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8 毫秒
1.
叶茂 《廉政瞭望》2011,(11):16-19
城乡统筹,事关数百万农民的民生大计。是“为民做主”还是“由民做主”?成都的决策者选择了后者。  相似文献   

2.
不久前,杭州市突然宣布2014年3月26日零时起推行限车牌措施。此前杭州市几次对限车牌的信息“辟谣”。 政府用公信力损失的代价,换取了该市汽车销售市场的相对“最小震动”。这对本市交通管理来说,也许很值。  相似文献   

3.
小曼 《廉政瞭望》2010,(19):46-48
2010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市高调启动交通违法专项治理活动,将整治重点瞄向特权车,并决定取消全省“豫O”公务车牌,从源头上根除产生特权车的土壤!这一专项活动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而这一措施的出台,与一个网名叫“垃圾耙子”的人有关。  相似文献   

4.
(一)基本阶层 所谓“基本阶层”是指建国以来始终存在着的基本社会力量,如属于工人阶级范畴的产业工人阶层、知识分子阶层、官员阶层,属于农民阶级范畴的农业劳动者阶层等。 就工人阶级的本义而言:最典型的当然还是企业的蓝领工人和白领工人。到90年代中期。他们总共约为12000万人。其中传统的产业工人约为6500万人。 农业劳动者阶层.他们占农业人口的二分之一,共约3亿人。作为中国最大的一个阶层,贫富分化已经出现,并比城市严重得多。 退休职工阶层,是附着于城市的三大既有阶层的一个相对弱小的阶层。离退休职工的年增长率达20%,到1995年,总量已达到3094万人。 (二)新兴阶层 “新兴阶层”,指作为改革开放的直接产物,伴随着新  相似文献   

5.
同仁 《党建文汇》2010,(9):16-16
伦敦成“第二个莫斯科” 在购买伦敦高档住宅的外国购买者中,俄罗斯人所占比例连年位居第一。在许多俄罗斯精英阶层眼中,这个离莫斯科只需要3个小时航程的城市已经成为“第二个莫斯科”。  相似文献   

6.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是一种“人治”的社会,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  相似文献   

7.
李民 《理论研究》2004,(10):9-12
执政能力建设问题是当前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是党的阶级性质所决定 ,是坚持唯物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也是基于时代特征和我们党所处的历史方位的必然抉择。与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相关 ,有能不能代表、怎样代表和是不是代表三个层面的问题。“能不能代表”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 ;“怎么代表”关系到与执政能力相关的执政方式 ;“是不是代表”则关系到党的执政性质即为什么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讲 ,后者更为重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不仅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这个根本问题 ,并且要把这个至关重要的问题自始至终 ,一以贯之地体现在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的全过程 ,这就是说 ,要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8.
李健 《党建文汇》2005,(7):44-44
与大马路相伴而来的汽车洪流正在涌入中国城市,在高层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之时,这种高耗费的交通模式是否已面临抉择?  相似文献   

9.
“蜗居”、“蚁族”、“房奴”……2009年的流行词折射出中国人的住房之痛。过去一年,中国房地产市场购销两旺、房价飙升的背后,是城市中低收入阶层的无奈和辛酸。进入2010年,从中央到地方都加大了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力度。有媒体据此认为,今年或将成为城市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户的圆梦之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价值学说为指导,对人类双重价值追求的深层根基作了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说明。文章认为,一般存在者的本质是“缺”与“限”的同构,而作为特殊存在者的人的存在本质,则是“在缺”与“在限”的对立统一。它决定了人的“圆缺需要”与“超限需要”,从而推动着人类创造并实现“圆缺价值”与“超限价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全国各族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具体组织实施者。能不能担负起这个历史重任,不仅决定于领导干部是否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而且决定于其是否具有良好的道德风范,亦即优良的作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把江泽民总书记提出的“讲正气”,作为自己正身立身的根本之道。中华民族是崇尚气节的民族,自古就看重正气的修养。孟子指出,人的修养分为两个阶段,初级阶段是清心寡欲,高级阶段则是养“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  相似文献   

12.
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创造了城市。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文化创造,是现代文明的结晶和标志。城市使人类文明得以聚集、留存和发展,而文化则决定着城市的外在风貌和内在本质。“文化即城市,城市即文化。”西班牙巴塞罗那市提出的这个口号鲜明地表明了城市现代化的根基所在。  相似文献   

13.
快乐大叔 《党课》2012,(9):93-95
到底应该是人躲车,还是应该车躲人呢?这显然不是一个问题。在全世界绝大多数的文明国家和地区,都是车躲人,而且越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种“规则”越被遵循得彻底。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行人普遍是需要躲车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抉择:关心国事还是埋头读书?第二次抉择:“只红不专”还是“又红又专”?第三次抉择:双肩挑担还是只挑一头?第四次抉择:在学术第一线继续冲锋还是退居二线甘当人梯?这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德滋经历的四次抉择。  相似文献   

15.
“坚守传统”是伦敦的城市精神所在。二战后。有城市规划专家提出.市区主干道应当改良成为直道以节约空间。为此英国政府还特意开会讨论.但最终还是认为应当还以历史原貌。这个决定得到了绝大多数英国人的欢迎。今天在伦敦街头常常能听到人们对堵车排队的抱怨.但从没有一个人认为保持城市旧貌有什么错。  相似文献   

16.
在新加坡的道路上,我看到有一些红牌子的车,觉得稀奇,就问当地人,这是什么车?当地人告诉我,这是新加坡的“特权车”。他们还说,这里的“特权车”是“限行车”。  相似文献   

17.
查舜 《共产党人》2006,(1):54-55
《生死抉择》是根据作家张平荣获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抉择》改编的电影,上演时上座率之高,影响之大可以说是创纪录的。同时,它也引起了国家主要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对这部电影也好,还是获奖长篇小说也好,许多专家都发表了很有见地的文章,给予了高度评价。而我想强调的一点则是:作家提出的那个“集体腐败”的问题,的确应该引起人们警醒和深思。其实,张平小说和电影之后的反腐现实,更进一步地检验和证明,他提出的这个问题,该是何等地必要和及时。  相似文献   

18.
秦湘豫 《党课》2014,(10):93-94
小周是众多工薪阶层中的一员,他与这个群体中的绝大部分人一样,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就是除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和少得可怜的工资收入外没有其他或明或暗或灰的收入;第二,作为“房奴”“卡奴”,有时候甚至还是“月光一族”;第三,在上有老下有小的生活压力下,还要谋划自己未来的退休生活;第四,有强烈的理财观念,“限不得马上买彩票中500万”。  相似文献   

19.
环境卫生是外界了解一个城市的窗口,决定着外界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关系着市民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是城市两个文明建设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多年来,楚雄市环卫处始终坚持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的娘则,以创建整洁、优美、舒适的城市环境为目标,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工作措施,狠抓任务落实,广大环卫职工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人洁”的服务宗旨,不断弘扬创新精神,为楚雄市民创造了一个整洁、优美居住环境,各项管理工作也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20.
城市“住宅商用”这个事关多方当事人切身利益的话题开始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是“禁”是“限”各方争论不休。“住宅商用”已经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但又有增加就业机会、增加税收和满足市民需要等好处,且不能被绝对禁止,所以应采取一些措施,对“住宅商用”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