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国两制”的提出和确立,是人类历史上的创举,也引发了一系列新的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本文所要探讨的“一国两制”下的区际刑事司法协助就是其中亟待解决的一个新的法律问题。一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提出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所谓“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和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现在,我国政府又分别同英国、葡萄牙政  相似文献   

2.
<正> (一)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含义就是在一个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里,绝大部分地区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允许个别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但它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对于这个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明确地指出:“我们的政策是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具体地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基本出发点是尊重香港和台湾的历史和现实;其政治基础是爱国主义,它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实行“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在政治上意味着大大扩大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具体说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十亿人口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①这是邓小平同志对“一国两制”所作的精辟论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首先是“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其次才是“两制”。我国收回香港主权后,将根据国家宪法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将由香港人民自己来管理香港。中国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和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资本主义制度,虽然两  相似文献   

4.
“一国两制”是指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制度,即在我国的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法律规定的特殊地区可以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是邓小平同志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综观国际形势,根据我国国情,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一项基本国策。本文研究并探讨了“一国两制”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征,一国两制在港澳和一国两制在台湾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是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特别是为了实现祖国统一和解决国际争端,集中了党中央领导的智慧,从实际出发,提出来的一个新概念、新思想、新方针。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创见。“一国两制”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理论与实际高度结合的典范,也是毛泽东同志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的生动体现,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无论从党和国家的最高决策,党和国家的重大文件,还是从国家的根本性质与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宪法和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及一国两制与特别行政区制度的实际运转状况来看,都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我国现行的特别行政区制度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这项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实践化的重大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最新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大组成部分和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进程的最新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面对许多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习近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理论勇气和坚韧行动意志,从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上,深入分析了推进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重大意义,精辟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明确作出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制度建设的“两个划时代”的重大判断,深刻论述了法治对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依托作用,悉心把握当代中国国家制度与法律制度建设的国情条件,形成了思想深刻、内容丰富、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国家与法的理论体系,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的创新发展作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 实现香港、澳门的回归、台湾的统一,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指导我们完成这一使命的基本方针,就是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构想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开创了崭新的思路,成为我国处理港澳台问题的基本国策,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平同志留给我们中华民族的不朽的政治遗产。  相似文献   

9.
《法学杂志》2012,33(4)
法律文化的概念外延包括了规范制度形态、意识观念形态、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法律体系问题主要属于规范制度形态的法律文化,而法系的问题主要属于意识观念形态和实践活动形态的法律文化。由于实行“一国两制”,在“两岸三地”即中国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存在着多种法律体系与法系,这是“中国特色”的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我们还可以在“一国两制”的视野下,继续探讨法律文化的同一性与多样性问题,对中西方法律文化中蕴藏的优秀精神——对法治的崇尚和对统治的信念,通过实践不断地选择,融化成一种崭新的、先进的法律文化体系,将法治精神与民族精神融为一体,建成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是建国三十六年来正反经验的高度概括,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结合,是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要发展。贯彻这个指导思想,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就会使我们国家安定团结,长治久安,建成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现代化强国。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概括地说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即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澳门、台湾。这些特别行政区可以享有高度的自治权,但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国两制"它不仅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而且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即在一个主权国家的前提下,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来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一国两制”的“制”,不仅指社会制度,而且还包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法律制度等。可以说,“一国两制”是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体系的立体化的全方位的“两制”。“一国两  相似文献   

13.
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庄严写入《宪法》,建构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一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以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被列入时间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11年3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本文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理论的发展历程,论述此体系的构成,分析它的特点与缺陷,最后认为,我们建成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现阶段需要法律调整的各主要社会关系领域都已有法可依,它还不完美,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由八十年代初“一国两制”这一陌生词汇的出现,到今天它已成为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专用术语,经历了理论界的认识深化过程,也经历了港澳两地的现实实践过程。本文谨就这一划时代的构思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意义提出一些基本分析,不妥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概念和特征“一国两制”(OneChuntry,TwoSystems)系“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就是在一个国家的前提下;在中国的主体部分坚持社会主义的同时,容许在发展背景特殊的局部地区和局部范围内保留原有资本主义,以利于在大范围内壮大发展社会主义。“一国两…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家根本法,宪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三个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依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提出的涉及到十三个方面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是对现行《宪法》第1条第2款所规定的国家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内涵的补充、深化和发展,充分体现了宪法所规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和法律制度之间的一致性和统一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概念的提出并不是要在理论上替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是通过进一步理顺法律体系、法治体系与制度体系之间的内在逻辑,凸显依法治国、依宪治国,依法执政、依宪执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强调宪法和法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又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各项具体制度的相对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指出 ,马克思对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法制建设的思考 ,经历了一个从以西欧社会为背景的研究到晚年关注东方社会法权关系转型变革的转变 ;列宁的历史性贡献之一 ,在于他对在俄国这样一个“半亚细亚”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的法律发展作出了艰辛的创造性探索 ;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与中国具体的法制实践结合起来 ,力图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法制建设之路 ;邓小平探讨了人治到法治这一法律革命进程的内在规律性 ,建构了一个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社会主义法制现代化模式  相似文献   

17.
“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国策,是邓小平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根据新的国际国内条件提出的具有现实意义的战略构想。而它的现实性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它的科学性。 一、“一国两制”构想包蕴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的,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制度设计的构想在中国的具体实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土壤,也塑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民族特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历史和文化基础上的发展与创新,独特的历史和文化决定了中国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9.
论西方法治理论的历史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哲 《中外法学》1997,(2):41-47
<正>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早在1986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和积极性”,并强调:“要通过改革,处理好法治与人治的关系”。1996年2月8日,在中共中央举办的“中央领导同志法制讲座”上,江泽民同志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方针”。他强调“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必须“实行和坚持依法治国”。而在3月召开的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上,对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问题提到了相当高的战略目标。笔者认为,实行社会主义法治是在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建国以来忽视法治实行人治造成的深刻历史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依法治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是我国同  相似文献   

20.
最近 ,江泽民总书记提出要在依法治国的同时 ,实行“以德治国”。这一重要思想 ,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新贡献。正确认识 ,深刻理解这一重要思想 ,对于我们党完成新世纪的历史使命 ,胜利推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一、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重大意义在刚刚跨入新世纪的伟大历史时刻 ,江泽民总书记又向全党提出“以德治国”的问题 ,强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依法治国 ,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