最全、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字典。《汉语大字典》在义项设置上,源流并重是其主要特点之一,即力求做到每个字的每个义项的引用书证是最早的;义项的全面性,是其另一重要特点。由于当时编纂条件的限制等原因,《汉语大字典》在这两方面还有许多不足:一方面《汉语大字典》涉及面极广——从古代到现代,所引书证和所概括的义项不能完全准确、全面;另一方面前贤时彦虽做过相关领域的研究,但是对于《汉语大字典》还远远不够。《老子》不仅是一部哲学著作,而且作为一部重要的古代文献,对工具书的编纂和完善也有很大帮助。从对《老子》的研究来纠正《汉语大字典》的书证迟后和义项不足的问题,希对该字典的完善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贾谊《新书》是研究西汉时期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语料之一。其中包含了大量反映西汉初期时代特点的新词。在参照《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辞源》等大型语文工具书和描写《新书》新词的基础上,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角度对其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民法法典化是近代大陆法系国家资本主义立法的重要内容,对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晚清时期为了"富国强兵",进行了近代法制的变革,其中《大清民律草案》的编纂完成是其变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大清民律草案》的成编从内容和体例上是对日本和德国民法典的"借鉴"内容颇多,在产生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的不足,但它无疑是中国近代意义上的第一部民法典,对当时和后来民事立法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正是由于其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