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连云港市把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全市工作的重点。人事部门通过抓住人才的预测规划、培养使用、配置管理等关键环节,认真做好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全市人才总量不断增加,至1998年底,专业技术人员已达10.17万人,年增8.6%。但是,在人才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人才分布结构不尽合理,  相似文献   

2.
《今日山西》2000,(1):7-9
中共山西省委七届九次全会于1999年12月10日闭幕,全会一致通过了《中共山西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我省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思路,即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国有企业改革,农村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抓好五项创新(技术创新、金融创新、人才机制创新、环境创新和观念创新),实现三个提高(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速度,提高全省的综合经济实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项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显…  相似文献   

3.
张创荣 《现代人事》2000,(10):20-21
我们紧紧围绕我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抓好人才流动和人才市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市场对人才资源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调整人才结构,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大力开发人才资源,提高人才服务质量,为临潼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  相似文献   

4.
国际形势风云突变,世界经济正挑战旧有的秩序与格局,传统的国际分工、经济结构、发展方式、治理模式都面临新的变革与组合,解决国际后危机时代更为复杂的深层次矛盾就是人才问题。本文阐明人才是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实践证明,发展中国家唯有使用国际化人才资源,才能极大地提升第三产业的发展。探究先进区域在经济发展中突显人才资源的独特优势,实证启示:只有科学吸收、大胆使用海外人才,使国际化人才与本土人才资源优势互补,才能又好又快实现中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相似文献   

5.
本文遵循"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通过对甘肃人才现有的状况、人才流失及相关原因的分析,为有效促进全省经济不断发展,提出稳定和合理利用我省人才资源,积极发展人才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今后五到十年,是我省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时期。省委“十五”计划《建议》把发展作为主题,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强调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把实施科教兴省战略贯穿于整个《建议》始终。贯彻落实这一精神,就必须进一步加大科教兴省力度,全面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发展教育事业,构建人才支撑体系,为山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持和人才保证。 加大科教兴省力度,就必须大力发展科技事业,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在“…  相似文献   

7.
孙蔚 《浙江人事》2006,(9):10-12
人才问题一向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受自然条件、历史沿革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人才匮乏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合理,人才流出意识明显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本文试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互动关系出发,通过在对我省欠发达地区丽水市选取部分较为典型的单位进行典型调查基础上,对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状况作出一定程度上的推断与估计,并根据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提出相应的符合区域特点的切实可行的人才开发举措。  相似文献   

8.
《前进》2006,(10):1-1
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全省经济结构调整会议上强调,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科技创新是我省发展的“三根软肋”,如果这“三根软肋”得不到有效强化,资源环境约束就难以缓解,发展后劲、经济效益和竞争力就难以提高,经济发展就难以走上科学发展之路。这切准了山西发展的要害,山西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化这“三根软肋”。  相似文献   

9.
调整经济结构是我省经济生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老问题,而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又成为提高我省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关键环节。因此,有必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一、宏观经济总量调控目标已基本实现,但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1993年以来,我省通过认真贯彻国家关于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使过快增长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逐步得到了有效控制。同时,还采取了一系列加速农业发展的措施,使农业连续五年获得好收成,增加了有效供给,宏观经济总量指标大体平衡,使全省社会供求状况明显好转,进而…  相似文献   

10.
薛延忠 《前进》2000,(4):4-7
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的“以调整经济结构为中心 ,以改革开放为动力 ,抓好五项创新 ,实现三个提高”的经济发展思路 ,是关系山西经济全面振兴的战略决策 ,是指导全省跨世纪发展的基本方针 ,符合中央精神 ,符合山西省情。特别是省委把调整经济结构作为近期工作的中心任务 ,抓住了山西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只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省委的战略决策 ,抓好经济结构调整这个中心任务 ,就能使山西经济摆脱目前的困境 ,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从而全面提高山西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提高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 ,实现兴晋富民的跨世纪目标。省委七…  相似文献   

11.
在市场经济运作中,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本,向经济发达、环境优越的部门和地区流动,这是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的必然趋势,也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必须正视而无法回避和逆转的现实。因此,在关注人才资源流向规律的同时,必须客观地审视现有人才队伍。当我们注意力集中于外流的高层次人才,并大声疾呼、痛心疾首人才匮乏、流失严重的同时,却在一  相似文献   

12.
党中央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为西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今年的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上,宋德福部长提出把人才资源开发和调整人才结构作为世纪之初人事工作的战略任务。根据这一精神和西部大开发对人事人才工作提出的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西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建设重点,强化政策措施、优化人才环境、改善配置手段、促进人才结构的调整。为西部大开发中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服务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张德生 《今日海南》2010,(11):36-37
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对实施《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人才规划》)进行了全面部署,并面向全社会公开颁布了《人才规划》。随着各级党委、政府贯彻落实《人才规划》,各地在吸引人才、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方面将迎来新一轮竞争,经济发达地区和产业发展重点地区具有绝对优势。在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情况下,人才用脚"投票",自然选择流向上述地区。海南是经济小省和欠发达地区,自身人才资源供给不足,人才竞争力弱。经济发展和人才资源双弱的局面,除了千方百计发展经济,还必须创造性地做好人才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世界经济处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是以“人”为本、各国政府、企业都在争抢符合自身发展的人才。因此。要求建立以能力为平台的人才资源管理体系的现代人才资源管理体系。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腾飞!  相似文献   

15.
一个组织的成功.依赖的是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能力是依赖于人才资源的价值整合与创造来实现的。在组织中,宏观、合理的人才资源配置,必须要在不断提高人才总量、质量的同时,在现有人才的结构优化上做好文章.盘活人才资源,使之发挥出更大的整体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武汉市人事局与湖北省社科院社会学所联合课题组,对武汉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状况进行了调研,指出武汉市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了上述问题外,还存在人才资源利用的效能不高、人才集聚能力不强、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观念滞后。因此,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必须以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为前提,即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人才资源开发时效性观念、人人都可以成才的观念、多渠道多视角发现和使用人才的人才观等。  相似文献   

17.
姚莉 《政策》2010,(4):22-24
在“后危机时代”。有效解决长期以来经济发展存在的结构性矛盾和深层次问题,必须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上大做文章。当前,我省应根据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选准调整方向,把握调整重点,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实现结构调整的重大战略转折。  相似文献   

18.
贫困地区受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人才匮乏一直是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挖掘人才资源,振兴贫困经济是当前摆在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任务。  相似文献   

19.
李志国 《长白学刊》2004,(5):104-105
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强国"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理念.自从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策后,人们特别关注并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人才资源对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极端重要性.那么,如何走好吉林人才开发战略之路呢?我们认为,应把吉林人才工作纳入东北区域特别是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来考虑,从体制和机制上解决吉林省所面临的人才问题.  相似文献   

20.
最近,《了望》杂志上有一篇时评叫“忧患者生”,我觉得写得很好。我们描绘新世纪的发展蓝图,制定“十五”计划也必须有这种深切的忧患意识。对一切工作我们都要预见于先,未雨绸缪,方能成竹于胸。对于我省“十五”期间的经济发展,我是充满信心的,但我也始终认为,我省经济的后劲与结构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隐忧,“十五”期间必须全力加以消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