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解决了“两个必然”、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等问题,使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他们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在展望未来社会合乎规律的前景时,初步地预测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从根本上说,马克思恩格斯所揭示的社会发展总趋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他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总体上是科学的,是富于远见的。其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社会主义基本原理,成为各国马克思主义者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然而,马克思恩格斯的构想和论述也有某些不切实际之处…  相似文献   

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贡献黄征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进行了重大的发展,这里从三个方面作简略论述。一、“一国两制”构想首创了在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内允许在某些地区实行资本主义以利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理论社会主义制度与资本主义制度,作为两种根...  相似文献   

3.
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艰巨性溯源与评析宋才发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从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中划出一个“第一阶段”,列宁将它称为“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以当时生产力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经济情况为基础,推论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1)具有高度发达的社...  相似文献   

4.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是否存在“空想成分”的争论,在历史上是由伯恩施坦首先挑起的,在这以后从未停止过;直到今天还有一些人热衷于到马克思恩格斯那里去寻找“空想成分”,或抓住前人的某些理论构想与后人实践结果之间的差异,把实践中的失误轻率地归咎于创始人的“空想”原罪。这些引起了很大的理论混乱。本文将在简要考察19世纪末20世纪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恩格斯依据当时代的社会矛盾,对未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两个基本构想。尽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两个构想都被突破了,但这两个构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践仍然具有其独特的深远的理论价值。经典理论的逻辑(两个基本构想及其两次突破)与现实历史进程的逻辑(新中国“两个30年”的内在联系)之间,有着相当程度的重叠性和吻合性。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恩格斯构想的社会主义,是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否定的肯定,作为自由人联合体的和谐社会形态。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存在着教条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和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误读。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思维模式,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内容,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在其创立、发展直至消亡的三个历史阶段,都伴随着马克思恩格斯与各种错误思潮的分歧与斗争。马克思恩格斯为夺取和捍卫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思想领导权开展的对魏特林主义、“真正的”社会主义、蒲鲁东主义、小资产阶级共和派等错误思潮的彻底批判是无产阶级政党和共产党人坚持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历史开端,是新时代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教科书,为新时代“务必敢于斗争”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和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1848年 ,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他们在深刻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内在发展规律、周期性经济危机和无产阶级的成长斗争基础上 ,阐明了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代替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恩格斯为全世界无产阶级指明了奋斗目标——社会主义 ,也指明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斗争方式——暴力革命。在马克思指导下建立的巴黎公社可以说是在科学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伟大实践。以后 ,列宁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学说 ,并在 1917年亲自领导了俄国十月革命 ,推翻…  相似文献   

9.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内在价值要求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主义理论。科学社会主义之“科学”是相对空想社会主义而言的,“也只是为了与空想社会主义相对立时才使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使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价值在这里是指它对人类的有用性,是一定人群乃至人类所需要的某种最基本的东西,也是人们孜孜努力,用一定的方式加以提供或实现的东西。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的本性是开放的──兼谈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更新王继宣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的社会主义本来是开放的,或者说,他们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就是开放性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观是马克思的开放性社会主义赖以确立的思想理论基础。马克思的“世界历史”观所讲的“世界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目的——手段系统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现手段的关系问题,是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的重大战略问题,也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构中的核心问题。马克思、恩格斯早在他们思想形成时期就已认识到:“共产主义是用实际手段来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6页)“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相似文献   

12.
张广智 《前沿》2005,(12):3-6
马克思恩格斯奠定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毛泽东验证并完善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邓小平增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石,江泽民、胡锦涛完善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石。实践证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石的坚固和科学,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正确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唯物辩证法,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矛盾是事物运动变化的源泉,认识事物从根本上说就是要认识事物内部的矛盾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基础上,得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科学结论的。随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和谐社会的蓝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初步描述,认为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1](第120页)。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社会和谐”,“是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但是,“这些主张本身还带有纯粹空想的性质”[2](第304页)。按照马克思的设想,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上的,阶级差别、…  相似文献   

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在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新的贡献。“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基础 ,对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发展必须“与时俱进”提出新的科学依据、做出新的理论概括、提出新的任务 ;使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社会特征等思想在新的实践中获得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推进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的任务 ,为我们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为我们推进马克思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打开了新的理论视野  相似文献   

16.
施建兴 《前沿》2005,(7):144-147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学习古今中外思想的基础上融会创新,在探求建立现代宪政国家的过程中构想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蓝图——以“全民政治”为核心的“权能分治”体制。重温孙中山宪政思想的法理内核,对于今天进行法治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7.
由广东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联合主办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召开。来自省社科联、省社科院、省委党校、华南师大、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省社会主义学院、广州市委党校等科研教学单位的专家学者40多人参加了此次会议。省社科院副院长刘小敏认为,从社会主义思想史来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提出,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扬弃空想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成果,特别是继承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先驱相关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学说和社会主义运动所做出的独到贡献。空想…  相似文献   

18.
从“一国两制”看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王晓平“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不仅提供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的理论基础和切实可行的实践方式,而且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的崭新理论,它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  相似文献   

19.
陈俊彪 《桂海论丛》2001,17(2):23-23,26
20世纪上半叶,俄国等东方落后国家率先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从而使 马克思恩格斯的晚年设想从理论变成现实。但20世纪下半叶,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特别是苏东巨变,使人们对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构想产生怀疑和困惑,并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深表忧虑。为使人们清醒地认识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的风雨历程,坚定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念,就必须辩证透视马克思恩格斯晚年设想的内涵、背景和特征,以及在实现跨越之后,现实社会主义国家亟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谭学秋 《理论月刊》2002,4(12):49-51
本文分析了现实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巨大差异,指出现实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而是与现代资本主义处于同一历史时代,担负着相同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