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新的形势下,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学校教育,通过学校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确立,需要每一个人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同和对中华文明史发自内心的钟爱,这些都需要依靠教育的作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从小加强对他们关于民族精神的教育,关系到  相似文献   

2.
NG0问责失效的根源在于公共精神的缺失.因此,NGO问责机制的建构必须根植于公共精神的培育.而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要培育公共精神,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政府体制,大力发展公民社会,建构立足于传统文化精华并结合时代精神的新型文化,强化公共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3.
不同的文化孕育出不同的精神,不同的国家政体和社会结构产生不同的精神内涵,西方的公共精神产生于古希腊的城邦政治之中,而对于家国特色明显的传统中国来讲,公共精神孕育于国家与乡土社会之中,以丰富的传统文化思想和朴素的社会交往得以延承。当前,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培育应该在中国特有的语境和时代特征进程中展开,以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理念引领,通过实现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特征结合、政治认同与社会认同结合、城市与乡村的融合发展去探索现代乡村公共精神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4,(32)
现代国家建设是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与主要内容。在现代化过程中,现代国家建设主要在民族—国家、民主—国家两个维度展开。作为公共道德的公共精神,能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提供内核与原动力。公共精神的培育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公共行政精神的培育,二是公民主体精神的培育。  相似文献   

5.
张秀梅 《学理论》2012,(11):248-249
东北抗联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东北广大人民进行抗日斗争中产生的精神成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抗联精神内容丰富,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起巨大作用。当代青少年正处于接受新事物快、求知欲强烈的时期,社会上的各种思潮都可能对青少年产生各种影响,在这种条件下,在青少年中弘扬宣传东北抗联精神对将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有特殊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直至当前的和谐社会之诉求,现代化始终是萦绕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工程,公共行政现代化是其应然维度之一.现代化从"器物"到"政制"直至社会精神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这一结构性的深化历程,更昭示了公共精神正是公共行政现代化须臾不可"缺场"的价值向度.实际上,从公共行政自身发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双重维度去探究和反思公共行政的现代化现象,我们也发现公共精神不断地从边缘向中心位移,从"遮蔽"状态走向"解蔽".其中,公共行政现代化所涵摄的民主理念、公正理念、契约精神、公共服务精神以及和谐、科学的发展理念等公共精神既是公共行政现代化本身,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骨核与价值引擎.一种多元宽容、诚信友爱、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社会公共生活能够得以形成和延续必须以发育良好的公共精神为其基本精神质料和社会价值支撑.我们需要从不断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开新传统公共精神资源,大力培育公民社会、拓展公共治理的实践参与,加强公共意识教育、提升公共理性水平等几个方面努力来促进公共精神的化育与养成.  相似文献   

7.
公共精神的价值在于公民个体对公共领域的公共秩序、公共事务、公共利益和公共责任等一系列价值的积极体认与自觉践行。大学生是公民中最富活力的主体之一,大学生的公共意识、公共关怀以及公共参与的认可与践行,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因此,研究大学生公共精神现状及其培育途径至关重要,其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公共精神的积极认同和自觉实践,最终以公共精神作为指导自身处理公共事务的准则。  相似文献   

8.
王丽 《行政论坛》2012,19(4):17-21
公共治理视域下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和多样化。公共精神的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当前,乡村居民公共精神的缺失已经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主要表现为农民政治认同和政治归属感下降;农民责任意识比较淡漠,缺乏参与公共事务的热情;农民更多地关注个人利益,缺少维护公共利益的精神。要改变当前农村公民精神缺失和公共责任淡漠的境况,需采取以下对策:弘扬主流文化理念,重建农村社会核心价值观;完善制度安排,增强农民的政治认同与政治责任感;改善价值理念的生成环境,培育农民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9.
《学理论》2013,(29)
公共精神是现代社会有效治理的重要因素。受传统社会文化及治理模式的影响,我国社会缺乏公共精神自然生长的条件,这也直接阻碍了现代公民社会的形成,从而导致了社会治理困难重重。培育我国社会的公共精神措施有:发展公共领域;健全法律体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发展社团组织;发挥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0.
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需要对其中蕴舍的深层理论问题加以廓清,而这离不开对当代诸多有影响的社会思潮的反思.就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过程中如何处理与新自由主义、民族主义、文化相对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关系作出较为系统的梳理和辨析,可以明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正处在大变革、大转型和大发展的历史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既需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又需要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的规范保障,更需要赋予现代文化和现代制度以精神灵魂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有力支撑。为此,我们要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科学有效地解决新时期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的目标制定和体系建构问题,创建日趋完善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教育培育平台,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培育具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现代中华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2.
"公共领域"虽然是一个舶来词,但它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经成为一种现实性存在。从社会政治功能来看,公共领域具有独特的作用:它培养了民主政治所必需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公共精神等公民意识。因此,培育和壮大公共领域是建设民主政治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3.
张蕾蕾  王飞 《学理论》2013,(21):391-392
当前,青年官兵对艰苦奋斗精神的理解存在着思想认识、心理感受和生活观念上的误区。其原因主要是青年官兵在艰苦奋斗精神时代内涵的理解上、具体落实和实施中这三个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加强青年官兵艰苦奋斗精神培育就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监督机制上着力加强。  相似文献   

14.
公共精神缺失目前是中国乡村普遍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乡村社会道德的衰落;乡村人际关系出现的信任危机;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萎缩;村庄公共事务参与力的下降。当前中国乡村公共精神的缺失,既有传统的原因也有现代的原因。乡村公共精神的建设路径有赖于乡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非政府合作组织的培育及乡村自治制度的完善和公民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网民的政治心理及其调适——从网络新闻跟帖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网络新闻跟帖可以看出,当前我国网民具有较高的政治参与热情,政治理性在不断增强,民主与监督的心理取向十分明显,但也表现出明显的非理性政治宣泄心理。因此,应加大对网民政治参与的引导,培育稳健而积极的政治心理:塑造网民的公共理性,培养网民的网络公共精神、宽容与妥协精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疏导网民政治参与心理;强化政府的回应性和官民互动性,增强网民的政治功效感。  相似文献   

16.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是自然环境、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和思想文化观念综合作用、长期积淀、不断塑造的结果。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种特定形态,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现实基础和时代内涵。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更有其特定的方式。只有完善当代中华民族精神的建构方式,才能真正做到既坚持弘扬民族精神,又培育适应时代需要的新型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7.
张春华 《学理论》2009,(30):249-250
当前,大学生的价值观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指导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大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核心内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主旋律、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培育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8.
公共行政的基本要义在于政府必须把公众的意志作为公共行政的首要原则,在深化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应当重视对公共行政精神的培育。公共行政精神的缺失有其制度方面的根源,为此,应重视运用制度力量培育公共行政精神。就我国目前公共行政精神公展现状与要求,可通过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公共治理体制及公共政策体制,逐步培育与行政体制改革要求相适应的公共行政精神。  相似文献   

19.
刘春梅 《学理论》2012,(35):336-337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当代大学生实现全面发展,承担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对弘扬和培育当代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意义进行了认真阐述,并对新时期弘扬与培育大学生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加强对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既是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需要,也是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维护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需要。而在当前,这后一方面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有迫切的意义。“十年内乱”的影响和流毒,使不少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是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