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好生活充分展示出人民需要的全面性和丰富性,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前提,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或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这从根本上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美好生活不是用来享受的,而是用来创造的。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关键靠发展。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中,人的全面发展具有根本性。没有人的需要的发展和以能力为本位的整体素质等的提高,就没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发展,也就没有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张玉杰 《理论视野》2023,(11):53-58
美好生活是新时代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阐释人民理想生活图景的核心概念,具有深厚的理论渊源、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明确的实践要求。美好生活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生活目标,是人民共享、共创、共评的生活方式,是全面性与创造性的生活样式,实现了由“自发”到“自觉”的理论跃升。美好生活的理论自觉,以引领人民增强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自觉为落脚点。美好生活由理论自觉转化为实践自觉,一是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政治保证;二是要坚持以团结奋斗凝聚实现美好生活的合力;三是要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3.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党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是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把科教事业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必须结合自身优势,完善自身不足,以对标世界科技前沿、衔接国家重大需求、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期待为目标,从基础研究、科研组织、创新人才、成果转化、民生福祉等路径着力,以更大的贡献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创新驱动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实现推动发展方式、发展要素、产业分工、创新能力、资源配置和创新群体等转变的目标。马克思的创新驱动发展思想、创新驱动发展基础理论、国家创新系统理论等为创新驱动发展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创新驱动发展的内在逻辑体现在创新驱动发展对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创新驱动发展对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提出新的制度要求,创新驱动发展的根本之道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因此,可以从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确保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紧密结合等方面,积极探索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5.
“人民至上”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和时代表达,它内在地蕴含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百年历程,体现了实践发展与理论创新的互动过程,并在现代化的时代要求中,激发出新的理论意涵和实践活力。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索中国人民的主体精神和主体力量,形成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理念,并以构建中国式美好生活为现实途径,通向全面自由发展的理想愿景,这一价值理念彰显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本体论与方法论、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激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活力,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6.
新时代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具有多层多样性特征,建设多维度人民福利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支撑。为保证福利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需要,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地坚持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围绕人民需要展开生产力布局,依循人民性路径进行宏观调控,防止人民福利建设的工具化倾向。在上述基本保障的支撑下,从大福利的视角推进建设,全力解决贫困人口福利供需矛盾,调整社会资源,加速福利建设整体性布局,提升发展质量带动人民福利建设,让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助推新时代人民生活从物质富裕向全面美好跃升。  相似文献   

7.
共享发展理念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其中也必然包括了科技文化的成果。科技文化实质上是一种共享文化,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发展,共享于人民群众之中;科技发展需要共享的文化氛围,为科学技术的创新提供发展动力;发展科技文化,促进科技共享,科技共享和科技文化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科技共享要以科技文化作为发展基石,科技文化覆盖范围的扩大需要科技共享的强大驱动力。因此,共享科技文化是实现科技文化发展与繁荣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强调党对科技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坚持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一体化部署,加强基础研究和大力发展核心科技,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等,形成内容丰富、系统完备的理论体系。重要论述全面阐述了新时代加快科技创新的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丰富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力的科技支撑,是指导我们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9.
贺韶轩 《理论导刊》2023,(12):17-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在中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上深刻阐释了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这一重要论述基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围绕科学技术的相关理论阐释,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科技创新的理念,在中国共产党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技观,深化了对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实践路径、制度保障以及价值旨归等方面的认识,是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表现为发达的生产力,而这建立在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需要靠消灭剥削制度以及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来实现。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百年来始终围绕促进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实现了对“人的现代化”重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表现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确立,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进而开创了人类现代化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1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建构在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核心理念基础上的理论体系。深入探究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依据以及实践路径,是贯彻落实这一思想的前提和必须。历史唯物主义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基础,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宏大历史进程为这一思想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在坚持党对一切工作领导的基础上,全力贯彻群众路线,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则是新时代落实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爬梳中国共产党科技思想百年演进历程,内蕴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相统一的历史逻辑、时代需求与问题导向相统一的实践逻辑、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理论逻辑。这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提供方法论启示,要夯实人民主体地位,坚守“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价值旨归;紧扣社会主要矛盾,贯彻“科技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遵循;破除旧有观念桎梏,发掘“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创新源泉。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是人类迈向现代化的驱动和引领力量,科技发展水平是衡量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标尺。科技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国科技事业以其特有的维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底蕴,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根基。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支撑,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努力多出“从0到1”的原创性成果,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科技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科技标识,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抉择。科技强国建设既遵循中国式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又具有科技创新的内在机理,彰显了新时代科技事业的典型特征和实践要求。新征程上,我们需要以科技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发展,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全球发展倡议是习近平为回答全球发展问题而提出的新理念和新思路。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是中国坚持将自身发展寓于全球发展的必然反应,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是破解全球发展难题的客观需要。全球发展倡议的深刻内涵是以发展优先作为核心要义,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根本遵循,以普惠包容作为价值取向,以科技创新作为动力源泉,以和谐共生作为内在要求,以行动导向作为实践路径。全球发展倡议的提出和不断落实彰显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提振了全球实现全面与均衡发展的信心,有助于推动构建更加美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5.
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高质量发展需要强化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16.
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方面,需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创新体系,打造文化产业升级版。要进一步发挥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支撑和带动作用,构建文化产业增长速度和质量效益有机统一、文化创意和科技创新双轮驱动的可持续发展路径。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注重五大平台建设:文化科技公共技术服务,文化科技企业信息交流,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应用,科技企业文化创意内容开发和文化科技消费市场扩展平台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余庆 《党政论坛》2013,(9):13-16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上海推进创新驱动、转型发展,加快实现“四个率先”、建没“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之年。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将以学爿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围绕大局,改革创新,转变作风,深入基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突出重点工作,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着力推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21,(6):28-34
实现美好生活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新时代的奋斗目标,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群众的庄严承诺,也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带来了一个新课题。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要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世界中进行认识并寻找针对性的实践路径设计。以人们在不同活动场域涉及的社会关系为分析基点,生活场域是实现美好生活诸需求更具基础性的场域,基层治理是与生活场域最为接近的治理领域,因此成为实现美好生活的主要治理领域。当下,在党的领导和推动下,需要构建以实现美好生活为目标和功能导向的基层治理体系,以推进人民群众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现代化思想在21世纪中国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中国式现代化守“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正,创“人的现代化”之新;守“尊重自然”之正,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新;守“人是社会关系总和”之正,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内在实质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生产力”之正,创“新质生产力”之新;守“人的利益”之正,创“人的美好生活需要”之新;守“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群众观”之正,创“人民江山论”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动力的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守“世界历史理论范式”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理念”之新;守“东方社会发展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模式”之新;守“共产主义文明道路”之正,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践”之新,从而实现了对马克思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守正创新。  相似文献   

20.
试论江泽民的科技创新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恒 《理论探索》2005,(6):101-102
科技创新思想是江泽民科技思想的精髓。江泽民从治国方略的高度敏感地洞察到了“创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实际问题的价值所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从民族自强、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和中国实施科技创新的现实途径三个方面,建构起关于科技创新的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进步思想,对于推动我国的科技进步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