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居委会与其他社区组织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和社区建设的不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此导致 社区自治组织的类型和作用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如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等都属于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 的组织形式。居委会若想在社区组织中起到主导作用,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居委会与家委会的关系 家委会承担的责任与发挥的功能与居委会基本是一致的。但是居委会和家委会是两个不同性质的组织形式。居委会作为群众自治组织,与街道办事处的关系是指导与被指导关系。家委会则隶属于一定的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其人员安排、经费来源等都来自它…  相似文献   

2.
南粤短波     
《广东民政》2009,(7):51-51
盐田区召开社区工作座谈会深圳市盐田区民政局于7月9日下午召开社区工作座谈会。会议重点讨论了为避免社区居委会的边缘化和空心化,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要注重为居委会引入社会功能、法制功能、文化功能和服务功能,使居委会成为盐田区日益重要的社情民意表达机制、权益平衡机制、居民诉求机制和社会理性发展机制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正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街道嘉铭园社区是一座中高档小区,业主多是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知识分子,维权意识比较强,对居委会、业委会和物业公司履职尽责的要求比较高,但却对各方职能了解不清。嘉铭园社区居委会积极作为,主动向居民解读社区居委会职能手册,明确问题责任,帮助居民与物业协调解决影响居民生活的重大难题。社区居委会注重社区公共空间的营造,通过社区公共空间里人、文、地、产、景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现代化及城市化进程的发展,社区日益成为我国城市不可或缺的基层社会组织管理单位。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强化对于推动社区治理、集聚社会资本以及整合社会资源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社区发展历史较短、社区自治性职能受限、居民参与程度不高以及居民责任意识不足等原因造成了我国城市居民社区意识普遍淡薄。强化城市居民社区意识的路径,应明确社区居委会的角色定位、健全社区居民利益表达机制以及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教育以培育和强化城市居民社区意识。  相似文献   

5.
张雷 《中国民政》2015,(3):18-19
<正>关于社区居委会法律性质的定位,《宪法》和《居委员会组织法》明确城市居民委员会不是一级政权组织,居民委员会向居民会议负责,是社区居民会议的执行机构。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法人主要分为企业法人与非企业法人两大类。社区居委会不属于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分为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社会团体法人。社区居委会不属于机关法人、事业单位法人,它与社会团体法人比较接近,但是显然居委会本身也不能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民政局局长林凯兴、纪检组长陈洁如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社区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首先,和谐社区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形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是社会的缩影,可以说,社区就是一个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市民的身份不断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生活的重心也日益沉向社区。基层社区成为不断扩大的生活共同体,矛盾纠纷也随之日益多样化、复杂化。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人们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城市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得更加多样化、多层次,加上信息社会的到来,传统的城市社区管理模式由于不能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职能超载、手段落后等,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如何在新  相似文献   

9.
《天津人大》2010,(11):24-25
随着天津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功能日益拓展。在推进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如何适应社区居民社会生活多样化、个性化的新趋势,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不断满足群众的精神需求,提升社区文化含量和文化品位,为构建和谐社区提供精神支柱,是当前社区工作需要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0.
百步亭花园社区是由民营企业武汉安居工程公司开发建设的新型社区,现有居民3万多人,辖区内党员2286人。近年来,社区党委紧密结合社区建设发展的新形势,探索建立了以党委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委员会和安居工程公司为支撑,社区内各种经济、社会组织密切配合,社区全体居民共同参与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社区党委始终坚持把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居民群  相似文献   

11.
居委会是居民社区治理的基本社会组织,强化居委会建设有助于切实提升居民民主政治参与能力,增强社区和社会归属感,使居民更好地享受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成果。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居委会也要根据新形势作出改革和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履行相关职能。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政》2012,(10):51-51
上海市黄浦区淮海中路街道景安居委会主任张竞先认为,当前,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承担的社会管理任务更加繁重,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更加突出,居民群众对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需求更加迫切。面对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社区居委会建设工作只有坚持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3.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城市社区自治是城市居民参与社会自治的重要形式。在民主化管理的过程中,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社区居委会的组织架构,培育多元参与主体,以期形成合力,推动城市社区居民自治民主化管理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伴随《物业管理条例》的出台,居民委员会是否“居民自治组织”的探讨摆在了人们的面前。解读居委会组织法和物业管理条例,比较居委会和业委会在组织产生、委员代表性、工作内容以及社会进程中的差异,可以发现居委会本质上是基层政府派出的具有自治性质的机构,而非实然意义上的群众自治组织,为此重新审视居民委员会组织法,重新审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建构,成为推进社区建设和居委会发展之必要。  相似文献   

15.
鞍山市立山区立山街道源北居委会位于城乡结合区,居民主要是鞍钢、三冶等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职工。近几年,随着下岗职工的出现,居民的生活受到很大的影响。就是这样一个贫困、滞后的地区,在居委会主任兼妇代会主任张秀芬的带领下,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使社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仅 1999年全委纯收入达到了 48万元,居立山之首,管区内居民的生活没有因下岗受到更大的冲击,生活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源北委一跃成为全国模范居委会、辽宁省先进党支部,妇代会被评为省先进妇代会、省“三八”红旗集体、省级社区妇女工作示范单位及市巾帼再就…  相似文献   

16.
邹谨  郑超 《中国民政》2014,(11):29-29
<正>近年来,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侨香社区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社区管理服务,积极构建"党居社共治"的新型社区治理模式。一、搭建三个平台,实行居民自治。一是议事平台。在居委会领导下成立了居民议事会和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由居委会成员坐班收集社情民意,接待群众来访来电整理成建议,并做出有效回应。二是服务平台。居委会充分利用物业企业在社区现有的管理和服务资源,每月定期为居民提供免费的理发、缝补衣物等便民服务;联系医疗机构开  相似文献   

17.
多元博弈、多重形态:城市社区权利关系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城市社区正处于权力和资源的重组过程,社区已经成为多元主体博弈的公共空间.社区权利关系出现了多重形态社区党组织对居委会由外在干预转入内在介入,居民代表大会与居委会从形式上的行政层级转向实际上的协商参与,政府行政吸纳居委会,辖区单位冷处理居委会.  相似文献   

18.
谢标 《长江论坛》2021,(1):80-8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社区下移,并强调探索创新居民自治有效实现形式是建设社区治理体系的重要方面。本文在分析当前各地探索居民自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不足基础上提出,有效推进社区居民自治,首先需要政府进一步加大放权力度并积极转变角色职能,从过去亲力亲为的社区治理“包办者”转为“引领者”和“服务者”;与此同时,也需要居委会等社区组织通过加强社区“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来吸引居民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以形成政府、社会、居民等多方力量共建共治的社区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史光辉 《创造》2001,(10):35-36
列宁指出“人们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随着社区居委会、社区议事委员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和社区居委会党支部委员会的“四位一体”社区管理体系相继建立,加强城市社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基层政权建设、城市现代化管理和维护社会稳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也就成为社区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贯彻落实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而构成社区意识的社区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将在整合社区资源、凝聚社区力量、实现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标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拟就如何培养社区意识,思…  相似文献   

20.
社区建设是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区建设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重要职责。在当今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多样化的新情况下,大量“单位人”、“社会人”成为“社区人”,如何加强社区建设,提升社区功能,发挥社区作用成为我们街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