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CGSS2010)的数据与政治效能感的二维概念框架,对大陆女性居民政治效能感状况及其对政治参与行为的影响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就政治效能感而言,女性在内在政治效能感和外在政治效能感得分上均不及男性;在政治参与方面,女性在基层选举、依法抗争和社区参与中存在同男性相比相对不足的现状;二元Logit回归模型及性别与效能感的交互效用模型表明,政治效能感的性别差异在整体上有助于解释女性在政治参与活动中的相对不足现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海南442名大学生的选举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高参与率下存在较大面积的投票质量不高现象。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能据此简单地将大学生定性为“政治冷漠”,政治效能感较低应该能够较好地解释他们的选举参与行为,因此提高政治效能感是改善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政治效能感:解析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一种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海南442名大学生的选举参与状况的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在高参与率下存在较大面积的投票质量不高现象。进一步的分析认为,不能据此简单地将大学生定性为"政治冷漠",政治效能感较低应该能够较好地解释他们的选举参与行为,因此提高政治效能感是改善大学生选举参与行为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在农民工政治参与研究中,大部分文献关注农民工的制度环境和工作环境,很少有文献关注作为参与主体的农民工自身的现状。这种强调外部世界的研究路径忽视了对作为政治参与主体的农民工自身的考察,从而导致我们无法从农民工自身角度解释农民工政治参与行为的内在逻辑。因而,有必要从实证角度考察农民工政治参与的内部世界——政治效能感。调查数据显示,务工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均缺乏政治效能感。这些研究发现在某种程度上回应了农民工政治参与既有的三种解释模式,即“素质论”、“城乡二元模式”和“理性选择论”。访谈记录显示,影响务工农民工和返乡农民工政治效能感的关键因素是基层政治生态。农民工普遍认为基层政治生态带有“血缘”和“关系”的成分。在农民工眼中,村民自治已经发生“内卷”,由“村民自治”变为“村干部自治”、“村委会自治”。农民工的参与期望较高,表明他们期待一种文本意义上的“村民自治”。文章基于历史的分析和现实的考量提出了长期和短期两套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5.
对全国样本的研究发现,女性内在及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显著低于男性,年龄与政治效能感成反比,收入和文化程度与政治效能感成正比,党员和团员政治效能感高于群众,社会上层的政治效能感高于社会底层,时事政治关注、基层政治参与对政治效能感有显著影响。应采取提升女性综合素质、加强政治能力建设和政治回应等措施,提升女性政治效能感。  相似文献   

6.
有研究表明,村民的政治参与与政治信任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我们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村民的制度化政治参与对基层政治信任有正向的影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影响却是负向的。逻辑斯蒂回归则进一步显示,少数民族村民、文化程度较高的村民、收入较高的村民对基层政治组织高信任的发生比更高,这些结论对提升村民基层政治信任水平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是指该群体在政治参与的过程中,对自身政治能力以及政治参与的实际效果进行主观评价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主观判断,并且这种判断会深刻地影响他们的政治参与行为。当前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效能感总体偏低,具有内部差异性,新的社会阶层的内外政治效能感不均衡。新时代要增强新的社会阶层政治效能感,必须依托统一战线加强教育引导,消除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疏离感;完善政策措施,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强培养使用,发挥代表人士的引领示范作用;健全体制机制,畅通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渠道。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CGSS2010的调查数据,考察了城市务工经历、现代性体验对农民政治效能感的影响,检验了现代性体验在城市流动经历和农民政治效能感之间的中介效应。研究发现:城市务工经历、现代性体验均对农民政治效能感起到正向的影响;现代性体验在城市流动经历和农民政治效能感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上述结论表明,尽管有城市务工经历的农民比没有城市务工经历的农民的政治效能感要高,但是这一差异并不是完全由城市务工经历造成的,更多的是因为大众传媒使用、日常学习、政治参与产生的。为此,要加快提升农民媒介素养,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完善以长期居住地为基准的城乡居民政治参与权制度,拓宽流动农民政治参与渠道,提升流动农民政治参与能力。  相似文献   

9.
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发生机制是一个重要而未被充分重视的研究议题。基于中国社会综合调查2010年的相关数据和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文章主要检验了我国"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和居民政治效能感对于居民选择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的影响。本文研究发现:外在政治效能感对于居民选择抗争性利益表达方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而内在效能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同时,与已有研究结论不同的是,"央强地弱"政治信任结构对于抗争性利益表达的影响也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0.
对政治系统的稳固政治认同是现代化的基础。通过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任感、政治效能感、政治参与五个指标对农村青年的政治认同进行了观察,并基于合法性理论,对农村青年政治认同弱化的现象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当前武汉市民主党派成员政治效能感与政治参与现状进行了调研,以不同的性别、年龄、党派等分组对比其政治效能感水平,进而考察政治效能感对政治参与的深刻影响。基于调研结果,本文提出提升民主党派成员政治效能感的对策:树立科学合理的政治活动目标,发挥直接经验和替代性经验的作用,重视大众媒介的力量,提升民主党派成员的政治自信,提高政府部门的回应性,塑造有序参与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对河南省五所高校493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社会资本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影响。因子分析发现,大学生社会资本包括特殊信任、社团参与、交往、普遍信任和互惠五个维度。回归分析发现,社会资本诸因素中特殊信任、社团参与、交往和普遍信任对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都具有正效应,大学生的上网时间和政治效能感对其网络政治参与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借助分位回归模型探讨了政治效能感和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影响。结果表明,社会公平感对政治信任的正影响性随政治信任分位点的上升而下降。在政治信任水平较低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可以提升政治信任水平。而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弱社会公平感程度与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政治信任水平处于较高水平的群体中,政治效能感则会加强社会公平感和政治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一些提升政治信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政治机会结构理论是西方学者在解释社会运动现象中创造的,它至今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运动研究领域中仍占有支配地位。该理论强调国家在社会运动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由于其理论框架具有丰富的弹性,因而被批评者们指称是一块包罗万象的"大海绵"。然而,变量构建的灵活性不仅是政治机会结构理论存在的缺陷,更是其强大生命力之所在。该理论有可能为中国的公民参与现象提供全新的理论解释框架,并能有效克服理论的"水土不服"问题。  相似文献   

15.
随着政治全球化影响的逐步扩大,我国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呈现出如下倾向:(1)政治态度基本正确但仍存在"政治淡漠";(2)政治信仰基本坚定但仍存在动摇现象;(3)政治评价标准系统化但仍缺乏全面科学性。大学生在看到自身存在问题的同时,也应重视传统的外部因素和现代的外部因素给政治价值观带来的各种影响。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外部机制建设,应重视国家教育、家庭教育及学校教育,使这三种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共同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价值观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村民自治是我国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公共事务的主要活动内容。从1987年全国开展村民自治实践以来,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日益增强,参与程度不断深化,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与此同时,许多村民对政治活动越来越表现出冷漠的情绪,厌选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是当前选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究其原因,一是传统文化思想对农民政治心理的影响;二是经济根源和文化素质因素;三是农村家族势力的复兴伤害了农民的参政积极性;四是选举平等性城乡的巨大差别遏制农民参政积极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目前的经济体制改革矛盾凸显,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交叉影响日益突出,这些影响甚至关系到改革事业的成败,这就迫使我们不得不思考很多制度化政治体制的问题。虽然中国的政治参与问题很多,但现实中不可能全面地解决,这里只能限于制度化政治参与问题的分析。因此,从政治投票以及制度化院外活动等方面重点分析中国制度化政治参与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原因,有助于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力量,他们已具有了一定的政治参与意愿,又具备了相当的政治参与能力。但对新生代农民工政治参与现状的分析发现,从参与渠道是否通畅、影响政治决策的程度和利益表达的实现程度三个视角来看,当前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成本高、效能低,并因此削弱了他们政治参与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9.
村民的投票行为是理性、情感与社会规范共同支配和控制的结果。村民是否参与投票,最终是根据成本收益的比较分析做出的决策;没有情感的推动,村民不会去参与投票;基于农村宗族、社会关系、道德等因素形成的社会规范也影响着村民的投票行为。从理性、情感和社会规范三方面客观分析村民的投票行为并做出相应的制度应对,将有利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运行.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征之一,是现代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公民政治参与在参与意识、主体范围、参与内容等方面都较以前有明显进步,但仍存在参与不平衡、非制度化参与、政治效能感不强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大力发展经济、加强政治文化建设、提高公民政治素质、健全参与制度体系、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