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健 《前沿》2013,(17):159-162,178
人情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有其存在的社会空间,人情是人与人之间建立社会人际网络关系的核心和基础,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在傣族社会中,人情文化成为人们传达情义的一种社会惯习,规范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情感表达,这是傣族社会中民族认同的一种原生情愫。本文以云南省德宏的一个傣族土司属官寨——官纯为个案,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社会文化的视角,阐释了傣族社会中人情互动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以及人情文化在傣族村寨的文化内涵表达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2.
象脚鼓、葫芦笙伴着傣家儿女柔婉的清歌从水边竹楼里荡出,西双版纳的夜总是充满音乐歌舞。对于45岁的傣族女子玉光来说,这种飘浮着乐符的夜晚是十分忙碌的,有时要为慕名而来的游客唱几首傣歌,有时应邀到附近的村寨唱上一个通宵。虽然很累,但玉光喜欢这样的生活,谁让她是一位大名鼎鼎的傣族“赞哈”呢?“赞哈”在傣语中意为“善唱的人”。傣族人常说:“没有赞哈,就像菜里没有放盐巴。”一个出色的“赞哈”,会用歌谣记载傣族历史,也即兴诵唱新事物,深受傣族群众的欢迎和尊敬。现有100多万人口的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  相似文献   

3.
解放前,西双版纳傣族封建社会(当然也包括该地山区各族)的手工业、商业和集市都有自己的特点,研究这些特点可以说是研究西双版纳傣族封建社会经济形态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本文根据现有的资料拟就此问题进行尝试性的探讨。一、村社制度下家庭手工业的特点在西双版纳傣族封建社会农村,原来每个农村村社都是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  相似文献   

4.
在深入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神话传说中的水、对水的重要性的认识、宗教信仰中的水崇拜和节庆活动中的用水习俗、人生礼仪中的用水习俗等四个方面.对西双版纳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水知识及其相关的用水习俗进行了深入的研宄与探索.文章认为,傣族的水信仰、水崇拜和水知识,是傣族水文化的核心,在傣族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重要作用.在这一核心的文化理念指导下,西双版纳傣族形成了一系列与水密切相关的宗教礼仪和用水习俗,形成了一整套可持续利用和管理水资源的技术和制度,有力地保障了西双版纳数千年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使西双版纳成为地球北回归线上仅存的最后一块绿洲.深入发掘、系统总结傣族传统水文化中所蕴涵的理性与智慧用以指导今天可持续发展的实践,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价值和实践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云南西双版纳打洛镇傣族与缅甸北部掸族的跨境宗教交往为切入点,分析由这一交往结构所引发的跨境民族在经济、文化方面的相互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互动,以此来判断打洛边境傣族在社会转型时期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的广大民族地区、乡村经济转型有其特殊的背景和条件,在西双版纳傣族地区,这种特殊性更加明显。论述了旅游业和林业这两种乡村经济转型方式在西双版纳州的发展现状及模式对比,并从实际出发,预测了两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陈亚颦  马黎 《思想战线》2008,34(1):13-16
从环境感知行为的视角研究傣族地域文化系统,有助于我们把宏观地域环境置于人类的主观意识知觉中,进而理解西双版纳傣族地域景观不再是自在情景,而是可供傣族阅读的文本,傣族按照特定的阐释方式行动,形成生态节制行为,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傣族整体人类生态系统景观.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得西双版纳傣族环境感知意识的第一手资料,并用模糊集数学评价方法对环境感知意识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张著名的照片,拍摄时间是1961年4月15日傣族泼水节,拍摄地点是西双版纳。照片上,周总理身着傣族服装,手拿参加泼水节用的盆,置身于傣族群众中。笑得那么开心,那么自豪,那么慈祥,因为他和各族人民心连心,情换情,他爱人民,人民爱他!在建国五十周年之际,我们约请刀国栋同志撰写了他当年在西双版纳接待周总理的回忆文章,让人们再一次回到那个幸福的时刻,重温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关怀和对民族工作的重视,让我们的民族团结之花永远盛开。刀国栋同志是原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傣族,1961年周…  相似文献   

9.
傣族的土陶艺术李世清"傣族妇女特勤劳,能织善绣会制陶。"这是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一句民谣,说的是,傣家妇女不仅善于织锦缎、绣慢帐,而且精干用原始方法制作陶器。初识傣陶西双版纳自治州位于云南省最南部,与缅甸、老挝两国接壤。自治州首府景洪市距云南省...  相似文献   

10.
州市     
《创造》2009,(11):18-18
西双版纳:首个傣文网站 中国第一个傣文新闻网站——西双版纳傣文新闻网建成开通,在为国内外傣族同胞提供一个现代化交流平台的同时,也标志着长期以来依靠贝叶传承、口传笔录的傣文和傣族文化,在继承、发展和创新的征程中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11.
勤奋耕耘立意创新──评《泐史研究》周芳《泐史》是记载西双版纳傣族历史的史书,历来被研究傣族史的学者所重视。迄今为止,泽为汉文的各种《泐史》版本已有十五种之多。汉文史籍中关于西双版纳傣族历史的记载不多,因此,李拂一先生在48年前编译的《泐史》显得尤为珍...  相似文献   

12.
龚锐 《思想战线》2003,29(6):43-49
西双版纳傣族的赕佛,是一种非常神圣的宗教现象,但在社会变化中,赕佛消费已经开始从神圣向世俗跌落。南传上座部佛教某些仪式上的世俗化并不会失去往日的威严和神圣,更不会消失。傣族民众会以一种更贴近自然和生活的方式来接纳和传承它的精髓。  相似文献   

13.
邓永进 《思想战线》2008,34(3):81-86
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傣族活态文化大量存在,且顽强传承.究其原因有六:一是环境封闭、严峻、独特;二是傣族众多、聚居、发达;三是地区经济稳定、发展;四是区城自治、民族政策落实;五是我国宗教信仰自由;六是傣族性格逍遥、自信.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民主改革前的西双版纳和周代都处于封建领主制社会,政治上是贵族等级制度。这在命名法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文章从九个方面对比了不同时间处于同一社会发展阶段的西双版纳和周代社会的姓氏和命名法后指出,它们在体现等级制度本质这一点上有若干共同之处,都集中地反映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下分封、宗法、等级三位一体的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不论是西双版纳傣族社会,还是周代社会,每个人的命名,不仅表示出其性别、年龄、行弟,而且还体现出其职业、社会地位和封建等级地位,这种命名法起到强化和巩固封建领主社会的统治秩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傣族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云南境内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俗称小乘佛教)的傣族主要集中在滇南、滇西南一线,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耿马等地的傣族为主。这些地区傣族的佛教经典和世俗典籍在历史上主要是通过僧侣用铁笔刻录于贝叶上,被称为“贝叶经”,是这部分傣族保存其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由于记载中还包括了傣族的天文历法、道德法律、医药卫生、文学艺术、生产生活、体育武术及历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并借助宗教文化的传播而深入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因而这种以佛教文化为特征的傣族文化同无数宗教经典一起又被概…  相似文献   

16.
西双版纳傣族历史上的水利灌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的傣族,很早就掌握水稻栽培技术,同时,也相应地发展了水利灌溉事业。公元1778年西双版纳最高政权机构议事庭发布过一份修水利命令,现在还保存着。这份命令对我们了解傣族历史上水利灌溉情况及其在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是很有价值的史料。现将此命令全文译出如下: 议事庭长修水利命令:  相似文献   

17.
贝叶文化是傣族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性提法 ,它包括贝叶经、用棉纸书写的经书和存活于民间的传统文化事象。贝叶文化是一笔宝贵的资源 ,它与西双版纳旅游业有非常密切的联系。贝叶文化可以充实、深化“西双版纳”这一旅游名牌的内容 ,可以使西双版纳的旅游业更具民族色彩 ,更有吸引力 ;可以开发为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8.
人民警察教育要发展,人民警察学校的教学要改革,这已成为人民警察教育主管机关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但如何改革,虽经很多学校努力,取得了一些可喜可借鉴的成果,但终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适应公安队伍建设和公安事业发展需要的人民警察学校教学改革方案,人民警察学校的教学改革仍是我们要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的一个重要课题。借鉴兄弟学校教学改革的经验和我校从1994年开始经过三上三下的调查研究,于1995年6月形成并在九五级侦察专业试行的“以德育为首,以职业能力为基础的教学体系”,谈谈我们对人民警察学校教学改革…  相似文献   

19.
张庆行 《今日民族》2006,(10):44-46
“有森林才会有水,有水才会有田地,有田地才会有粮食,有粮食才会有人的生命”。这是千百年来流传在西双版纳傣族民间的一句富有哲理的谚语,也是傣家人远古至今所尊崇并致力践行的生态观。凡到过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人,没有一个不被那迷人的田园、庭院园林风景所打动、所陶醉。的确,西双版纳傣族村寨除了她那错落有致、别具一格的傣家竹楼和色彩艳丽、婀娜多姿的傣家服饰之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这生机盎然、青翠欲滴的村寨周围的林木、凤尾竹及各家傣楼四周的花草、果木了。这些花、木和傣楼经过傣家人的巧妙搭建、精心组合,构成了一幅幅鸟语…  相似文献   

20.
李杰  黄艳芬 《思想战线》2007,33(6):88-95
人类社会进化是人类行为导致的,这一行为是依据社会规则而发生的社会化行为。社会规则虽然来自于制度安排,但归根结底源于风俗习惯。人们根据什么是"可为的",什么是"不可为的"风俗,形成最初的行为约束,从而使个人利益整合为社会利益,产生社会行为与规则。《巴塔麻嘎捧尚罗》是长期流传于西双版纳傣族地区的贝叶经典籍,它记述了傣族关于天地形成、人类起源、文明进步、社会变迁的进程,是了解傣族社会进化与历史意识关系问题不可多得的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