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乌兰巴干 《前沿》2002,2(11):70-73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强。管理与道德的结合 ,是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 ,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在现代 ,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取决于资源、人力的多寡 ,而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 ,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 ,协调人际关系。人的管理关系既是生产关系 ,也是道德关系 ,管理关系的本质是道德关系 ,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于协调管理的道德关系。因而 ,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和道德之律的研究 ,强调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要把握住人性的特性和道德性 ,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江泽民的“以德治国”理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治国本身是管理 ,管理包括法治和德治。社会管理更多的是靠德治管理。因为 ,同法律调节相比 ,道德对人的行为调节 ,其方法、形式要丰富得多 ,其作用也广泛得多。治国者须有德 ,治国必用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 ,管理者是党、国家与人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威信、力量和领导作用 ,而且对带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职业道德 ,反腐倡廉 ,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2.
乌兰巴干 《前沿》2002,4(11):73-77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强。管理与道德的结合 ,是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 ,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在现代 ,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取决于资源、人力的多寡 ,而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 ,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 ,协调人际关系。人的管理关系既是生产关系 ,也是道德关系 ,管理关系的本质是道德关系 ,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于协调管理的道德关系。因而 ,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和道德之律的研究 ,强调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要把握住人性的特性和道德性 ,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江泽民的“以德治国”理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治国本身是管理 ,管理包括法治和德治。社会管理更多的是靠德治管理。因为 ,同法律调节相比 ,道德对人的行为调节 ,其方法、形式要丰富得多 ,其作用也广泛得多。治国者须有德 ,治国必用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 ,管理者是党、国家与人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威信、力量和领导作用 ,而且对带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职业道德 ,反腐倡廉 ,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3.
乌兰巴干 《前沿》2002,(11):77-80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强。管理与道德的结合 ,是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 ,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在现代 ,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取决于资源、人力的多寡 ,而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 ,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 ,协调人际关系。人的管理关系既是生产关系 ,也是道德关系 ,管理关系的本质是道德关系 ,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于协调管理的道德关系。因而 ,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和道德之律的研究 ,强调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要把握住人性的特性和道德性 ,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江泽民的“以德治国”理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治国本身是管理 ,管理包括法治和德治。社会管理更多的是靠德治管理。因为 ,同法律调节相比 ,道德对人的行为调节 ,其方法、形式要丰富得多 ,其作用也广泛得多。治国者须有德 ,治国必用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 ,管理者是党、国家与人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威信、力量和领导作用 ,而且对带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职业道德 ,反腐倡廉 ,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4.
乌兰巴干 《前沿》2002,25(11):67-70
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 ,道德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提高和增强。管理与道德的结合 ,是管理思想的深刻变革 ,是管理科学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人们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 ,在现代 ,企业与企业、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不取决于资源、人力的多寡 ,而取决于科技、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的核心是人不是物 ,管理成败的关键在于如何激励人的主动性、创造性、创新性 ,协调人际关系。人的管理关系既是生产关系 ,也是道德关系 ,管理关系的本质是道德关系 ,管理活动的关键在于协调管理的道德关系。因而 ,从对人的物理属性的研究转变为对人性之律和道德之律的研究 ,强调在对人的管理方面要把握住人性的特性和道德性 ,已成为管理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江泽民的“以德治国”理论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治国本身是管理 ,管理包括法治和德治。社会管理更多的是靠德治管理。因为 ,同法律调节相比 ,道德对人的行为调节 ,其方法、形式要丰富得多 ,其作用也广泛得多。治国者须有德 ,治国必用德。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里 ,管理者是党、国家与人民之间相互联系的重要纽带 ,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不仅直接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威信、力量和领导作用 ,而且对带动、影响广大人民群众 ,遵守职业道德 ,反腐倡廉 ,促进整个社  相似文献   

5.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我国社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时期所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整个战略思想的高度概括,它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科学论断,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 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历来都是相辅相成的。在一个法制国家,尽管法律非常完善,但它仍然不能缺少“德治”的支持和补充。因为任何法律都是要“人”去实施的,对于一个缺乏道德的民族,再好的法律也不能得到贯彻落实。“道德不倡,天下不宁。”道德对社会具…  相似文献   

6.
法律性与人性会有一定冲突,冲突源于道德与法律互动的历史进程。法和德之间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在现实社会中它们也有不同的功能领域,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分清法律与道德的功能范畴,厘定其关系,实现德治与法治的互补与良性循环,也就廓清了法治理想主义的迷雾,把握了法治国的理想与现实。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核心对治国之道的深刻阐述,是对党的十五大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个治国方略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我们应当在大力加强法治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道德建设,建立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8.
一、儒家的“德治”思想 我国古代儒家创始人,孔子最早提出“德治”思想,它是针对所谓“政”治、“刑”治思想而发的。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强调了道德、礼义的思想教育对治理国家的极端重要性和优越性,在他看来,这样治理国家、管理人民比之单纯用行政、法律手段要优越,它能使人民更好地自觉遵守政府的法令,并提高了人民的思想素质。要实行“德治”,在上的统治者、管理者必须首先“自身正”;自身首先能遵守道德、律令,对人民起率先垂范作用。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  相似文献   

9.
一、“以德治企”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第一,“以德治企”的根本点在于自觉。道德的根本特点就是自律性。当道德成为绝大多数社会成员自律的内因和动力的时候,人们会自觉地以道德调整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及个人与企业的关系,规范自己的行为。在企业管理中,企业管理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推行德治的理念,强调以“德”来调整管理者和员工关系,规范双方行为,企业经营就会运转得更加和谐,效益就会明显提高,推进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就会更顺利。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法律与道德约束和协调着民众的思想行为,法治与德治在规范社会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中共同发挥作用,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国以安天下,以德治国浸润人心,依靠法律的硬约束和道德的软感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创新时代治国理政新局面。  相似文献   

11.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王元仁 《前沿》2001,(10):88-91
治国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 ,这是由法治和德治的互补性决定的 ,而法治与德治的互补性又是客观存在的 ,它是由治国历史证明了的 ,是由法律和道德的异同性以及相互间的作用所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实现法治和德治互补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孔子主线以德治主义治国之道为核心内容的政治伦理学,是从人本主义意义上强调指出了为政首先应强化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政治道德建设在治国安邦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历史表明,统治的政治道德,与社会,国家,民族的兴衰密切相关,因此,孔子伦理学说不仅具有历史内涵的深刻民族化意蕴,而且亦有当代政治化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4.
我国在现阶段确立了依法行政、依法治国的方略,这无疑是正确的、必要的。我认为,在实行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又不能忽视道德的作用。历史上的治国之道,有德治主义和法治主义的区别,但德治主义没有完全排斥法治的作用,法治主义同样也没有彻底否定德治的价值。早在西周时期,当时的统治者就提出了“明德慎罚“的思想,具有了对德治与法治关系的自觉意识。将“德“推崇为治国首要条件的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把道德教化作为治国之本。“德,国之基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实际上,历代儒家的代表人物在崇尚道德教化的同时,也极为重视法治。孔子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  相似文献   

15.
周翔 《前沿》2003,(1):81-82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治国方略。探讨法律和道德 ,法治和德治的关系再次成为热点。作者从理论、历史传统及治国方针上论述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王建琴 《前沿》2002,(1):36-37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指出 :“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依法治国” ,同时强调 ,要“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法治与德治并举 ,是新时期我党治国方略的理论创新 ,是对马克思主义治国学说的新发展。一、正确把握法律与道德、“法治”与“德治”的关系法律和道德作为社会规范和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成 ,都是调节社会人群相互关系 ,维护社会秩序 ,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但二者有着不同的特点和作用 ,各有其独特的地位和功能。法律体现着统治阶级的…  相似文献   

17.
自党中央把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提到同等高度以来,短时间内便在全国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那么,怎样才能真正落实这一大得人心的治国方略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全方位渗透、多层面推进。其一,立法制规要渗透德治精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的十五大确定的基本治国方略。它的基本要求,就是将人民的意志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确保一切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在宪法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而社会主义德治的核心,也恰恰是为人民服务。所以,社会主义的德治和法治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党和国家在制定…  相似文献   

18.
管理科学是在与人性的博弈中产生,并在发掘人性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科学的根本任务是使人性化的感性人理性化,遵守制度,促进企业效益。对金融危机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发现,不管什么类型的危机,都离不开两种人性欲望:贪婪和需求。现实生活中,人性的贪婪和需求,外化为人的投机和逐利行为,对人的投机和逐利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管理科学。从管理百年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管理者试图在制度和人性之间选择一种平衡和艰难取舍的历史轨迹。管理科学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充分尊重人性,设计出更加合乎人性的制度,管理才能够达到追求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当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之路是中国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维度对其进行解读,"礼法合治"是我国古代治国理政思想及实践的核心内容,提出法治与德治相结合之治国方略的历程,既是对上述传统的继承,也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遵循;从理论辩难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要说明作为社会规范的法律与道德在现象上和本质上的规定及要求,作为治理手段的法治与德治的相互关系及其地位,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法德互彰的意义;从实践聚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读,要加强道德领域突出问题的综合治理,发挥法律在实现人民美好生活中的作用,促进法律与道德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共同发力。  相似文献   

20.
关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法治与德治的选择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曾有过大量的论述 ,他们的观点虽见仁见智 ,但都表明 ,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 ,法律与道德已成为社会调控机制中的两大法宝 ,德治法治并举是正确的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