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7 毫秒
1.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演进,是现代哲学试图超越近代哲学主体性的任务,它致力于解决的问题是消除主客二分.但现代哲学在存在论根基上并未澄明主体间性得以生成的基础,最终仍然落入到近代哲学主体性的建制原则当中.马克思从“感性活动”存在论上揭示主体间性的历史性生成,道说了主体间性的根本方向.  相似文献   

2.
杜高明 《求索》2015,(1):35-38
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理论研究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内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也取得了十分丰硕的学术成果。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启蒙于西方古希腊哲学关于人的思想的萌芽;在历史唯物主义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近代西方哲学中唯心主义的"自我意识的绝对精神主体"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直观、感性主体"的思想成果;最终在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了科学的主体性思想——主体是客体中的主体,即人既是受动的主体又是能动的主体。在主客体关系中,人表现对客体具有自主性和自觉性。马克思哲学的主体的实质是两者相互统一、相辅相成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科学的马克思哲学主体性思想不仅对哲学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而且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建设,尤其是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刘伟 《求索》2010,(1):95-97
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认为在黑格尔的“总体哲学”之后,主体性哲学的兴起具有必然性。在黑格尔之后,哲学将自我意识从黑格尔体系中解放出来,进而成为文化批判的利器。这一观点直接影响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马克思指出,哲学对主体性的强调复原了哲学的能动性,这是哲学变革的方向。马克思在费尔巴哈“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由理论走向实践的观点,即在实践中变革一切使人遭受异化的社会关系。在变革实践中,人对自在的理解将不再局限于理论上的“应有”,它是“应有”与“现有”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在个体自我意识日益增强和崇尚感性的时代 ,评估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哲学具有何种功能是有意义的。通过对哲学史的考察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哲学对人类特别是对个体具有两种功能 :思维功能和思想功能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史表明,她是独立于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一大新型哲学形态,具有自身的相对独立的哲学传统,因而不存在、也不需要进行所谓追寻别类哲学传统的“归类”。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自我意识,即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他种哲学的独特性质、功能和目标,强化其在世界哲学大家庭中的类意识,永葆其精神实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和方法的自觉,使其独特哲学形式和实质在与时代、实践和历史、文化的碰撞和交融中真正实现一眯相承和与时俱进。这种自我意识的旁落、淡漠、错位或缺失,是当前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逐渐边缘化的重要根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必须明确建构中国化的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6.
布鲁诺·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构成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环节。早期马克思对康德哲学“应有”与“现有”矛盾的疑惑使他走向了黑格尔哲学,受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鲍威尔的影响,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题表现出了与其自我意识哲学的一致性。马克思从鲍威尔的哲学立场出发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哲学,伊壁鸠鲁所实现的由实体哲学向自我意识哲学的转向,包含着哲学体系与现实世界的关系,而马克思在高度评价伊壁鸠鲁哲学的同时也存在着不满,表明马克思与鲍威尔自我意识哲学直接的一致同样也包含着潜在的差异,这种潜在的差异就映射出马克思向“现实”的靠拢,自我意识哲学需要迫切地融入现实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思想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哲学史回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主要表现为意识主体性,有其特质与范式,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主体性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刘戈 《湖北社会科学》2006,3(8):152-154
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尚未形成,缺乏主动追求道德人格的力量,在网络迅猛发展的技术时代易出现主体性自失、异化、客体反主体化等问题。认清当前主体和主体性的困境,加强大学生正确的自我意识教育,培养其责任感和使命感是建构自觉、自为、自强、自由的主体性人格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褚小山 《人民论坛》2014,(6):206-208
主体性思想是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其中独树一帜。文章通过哲学史回顾,指出马克思以前的旧哲学的主体性思想主要表现为意识主体性,有其特质与范式,自身也存在难以克服的理论困境。马克思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主体性思想的革命性变革,有着不可估量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交往理性和实践哲学,英国宪政秩序的认知基础是内生的、实践的、进化的经验主义和主体性哲学的多维协同思维模式,是一种对话法哲学视野下的交往理性,是一种体现了宽容妥协开放自由精神的、超越个体意识和理性界限的多元理性.  相似文献   

11.
詹艺虹  詹文军 《求索》2013,(4):135-137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是人类的生存方式的根本变革。音乐创作作为人的独特的生存方式之一,在基本创作层面,创作建构人的主体性,为人类表征世界提供资源。在功能创作层面,功能性创作标记又使主体间性成为可能。贝多芬创作思想中的自由性、人文关怀和自觉性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的创作状态,使创作重新回到了人间,为人类生存提供意义与价值支撑。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延续,是主体性精神在文化层面的外显。当前,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主体性文化精神缺失的问题,比如理论工作者主体意识淡薄;传播内容脱离群众生活;价值取向偏离主体教化意义等。从主体性文化哲学视域下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坚持主体文化自觉、回归大众生活、强调精神教化等推进路径,以期建构民众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问题作为西方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不同的历史境遇中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无论是近代先验的理性解释还是现代体验的非理性描述,最终都使主体性问题陷入了难以自拔的理论困境.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在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上坚持以物质本体论为前提,以实践为基础,并引入了历史的维度,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主体性的本质,对人的主体性问题实现了根本的变革.  相似文献   

14.
哲学领域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天和人、自然界和精神的关系(或者说自然界、精神以及观念三者的关系).主体性对于如何通过认识世界与认识自己和改造世界与改造自己来解决哲学根本问题具有重大意义.本文拟对认识和实践的主体性原则的阐述,透视人类意识、精神、认识、实践的重大作用,引起人们时主体性原则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正内容简介:本书针对现当代西方哲学界比较流行的将人的主体间性与人的主体性对置起来的主体死亡论观点,依据辩证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人始终是主体"的观点,在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做出历时性和共时性考察的基础上,以主体生成论破解人的主体间性与人的主体性的隔障。该著一方面将迄今为止的西方人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的历史描述成一个从强调"人的合群性"("群体意识)到强调"人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再到强调"人的主体间性"("他我意识")的演进过程;另一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标 《湖湘论坛》2009,22(2):5-8,26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出发点,现实生活世界是现实的从事感性物质活动的人的活动及其结果,而现实的人也即是大众。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走向大众化。也要求大众化。“大众化”的内涵极其丰富,它不仅仅是一种诠释与传播技术,它更从现实性、主体性、革命性、民族性、当代性等多重维度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  相似文献   

17.
陆通 《长白学刊》2013,(4):23-26
想象力是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无论是在康德的先验哲学中,还是在费希特的知识学中,想象力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康德先验哲学的知识建构中,原本用来联结感性杂多和知性范畴的想象力却在B版的范畴之先验演绎中发生了退却。费希特作为康德哲学的后继者,在他的知识学建构中重新肯定了想象力的地位与作用,即在康德退却的地方开始了他的前进征程。  相似文献   

18.
国内外身体哲学的研究正越来越得到学界的普遍关注。国外身体哲学的研究主要以梅洛-庞蒂、施密茨等身体现象学家的理论为基础,形成了身体哲学研究的现象学范式。这种范式囿于感性存在论身体观,最终导致了身体研究的神秘化。国内身体哲学的研究受梅洛-庞蒂的影响,结合对费尔巴哈感性本体论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感性本体论”的研究范式。这种身体哲学局限于感性的身体美学领域,根本没有对身体的社会历史维度的探讨。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已经引起国内有关学者的注意,但仍然局限于费尔巴哈的感性本体论,缺乏对身体哲学研究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自觉。因此,需要我们对马克思的身体哲学范式进行研究,构造一种历史唯物主义的身体哲学。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不同时期文本的身体思想加以挖掘,使身体问题的研究真正进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摆脱梅洛-庞蒂的神秘身体观和费尔巴哈对身体的历史唯心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德国古典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费尔巴哈哲学在哲学史上独树一帜,它以感性自然和感性的人的武器沉重打击了思辨唯心主义哲学和宗教神学,但在对哲学的功能与使命的理解上,包括费尔巴哈哲学在内的一切旧哲学,却陷于解释世界的理论囹圄;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诞生,以感性实践活动超越费尔巴哈哲学的感性存在,实现了对哲学功能与使命认识的革命性变革,达成了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20.
易艳 《理论月刊》2012,(9):30-33
马克思提出的“从人间到天国”的新哲学思路,代表他从原则上和根本上与一切形而上学的传统哲学划清了界限.这种新的哲学思路即是要立足于“悖论性的人”和“历史实践性的人”,在承认和接纳客观现实中的人的感性活动和意识基础上,再以马克思一元理论作为前进的旗帜和归宿,从而发出一道具有革命性和当代性意义的、坚持在出发道路上的意识形态回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