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相似文献   

2.
一、民族精神中的“民族”是指国家层面上的“民族” 要弄清楚民族精神这一概念必须先弄清楚“民族”这一概念。斯大林对“民族”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一定义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是民族划分的基本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和理解基不概念,教师在讲解时须做到“四注意”:一要注意讲清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特征和本质。如在讲解“民族”这一概念时,教师就要引导生生从两个层次上把握它的内涵:(1)民族是不走上自然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2)民族具有共同地域、共问经济生活、共同语言、共同心理素亏四人基本特征。二要注者讲清概念的外延,明确概念所指对象的范围。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这一概念时,教师就要讲清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  相似文献   

4.
布依族是贵州高原上一个古老的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文史籍中曾以“越”、“濮”、“僚”、“夷”、“仲”等来指称该民族的先民。直到近现代,在布依族民间仍流行“夷家”、“仲家’等来自汉语的称谓,而同时又以本民族语自称pn49jai‘。本文通过与布依语及其同语族语言进行广泛的语音比较,并参考汉语历史文献记载、民间传说等资料,对“越、濮、僚、夷、仲”等出现在汉文史籍以及布依族民间的民族称谓与现代布依族本族语自称Pu_4Jal_4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5.
试探侗族民族心理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斯大林说:“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的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事实上,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作为“民族”的四大特征之一,它是民族特征中最活跃最持久的因素,是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通过民族共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点以及民族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来。“当然,心理素质本身,或者象人们所说的‘民族性格’本身,在旁观者看来是一种不可捉摸的东西,但它既然表现在一  相似文献   

6.
刘加志  赵玉祥 《前沿》2009,(6):192-194
传统华夷观以文化来作为华夏和夷狄的分判:“华”、“夏”指的是华夏族,是文明进步、文化优越的指称;“夷”、“夷狄”原是华夏族对非华夏族民族的统称,是相对文明、文化低落的指称。其主要内容有:诸夏一体、贵华贱夷、五服之制、用夏变夷等思想。  相似文献   

7.
明至清前期,特别是清朝前期是中国古代鼎盛的大一统时期,政权的更替以及传统“夷夏之辨”的影响,使得这一时期的民族思想极为丰富。从宏观角度看,明朝的民族思想延续了传统的二元特征,既有“华夷之辨”,也有“华夷一体”,但“华夷一体”的思想在较长的时期发挥着凝聚人群的作用。明清鼎革,清朝为了建设大一统国家,超越了传统“内中华外夷狄"的传统民族思想,强调以统治疆域为基础的“中国一家”,为近代中华民族一元观的出现奠定了历史性基础,同时也为中国现代国家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8.
认为彝族古代全民族的族称是“昆”和“尼”,彝族族源以昆夷、古夷人为主,并融合其他族落。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为民族后,彝族的族称又统称为“尼”,即“夷”,通“彝”,成为今称。  相似文献   

9.
一、民族文物的界定:民族是一个稳定的人们共同体,过去认为其特征为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经济生活和建立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些原生时期的概念已经被事实所突破,很多民族内部语言已经是不再统一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实际,也不再有共同地域的概念了,基于此,经济生活也就极少表现共同的特征,只有那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延续而形成的心理素质仍顽强的存在着,一度出现的全球性的“寻根热”就突出地表明了这一状况,美国的黑人、苗民、印第安人等就是如此,日本大和民族也如此,在我国也存有类似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台湾已故著名民族学家凌纯声先生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最下和最古老的基层文化,可能是以滨海的夷越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①。这一观点对研究构成华夏文化重要基础之一的夏文化的来源有启发意义。我们曾经论证过“骆”是夏越民族最早的名称,从而认为夏越民族存在同源关系,即都出自新石器时代居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带的古骆人②。古骆人属海洋型民族,习水便舟是其显著的文化特征,因此同源于古骆人的夏越民族亦都具有习水便舟的文化特征。本文试以此作为一个观照点,分别对古骆人和夏越民族习水便舟的文化特征作人略探述,籍以作为说明夏越民族同源于古骆人的一个佐证。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统一战线》2012,(4):44-44
河南省焦作市委统战部紧扣“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民族工作主题,近期组织全市42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街)与周边汉族村开展以“干部互访、村民互帮、经济互助、发展互享”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进步  相似文献   

12.
刘师健 《求索》2022,(3):62-72
宋代出使行记上承晋唐,既有早期行记“纪行”与“传人”的文本特征,又是源于赵宋王朝这个特定政治外交环境的产物。赵宋王朝先后与辽、金、元政权形成对峙,对外关系主要模式从“朝贡体系”转为“对等外交”,宋人的“中国”意识凸显。这种意识与文化认同植根于士人心中,形诸笔端。行记书写中,宋朝是他们心目中的唯一的“中国”,以此为书写视角,宋辽、宋金边界,被视作一种主观、文化的表述,地理的悬隔被赋予了“界隔夷夏”的文化意蕴。基于自身社会文化与伦理情感的影响,宋代士人对“异族”他者的展现,传递着他们敏锐的“夷夏”感知,承载着他们对“以夷变夏”的沉重焦虑与思考,并昭示出宋人以“华夷之辨”为标准的“中国”意识。行记中所呈现出的这种中国历史和文明内部的多元性、丰富性、异质性,给我们重新认识古代中国10至13世纪的文明提供了一个独特视角。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在“5·31”讲话中指出:要“用‘三个代表’要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物工作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切实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一、当前做好文物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我们所说的先进文化是指在三个面向前提下具有我国民族特征的社会主义文化,当然,同样必须是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所以,应该在继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包括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和建设时期创造的优秀文化)的基础上,有机吸收世界优秀文化中适应我国国情、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从而构建我国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由于…  相似文献   

14.
徐博 《人民论坛》2013,(7):150-151
体育文化作为现代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化与民族有着紧密的关系,文化构造共同的“情感结构”,民族则是“表现于共同文化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民族是有文化的民族。我国当代文化是三种思想,即立国思想、传统文化和西方思想,交融贯通的产物,应成为我国体育文化研究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破题的话就是:“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这是重视文化的最根本的原因,对国家和企业来说都是如此。过去讲靠文化增强民族的凝聚力,这比较容易理解,因为,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的文化,没有共同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原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命题。但,这在马克思以前的哲学史上,对判别人们认识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的标准是什么,却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唯心主义哲学在主观认识中寻找标准。有的主张以圣人之言作标准,如中国封建社会奉行“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外国有以《圣经》之是非为是非的观点;有的主张以自己的观念作标准,如中国的王阳明提出把“良知”作为自家标准;有的主张以多数人的感觉、意见作为  相似文献   

17.
在古代,“中国”一词只是具有地域、文化的概念。据考古学家于省吾考证:“中国”这一名称最早起源于西周武王时期。古时“中国”二字有狭义和广义之别。就狭义而言,“中国”有京师、都城的意思,因为“国”字的古训从“邑”,即“城邑”。如《诗·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传:“中国,京师也”。就广义而言,“中国”指华夏族、汉族地区。如《诗·小雅·六月序》曰“《小雅 》尽废,则四夷交侵,中国微矣”。因华夏族、汉族多居于黄河两岸,因此,“中国”有与“中土”、“中州”、“中原”、“中华”相同的含义。清代…  相似文献   

18.
2007年11月,曲靖市民宗委组织各县(市)区民宗局统一对2006年度“民族团结示范村”进行实地量化考核验收,认真总结了创建示范村的成绩和经验。这是曲靖民宗系统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以创建“民族团结示范村”为载体,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又一举措。  相似文献   

19.
从夷到洋商称谓的时代变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洋商”这个词,是西洋商人的节略语。最早出现于19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至七八十年代则较广泛地使用。此前,来自遐方的西方人“一体被中国人看作是夷人”。如称欧洲人为“红毛夷”、“白夷”、“英夷”、“法夷”、“米夷”等。称外国商船为“夷船”、“夷舶”、“夷艘”等,洋官为“夷酋”,外侨住房为“夷房”,租界为“夷场”,洋商为“夷商”。为什么将西洋商人以“夷”视之?以往有的论者据字义上考证,认定“夷”并无褒贬之意,但“洋”与“大”相通,“洋洋乎大哉”,褒意明显,这种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实际上,“夷”是对异族或外…  相似文献   

20.
应当重视民族地区的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献是人类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赖以发展的宝贵资源之一,是研究和探讨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发展不可缺少的佐证和依据。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早在《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草案))(ISO/OIS5127)中将“文献”定义为“在存贮、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贮有信息或数据的载体。”可见文献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民族地方文献是各民族文化的缩影,它真实而客观地反映了民族地区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社会文明程度和科学发展状况的概貌。是认识和了解当地的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