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为人民谋幸福是共产党人的初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为每一个人追求美好生活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坚持和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与定位,是  相似文献   

2.
正2020年5月28日,新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以"法典"命名,同时也是第一部以"民"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诞生。这部意义重大的法律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权利保障的宣言书"。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这是一部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性质、符合人民利益和愿望、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 《求知》2020,(7):4-6
正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安排这次集体学习,目的是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的重大意义,推动民法典实施,以更好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在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高度重视民事法律制定实施。革命战争年代,我们党在中央苏区、陕甘宁边区等  相似文献   

4.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主要矛盾的重大转变对公益类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重要方向,提出了新要求。由于公益类国有企业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物质保障,其改革成效与人民福祉水平的提高紧  相似文献   

5.
《行政论坛》2018,(2):17-22
党的十九大报告确定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是一个美好的愿景,基于环境资源限制,它受全球环境资源、国内不均衡不充分发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制约。公众、政府、市场和社会对"美好生活"都应选择适度满足方式。  相似文献   

6.
社会保障经由宪法的确认和法律的规定,成为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从内在结构上看,它是由多层次的子权利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以人的基本需要为依据,按照满足适当生活水准的要求,从收入保障权、健康保障权和发展保障权三类基本内容来理解和构建社会保障权利体系,既能与现行制度相衔接,又能为完善社会保障法律权利体系提供目标框架。  相似文献   

7.
我国民法典的制定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了我国民法典的制定目标,推动了我国第五次民法典的制定过程。但在民法典的体例结构、立法模式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争议。尽管制定目标明确,还需要考察我国现行民法典的制定时机是否成熟、立法条件是否具备。根据我国现行民事立法的经验以及民法学理论的准备状况,我国现行民法典应采用渐进式的立法路径,第一步是先出台《民法总则》;第二步是编纂民法典各分编;第三步编纂民法典。关键是第二步的工作。因调整对象的复杂性、学术理论准备的不足、立法任务的艰巨性、立法技术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出台也是较为曲折的过程。当前需要在学者共识的达成、民法典分编的编纂工作的启动、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社会公众基本法律素养的养成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从而为我国民法典的顺利出台创造更为有利的时机。  相似文献   

8.
《民主》2020,(8)
正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  相似文献   

9.
正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法典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是一部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实践特色、时代特色的民法典。在"三个特色"中,中国特色具有突出地位,它不仅体现在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始终坚持和发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更鲜明地凝结在民法典法律规范科学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如何借鉴世界民法精华、回应中国问题、提供中国方案等"中国之问",蕴含  相似文献   

10.
实现人民美好生活,应充分发挥科技之力,而科技之力的充分发挥则以科技创新为基本进路。科技创新是美好生活需要生成的前提和实现路径。科技创新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路径,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总目标,以实现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价值指向,构成推动和引领美好生活的第一动力。在美好生活视域中,科技之力呈现出强大的正能量,是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杠杆”。由于创新文化不发达,我国科技之力尚处于“发轫”之际,呈现出大而不强的特点,严重制约着美好生活的实现。因此,只有倡导创新文化,从培育科学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科技创新理念、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造就一支高精尖科技人才队伍等方面着手,锻铸科技之力,才能充分彰显美好生活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1.
正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9日下午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  相似文献   

12.
《学理论》2018,(10)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当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日益增长,"美丽中国"建设正是适应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顺应人民对优质生态产品的期待所提出的重要战略,引领我们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从新思想、新要求、新目标、新部署四个方面阐述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努力为人民创造优美的生态环境,提供优良的生态产品。  相似文献   

13.
黄清迎 《理论导刊》2020,(6):4-9,2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继承和汲取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全面健康"思想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理念,着眼于人民日益增长的健康美好生活需求以及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围绕"何为人民健康,为何要保障人民健康以及如何保障人民健康"等重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系统而深刻的论述。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实践力量,为推动人的全面健康发展提供实践指引,为世界各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实践方案。  相似文献   

14.
十九大报告关于"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科学论述,深刻地揭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内涵、新特征和新任务,为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描绘了绿意盎然的宏伟蓝图,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我国民法典有着深厚的理论意蕴:首先,它是增强民法典时代回应能力的必然选择,不但顺应了人文主义这一时代精神,而且能缓解价值迷失的时代困境,保障以良法善治推动社会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其次,它是彰显我国民法典民族性的必由之路,不但能体现我国民法典独特的民族气质,而且有利于民事法律制度的本土化改造;再次,它是提升我国民法典体系化程度的必要方式,有利于统一梯次立法实践中各单行法律的指导理念,保障民法典和其他法律文本在法律风格和精神内涵上的一致性。在具体实践中,我国民法典采取了隐性融入与显性融入相结合、全面融入与重点突出相结合、宏观指引与微观落实相结合的方式,为充分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一个既富有特色又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相似文献   

16.
美好生活充分展示出人民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美好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创造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靠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性。没有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素质等的提高,就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7.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多层多样性特征,建设多维度人民福利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为保证福利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围绕人民需要展开生产力布局,依循人民性路径进行宏观调控,防止人民福利建设的工具化倾向。在上述基本保障的支撑下,从大福利的视角推进建设,全力解决贫困人口福利供需矛盾,调整社会资源,加速福利建设整体性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带动人民福利建设,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新时代人民生活从物质富裕向全面美好跃升。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生活中交易道德的失范,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冲击了社会成员的道德信念,破坏了人们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且在国际贸易中降低了我国的公信力,破坏了中国形象。因此,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谋求人民的美好生活和民族的伟大复兴,亟须加强交易道德建设。富有成效的交易道德建设,需要坚持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内规与外治的有机结合,尤其需要发挥好法律的惩恶扬善作用,为交易伦理秩序的形成提供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1)
法律的最终目的是对人民群众权利的确认和保障,法治的目标是尊重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权利。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顺应了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对基本法律服务的迫切需求,同时也赋予了各级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新职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关键在政府,政府应发挥主导性作用。明确政府职责,通过顶层设计、制定法律、落实服务均等化等相关制度,建立服务评价机制和服务责任追究机制来共同确保政府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构建中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与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深层次原因就在于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需要理论对我国人民的现实需要和社会发展程度进行了科学的判断,继而对我国社会发展进行理性的定位。因而,以需要的主客体矛盾来历史性地解读新时代主要矛盾的转变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基于此,当前中国共产党要将人民的需要进一步落实,运用科学发展理念的良方解决当下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及更加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逐渐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