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韵文非常发达 ,曾产生过诗、词、曲、赋等多种韵文体式。历代学者也很重视对韵文的研究 ,古代各种各样的诗话、词话、曲话、赋话 ,就是这类研究的结晶。进入 2 0世纪以后 ,学界试图将“中国韵文学”构建成一个独立的学科 ,不少学者曾为此作过相当的努力。“五四”以后相继出版的陈钟凡的《中国韵文通论》(1 92 7年)、龙榆生的《中国韵文史》(1 934年 )、吴烈的《中国韵文演变史》(1 940年 )以及日人泽田总清的《中国韵文史》(1 937年 ) ,都是进行这方面探索的力作。但是 ,这些著作大体上还是对诗、词、曲、赋等韵文体式作分体叙述 ,…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唐五代湖北地区文人所作516首古体诗和58篇韵文韵字的系联,归纳出古体诗和韵文用韵25部系统,其中阴声韵10部、阳声韵8部、入声韵7部.并对与实际语音相关或跨部通押的特殊韵段进行分析,同时对所涉特殊韵字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3.
蒋长栋 《求索》2005,(10):159-162
质素系统研究法是将艺术质素、内容质素等质素的研究与系统论方法结合起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运用这一方法研究中国韵文的文体演变,既具有质素研究法便于揭示文体演变中质素整合与变异之本质的优点,又具有系统论方法便于全面联系而又动态地探讨韵文文体演变之规律的长处,因而这一方法对于中国韵文文体演变研究之成功有着突破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薛瑞泽  张志红 《思想战线》2000,26(2):132-136
魏晋南北朝时期寡居女性有的受传统封建礼教的束缚和熏陶而不愿再婚,有的受先秦两汉以来寡妇再婚以及北朝少数民族婚姻开放风气的影响而再婚.由于受门阀等级内婚制约,再婚双方都较为重视对方门第.男姓再婚虽然在礼法方面有许多限制,但在实际生活中礼法限制则形同虚设,但也有受传统礼教观念影响较深的男子终身不再娶.  相似文献   

5.
散文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文学体裁.在我国古代,曾根据文句的押韵与否而将文学作品列为韵文和散文两大类.凡合乎韵律的,一律目之为韵文;而不讲究音韵的,则统称为散文.相形之下,散文比之诗、词、曲,具有更为自由和广阔的驰骋天地.它既可以兼容并蓄,纵横捭阖;也可以细处着手,以小见大;既可以夹叙夹议,声情并茂;也可以直抒胸臆,坦陈心事.因而人生百态,无以不谈;融铸古今,包罗万象.正如陆机《文赋)所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相似文献   

6.
敦煌西魏大统十三年残卷(以下为行文之便,简称“残卷”),是目前反映北朝均田赋役制度唯一的出土文物。由于北朝的均田制度史书记载简略,因此“残卷”是深入研究北朝均田制度的宝贵资料。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据“残卷”的记载,对北朝均田制度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对于“残卷”的运用则存在着差异。王棣《从<邓延天富等户残卷>看西魏北周的均田制度》,是将“残卷”作为西魏北周推行均田制的实证,来论证西魏北周的情况。周秀女《从敦煌户籍残卷S.0613号看北朝均田制的苦干问题》,认为“残  相似文献   

7.
南朝和北朝的治国之术存在许多差异 :南朝固步自封 ,北朝厉行改革 ;南朝皇权衰弱 ,北朝皇权强大 ;南朝不抑兼并 ,北朝历行均田 ;南朝皇家内乱迭起 ,北朝宫室相对安定。由于治国之术不同 ,导致了北强南弱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庾信虽然终老于北朝,文学史又将其算作北朝作家,但从根源上讲他是南朝作家。南朝文化对他的影响是终身不灭的。对于庾信入北后的诗文风格发生的显著变化,不能片面夸大北朝文化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南朝文化这个“根”,必须置之于整个南北朝文学的大环境中,辩证地分析、全面地考察。  相似文献   

9.
孝文帝改定官制所造就的北魏秘书著作官制度,在模仿南朝制度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并由此确立了北魏的国家编撰出版机构。以史官制度为中心的、包括东魏北齐、西魏、北周在内的北朝国家编撰出版机构,则基本沿着北魏制度的轨道运行。北朝的秘书著作官制度,也成为后来隋唐相关制度的主要渊源。  相似文献   

10.
史卉 《求索》2011,(2):180-182
杂传兴起于西汉末年,经东汉时期的发展,至魏晋南北朝达到鼎盛。魏晋南北朝虽然是历史上少有的思想解放时期,但文艺创作仍旧是以儒家思想为主要表现内容。究其原因,是因为儒家思想在此一时期社会意识形态中仍占统治地位,杂传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深受儒学思想的影响,而且不少杂传本身的创作目的也直接体现着儒学的伦理观念。  相似文献   

11.
何来 《当代广西》2007,(8):25-25
新的形势对组织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新时期的一名组工干部一定要具有“四言”能力,即要“慎言”、能言”、敢言”、无言”,做到既有内才,又有外才;既能做,又会“说”,真正能内外兼修、慧中秀外,使组织部门的良好形象和组工干部所具有的正气、才气、大气得到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湖南西部仡佬的历史作了一比较系统的考查.作者认为自唐宋至明清,仡佬一直是本地主要的少数民族之一;这里古代的仡佬,是魏晋南北朝后期一部分东迁的夜郎僚人的后裔.这部分仡佬后来除少部分倒迁入贵州外,大部分即逐渐融合于当地汉族、苗族和土家族中.  相似文献   

13.
<正>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了北周自立为帝,建立了隋朝。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分裂局面。隋朝虽然未能统一西域,但也在西域设立了一些管理机构,为唐朝统一西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公元618年,唐朝建立,直至公元907年灭亡,在其强盛时期统一西域,并在西域建立了比汉朝更为完备的管理体制。隋朝对西域部分地区的管理魏晋南北朝末期,突厥发祥于金山  相似文献   

14.
民间文学各种体裁的形成和更迭,不是一种偶然现象,它有着内在的必然规律。文学的源头是歌谣,歌谣之后是神话。同样内容的神话,有的用韵文吟诵,有的用散文讲述。不同形式的神话在流传中形成两条不同的渠道。散文体这条渠道接着形成的文学体裁是传说和幻想故事,然后是生活故事。韵文体渠道接着形成的体裁是史诗,然后是民间叙事诗。每一种文学体裁的产生和发展,不是一种孤立现象,它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情况,人类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所达到的程  相似文献   

15.
诗体赋的界定与文体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建勋  曾伟伟 《求索》2005,(4):139-142
诗体赋不仅仅指从《诗经》演变而来的四言赋,还包括随着五、七言诗的兴起而产生的五、七言赋,以及保存在敦煌文献中以五、七言为主要形式的文人赋和俗赋。四言诗体赋被用于两汉魏晋,篇幅短小,风格典雅;五、七言诗体赋流行于梁陈初唐,语言流丽,风格纵恣,近于歌行;敦煌诗体赋产生于唐代,通俗平易,其中几篇俗赋更具有故事化和寓言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北朝的土地所有制形式,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其土地国有制的主要存在形式,一是均田制;二是屯田。对于北朝的均田制,史学界已有深入的研究。然对屯田,则系统研究极少,迄今尚鲜见有专题论述北朝屯田的论著。本文拟就北朝的屯田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7.
郦道元在为《水经》作注的过程中,博采群书,以大量的各种文献资料来注释经文,其中收录了北朝以前各时代、各地域大量民间神话异闻,用以辅助描绘山川水渎之特色,并借以表达作者之感情,进而增强《水经注》一书的文学性、趣味性与艺术性。  相似文献   

18.
今年四月十二日至十四日,中国首届柳永学术研讨会在柳永的故乡武夷山市举行,应邀出席的有来自加拿大、韩国、日本及港澳台地区和国内19个省市的160多位专家学者,对柳词的艺术成就和文化价值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次研讨会由中国韵文学  相似文献   

19.
对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及其作品比较优劣高下并分别品级等次,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普遍运用的一种文艺批评方法。它的产生与先秦两汉以来特别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品评风气有密切关系,在形式上则受到"九品官人"法的直接影响,但主要的原因还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艺创作的繁荣和品评鉴赏风气的盛行。《诗品》、《古画品录》及《书品》、《续画品》是"品第"批评法的代表,它们之间存在着前后承接、互相影响的关系,并对后世的文艺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唐诗中西域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期间西域民族的民族特征,也有利于我们从历史维度的视角加深对少数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理解。西域少数民族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这种文化也表征于唐诗中,集中彰显了唐诗中的西域乐器文化以及西域舞蹈文化。西域文化对于唐朝诗人创作热情的激发以及对于其形象思维的唤醒具有重要意义,其诗歌意象与文化历史载体记录不仅彰显了西域特质,也凸显民族融合的恢弘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