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它公开阐明了无产阶级的观点和意图,确立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宣言》是在批判资产阶级和各种虚假社会主义思潮中来阐明无产阶级立场的,它不仅是一篇"亮明自己观点"的宣言,更是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和各种社会主义思潮来维护自身意识形态安全的檄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依然严峻而复杂的意识形态斗争,重读《宣言》,深入挖掘其中的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对于持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各种错误思潮、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通过对宗教意识形态的批判,阐述了宗教意识形态的派生性和依赖性,并将宗教批判引向政治社会批判。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在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正确处理宗教与国家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创新,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积极作用,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灌输论"是列宁意识形态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无产阶级政党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重要理论依据.俄国经济派和部分西方学者歪曲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将其曲解为"唯意志论""教条论""取代论".科学批判和回应这些责难与歪曲,对于准确把握列宁意识形态灌输理论的精神实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贾淑品  孙自胜 《长白学刊》2021,(1):31-38,F000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处理意识形态问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同历史时代、俄国具体实际的发展相结合,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理论挑战和受伯恩施坦主义影响的俄国内部错误思潮进行了坚决地批驳和澄清。他批判了资产阶级哲学意识形态的荒谬性、政治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宗教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同时对无产阶级内部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进行了清算,加强了党对意识形态的领导与实践,探讨了无产阶级政党加强自身意识形态建构的策略,建构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从理论和实践上将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思想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列宁意识形态批判与建构思想启示我们:一是要想建设好、发挥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重视党的领导。二是要与错误思潮作坚决的斗争。三是要在把握时代、创新方法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相似文献   

7.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晚期资本主义现实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独特的意识形态思想.首先,面对发生了重要变化的资本主义社会现实,晚期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具体意识形态理论虽有所不同,但都毫无例外地坚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原则.其次,针对社会现实的不同问题,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建构了不同的意识形态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最后,晚期马克思主义者将意识形态批判深入到文学、美学、现代性、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帝国主义等领域,拓宽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视域,弘扬了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实践特色、民族特色、理论特色。科学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即系统梳理、科学概括和全面阐述蕴含在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意识形态理论,对于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立场是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立场,是在当时的社会背景、社会思潮以及实践活动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马克思在坚定人民立场的前提下,通过对封建专制制度以及资产阶级的哲学理念、宗教神学、经济思想和政治社会等各方面进行批判,从而不仅与唯心主义思辨哲学划清了界限,还从现实的人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建构了新的世界观,即唯物史观。马克思早期的意识形态概念尽管在后来的发展中实现了从特指的虚假意识向一般社会意识形式的转变,但其人民立场始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社会实践中。因此,坚持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批判的人民立场及其在批判中建构新世界观的理念和方法,对新时代保障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保障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保障新时代下人民的主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立足于对意识形态内涵的否定性把握,马克思展开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也正是在对意识形态的批判中马克思完成了对无产阶级及人民的意识形态教育,推动其觉醒并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及其教化的欺骗性。但对旧世界的批判是为了发现新世界,马克思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教育的旨归是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思想武装,揭示意识形态的必然归宿并深入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推动无产阶级意识的形成,这必将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针对资本主义社会当时的一切意识形态学家将精神交往神圣化、功利化的理论和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现实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主要表现为对青年黑格尔派肆意放大精神交往社会历史功能的唯心主义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意识形态化的批判、对资本主义条件下精神交往动机功利化的批判。研究马克思的精神交往批判思想,对于回应西方交往理论和扬弃异化的精神交往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詹姆逊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体面临生存上的文化困境的问题,基于透视、揭露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之病症展开意识形态批判,拓展意识形态分析的内涵与外延,构建了自己的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解释模式。詹姆逊通过对整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梳理和评判,厘清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史的不足和缺陷,检视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生成条件,从而建构出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三重视域”,实现对晚期资本主义文化的深刻批判和反思。开展对詹姆逊文化历史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研究,有利于我们全面把握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全貌,还原文化意识形态的运作过程和孕衍逻辑,识别资本主义国家微观统治的渗透,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一些可贵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当代著名马克思主义批判理论家詹姆逊,在深入研究全球化问题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当代资本主义批判为核心的全球化批判理论。这一理论从跨国资本主义全球扩张的视角解读了全球化的资本逻辑,揭示了全球化的破坏性,批判了自由市场意识形态和资本的"同一性",并由此提出了"反全球化"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恩格斯的许多著作都展现出他们所继承的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精神。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展开了对资产阶级的批判、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文献的批判以及对《共产党宣言》的自我批判。发掘和阐释这些批判思想,既有利于我们以正确的态度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又有利于帮助我们回应和驳斥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对立论"和"过时论"并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制度及实践的观点论述是马恩经典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哲学、政治、经济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进行了探讨,同时对其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性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本论文指出,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哈贝马斯对科学技术异化的分析和批判以及其对理性的拯救和重建对当代中国发展具有启示性.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限度主要表现为将人类超越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重任交付给了语言,夸大了语言的作用,没有看到语言背后的物质基础和实践基础;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有浓厚的乌托邦色彩.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教育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不仅批判了资本主义国家虚假的意识形态,同时预示了未来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指向人的终极关怀——人和人类的解放。立足于意识形态教育本身,当前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性在于:对于个体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助于推动个体的政治社会化,促进个体政治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对于国家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养成,推动社会各种利益的有效整合,凸显意识形态教育的社会"软实力"的作用;对于国际社会中思想文化交流而言,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在多元的文化交流中把握自身的话语主动权,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话语权地位。  相似文献   

19.
黄静婧 《传承》2014,(6):116-117
当前,高校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着大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弱化、主流意识形态漂浮化、精神生活空虚化等困境,针对引发困境的原因,高校应大力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文化,批判摒弃异质文化和辩证"扬弃"外来文化。  相似文献   

20.
人权价值蕴含着丰富的尺度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作为评价尺度的人权价值,既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评价尺度,又是个体和社会进行自我评价的价值尺度。人权价值作为评价尺度是衡量人的价值及其全面实现的基本尺度;作为价值批判尺度的人权价值,通过自身的基本属性——普遍性与特殊性、集体性与个体性、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既反映作为"类主体"的人的普遍价值追求,又反映作为个体的人的多样性价值需要,从而使其成为一种既是总体性的价值批判尺度,又是具有独立形态的价值批判尺度;作为意识形态的人权价值,是被赋予了普遍性的思想体系。人权价值既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又是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重要价值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