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应帅 《学理论》2009,(27):20-23
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这里,在把握“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时,一方面,要牢牢把握住理论来源于实践,必须经受实践的检验,并不断与时俱进的方面;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从实践中得来,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证明正确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和预测意义。这包括:一、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二、理论具有社会发展的规律性把握和可预测力;三、理论都是有期效的,但在特定时间段内相对稳定,不能轻言过时;四、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等等。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当代中国实践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现有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邓小平言简意赅地准确地把握了“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的本质表现,即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各个民族和国家相互往来,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开放的有机大系统;各个民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要进一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沿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就必须具备正确的历史观。本期特邀有关专家学者,围绕“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民族精神的消解”“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百年奋斗史:民族精神的塑造和弘扬”,推出特别策划——“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4.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华民族文明如何传承发展的重要论述。“两个结合”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百年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也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新时代实现“两个结合”,应当坚定文化自信的正确立场、秉持开放包容的基本态度、坚持守正创新的科学方法。在筑牢道路根基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在打开创新空间中引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相似文献   

5.
实现“中国梦”,对于整个民族来说,就是把握住属于中国的发展强大机遇,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对人类做出比较大的贡献;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就是把握住中国发展带来的个人事业发展与价值实现的机遇,能够享受更加幸福的生活;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及其人民来说,“中国梦”的意义在于把握中国发展带给他们的红利机遇,享受中国发展影响世界的积极成果,在中国推动的更加公正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下共同建设持续繁荣的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6.
“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是新时代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正确把握其内涵、依据和意义,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规律性认识。从理论内涵来看,如果说“第一个结合”的实质是以马克思主义之“矢”射中国之“的”,重在把握理论与实践、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那么“第二个结合”则旨在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从而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和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两个结合”的客观依据,不仅由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理论禀赋所决定,而且存在于解决我国问题的实际需要之中,其可能性奠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高度契合之上。“两个结合”重大论断既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又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之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唐晶琳  杨丹 《学理论》2023,(4):23-2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斗争经验的总结,也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本要求,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必须始终坚持,不可动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和“魂”,需要大力弘扬,从中汲取力量。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思路,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新发展,在新时代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8.
有关“中国模式”的研究,无论是对其结构背景还是基本框架、概念界定或是特征归纳、可复制的普遍性还是独一无二的特殊性等,都存在着广泛的争议.笔者打算对现有“中国模式”中一些被普遍认同的观点加以运用,力图通过“国家角色”这一视角,并在主要运用经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辅以一定的规范性研究,从而对“中国模式”进行重新的思考和认识,尽量清晰、完整地还原国家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扮演着何种角色.  相似文献   

9.
《党政论坛》2008,(8):51-51
中国和美国面临着重大的抉择:未来几十年中,两国究竟是以竞争对手还是合作伙伴的关系相处?要作出正确的决定,需要了解两国之间“新的共有事物”。这指的是世界各国依赖的共同利益领域:经济、公海及公共领空、太空和互联网。我们应该努力发展这些共有事物,从而让中国和美国成为更密切的伙伴。带有敌意的竞争会让双方付出代价,协作则意味着给两国和整个世界带来机遇。  相似文献   

10.
徐勇  王美娜 《政治学研究》2022,(2):31-37+168
本文从关系叠加的视角,以“族”和“群”为基点分析中国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特点与变迁。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产生了中国特有的社会,这就是“族”和“群”。由中国的“族”和“群”可以看出:中国的社会与国家相互渗透、国家组织社会并高于社会、国家治理能力具有特殊价值。这一特点构成了中国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底色,并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历史进程。进入世界关系的时代后,一方面,传统的家族共同体解体,个人挣脱家族共同体,形成具有独立意识、利益和权利的个体;另一方面,要通过国家的力量将分散的具有不同利益的人联合为一个整体,并形成强大的国家认同。“族”与“群”这一古老的话语因此获得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论述的“三个代表”,“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基础性的。要做好这一基础性代表,就必须深入把握“先进生产力”内涵,牢牢立足党的先进性基础;把握“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内涵,突出落实党的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把握“始终代表”内涵,依循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黄婷 《党政论坛》2010,(1):61-63
近年来,学术界就中国“奇迹”式发展的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以及中国将以何种方式实现崛起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在此背景下,“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理念在我国相继出台,由此也激起了学者们研究中国和平发展的热潮。学者们对此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究,提出了众多见解和主张。本文就国内学者关于和平发展研究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回顾,以期推进这个关系国家兴衰成败的大战略的研究与实施。  相似文献   

13.
《行政论坛》2022,(2):148-154
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为全球、地区、国家和社会等不同层次的治理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彰显了国内治理与国际治理紧密联结、协调推进的重要价值。在全球化时代,应从“全球—地区—国家—社会”的整体视野理解和解决治理问题。全球治理、地区治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等多层次治理直面的对象与问题虽然有差异,但仍处于相互影响和作用中。多层次治理的中国实践体现在:在全球治理中贡献了中国智慧;在地区治理中着力“促进多边主义和自由贸易”发展;在国家治理方面,求实有效、成绩显著,铸就了中国自信;在社会治理方面,党建引领、多元互动,建构了中国模式。多层次治理的中国未来发展旨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倡导“亲、诚、惠、容”理念,构筑友好交往和务实合作的地区环境;加强党的领导,夯实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基础;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中国式现代化”成为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代话语,反思与“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现代性精神成为时代赋予的重要命题。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苏联文化及西方文化相互交织构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的多样文化景观。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中国现代性建构始终面临着“儒化”“教条化”“苏化”“西化”的价值挑战,形成了中国现代性建构深刻的矛盾语境。我们应在这种矛盾语境中作出正确文化选择:审视传统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儒化与对传统文化的转化发展;省察教条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教条化与马克思主义真精神的实践创新;考量苏联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苏化与对苏联现代性的借鉴超越;反思西方文化,实现中国现代性建构的非西化与对西方文明成果的扬弃。  相似文献   

15.
人们常说,做人做事要“提倡真、善、美,反对假、恶、丑”。领导干部要使日常工作富于创造性,必须善于把握“真、善、美”。“真”就是要遵循科学发展的规律,在规律中创造升华;“善”就是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理念,在理念指导下工作和服务;“美”就是指领导干部能使群众、下属愉悦和舒畅,在和谐中干事。再深入地说,领导干部必须具备“八心”。  相似文献   

16.
国家公务员的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国家公务人员对国家公共事业的基本态度和价值取向。国家公务员是中国行政机关中依法执行公务、实施行政管理活动的工作人员,正确的主体意识,是其正确履行职责、管理社会的根本保证。学习贯彻(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在重点把握的基础上,应当确立以下诸方面的主体意识。一、公共利益意识。国家是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特殊力量,是社会成员公共利益的总代表。它通过行使社会“公共权力”,管理公民的各项社会事务。国家公务员的身份一旦确立,即与国家产生了一定的权力与义务的关系。国家公务员在执行公务、…  相似文献   

17.
翻开报刊杂志,常常可以看到这类报导:某某君拒吃请多少次,拒贿赂多少元,为国家挽回经济损失多少元。因此,有的便作为“典型材料”逐级上报;有的受到表彰奖励;有的则受到提拔重用;有的则“廉政”之名传扬遐迩……我们暂且不对这类“先进事迹”综核名实,单就拒贿而言乃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任何一级的国家公务员无论以何种方式收受贿赂,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都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这个意义上讲,拒贿乃是每个国家公务人员义不容辞的职内之责,有何奖励、表彰可言?时下有些人所谓的“廉”是存有私心的,他们做了一点应该做的“廉”…  相似文献   

18.
王缉思 《党政论坛》2013,(18):36-37
今日中国在地缘政治、地缘经济上的全球定位可以说是“非东、非西、非南、非北”;换一个角度,又是“亦东、亦心、亦南、亦北”。中国处于特殊的社会发展阶段,拥有与众不同的文明传统,是在人类历史上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名副其实的“中间国家”、“中央之国”,是缩小南北鸿沟的“桥梁国家”。比之于古代华夏秩序里的“中国”,今日中国的视角要宽广得多,站位要高大得多。似可根据这样一种全球定位来设想中国的战略大棋局。  相似文献   

19.
当前,人们在看待社会思潮时往往存在困惑:一方面,不能用阶级性、政治性作为评判社会思潮的唯一标准;另一方面,远离政治、奉行政治虚无,又容易削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从整体性上看,当代中国社会思潮是主流意识形态现代化中的一个否定性环节,对待社会思潮的正确方式不是“选择”,而是“超越”。“超越”的根本途径是科学解答社会思潮在社会和人生层面提出的“中国未来向何处去”以及“终极关怀”这两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两个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基点、经验总结、行动遵循,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底蕴。新时代在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需要我们在准确把握“两个结合”科学内涵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在紧密聚焦中国具体实际,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中,科学回答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从而不断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丰富和鲜明的内涵,更好地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