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1960年7月1日,成都军区司令员贺炳炎上将不幸病逝。这位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的独臂将军,就象夜空中一颗耀眼的流星,将一串闪光的轨迹刻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里记述的只是几件意味深长的小事。 “这个车,娃娃不能用” “周师傅,出个车,把司令员的娃娃接回来”。1956年一个星期六的下午,贺炳炎的警卫员杨明松站在车库前向司机喊道。 杨明松刚刚接任贺炳炎警卫员。前任警卫员交接时告诉他,司令员有4个子女在成都军区八一小学寄读,每个星期六下午接司令员子女回家度假,是警卫员的一项例行任务。但怎样去接却没有交待。杨明松想,八一小学距军区大院有7里多路,司令员配有2部专车,难道接几个娃娃还要  相似文献   

2.
<正>大别山的11月末,已经是呵气成雾、滴水成冰的季节了。但是,率领千军万马进入大别山的刘伯承司令员,身边只有一床棉被、一条褥子,很难御寒。警卫员看在眼里,急在心里,都在动脑筋想办法。因为初到大别山,我军是远离后方作战,去哪里能领一床棉被?到哪能买到一条毛毯?恰好,警卫部队参加当地群众打土豪斗争,分得了一条毛毯,警卫员们高兴得顾不上跟首长商量,就把这条毛毯铺在了刘伯承床上。刘伯承回来休息  相似文献   

3.
史载,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老来得子,取名宝儿,对其疼爱有加。郑板桥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馒头送到床前,却发现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  相似文献   

4.
史载,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老来得子,取名宝儿,对其疼爱有加。郑板桥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指名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把馒头送到床前,却发现父亲早已断气。  相似文献   

5.
26年前,河间市尊祖庄乡杨张各村农妇侯虎存,毅然把瘫痪在床的"哥哥"孙迷糊接到自家悉心照料。而此前,她的母亲已经照顾了整整30个年头。为了一个毫无血缘关系、瘫痪在床50多年的乡邻,母女俩进行了一场前后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爱心接力,演绎着感天动地的人间大爱。乳娘悉心照顾瘫"儿子"孙迷糊原是河间市杜王化村人,因家境贫寒,8个月时,生父母就把他卖给了附近村庄一户孙姓人家。养父母随后把他送到河间市南城各庄,找了个乳娘李清秀喂养。  相似文献   

6.
看了<党的生活>"抗联史话"栏目连载的<抗联将军周保中>的文章,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无限感慨和对周保中将军的深切怀念.1944年至1950年,我曾是周保中将军的警卫员,跟随他经历了东北抗联、解放战争、开国大典和进军大西南等几个重要阶段.  相似文献   

7.
他,从踏上军旅征途那天起,经历近50个春秋,一直默默无闻地从事军队的后勤工作,从开始的锅盆碗筷,到后来主管部队的被服、车辆、金钱,一直是部队官兵的“内当家”。他就是开国少将,前总后运输部副部长刘显宜将军。刘显宜1903年出生在湖南耒阳芭蕉冲一个贫苦农家。父亲一生靠挑脚抬轿糊口。刘显宜9岁时,父亲积劳成疾,卧床不起,眼看即将撒手人寰,便把唯一的儿子刘显宜唤至床前,指着墙脚边的扁担和两只炭箩,喃喃欲语。突然一口痰涌上喉咙,父亲什么话也没说出来,便眼一闭,离别了世界。小小的刘显宜明白了父亲欲说的一切。忍痛埋葬父亲后,他便拿起…  相似文献   

8.
"贺胡子"贺龙被称为"贺胡子".贺龙年轻时就留有胡子,他以两把菜刀起义闹革命,在家乡很有影响,家乡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胡子".贺龙很喜欢别人叫他"贺胡子".他当军长时,新来的警卫员叫他军长,他对警卫员说:"从今儿起,当了我的警卫员,就喊我贺胡子得了,或者像老百姓那样,喊我贺老总."  相似文献   

9.
60年前,作为周保中将军的警卫员,我有幸随他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了开国大典. 1949年8月10日,周保中在吉林接到党中央的电报,让他到北平参加第四野战军高级干部会议.周保中激动得一夜没有睡好.  相似文献   

10.
1988年5月,一个美国商务代表团访问我国,其中夏威夷亚洲问题顾问德穆克先生派人送了一张名片给耿飚将军,并要求会面。由于耿飚将军正忙于其它公务,德穆克先生的要求未能如愿。德穆克先生在回国之前又托人转交给耿飚将军一本厚厚的影集,扉页上用英文写着:“献给无所畏惧的领导──耿飚。”德穆克先生是谁?他又为什么这样称呼耿飚将军呢?翻开影集的第一页,一张耿飚将军与一位美国军人的合影展现在面前。看着这张照片,耿飚将军又想起了40多年前一段往事。一1944年8月,耿飚在延安中央党校的学习已经告一段落。贺龙曾考虑把他调到抗大五…  相似文献   

11.
《湘潮》2020,(8)
正小李子刚返回来,就见到张院长在战斗中不幸中枪。小李子给他简单包扎了一下,让警卫员带张院长撤离。警卫员还想争辩,小李子急了:"你觉得我能扛动一个大老爷们儿吗?"警卫员不得已,留下手榴弹,背着张院长往山上爬。小李子看队伍距追兵渐远,要返回支援张院长。却被"小调皮"、小妮抱着不放手。"好好听话,阿姨不会有事。等翻过山,很快就能见到妈妈了。"说完小李子转身向回跑。"小调皮"望着小李子的背影喊道:"见到妈妈我要告诉她,你比妈妈还要好!"  相似文献   

12.
彭德怀戒烟     
《湘潮》1990,(11)
一九五一年十二月八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在全国开展「三反」(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运动的指示。当时正在朝鲜战场上指挥抗美援朝战争的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对此十分赞成。一天晚上,他把两个警卫员叫到一起,三个人开起了「同志会」。他诚恳地要求警卫员指出他在哪些方面还存在浪费现象。  相似文献   

13.
虎将许世友,少年时期曾在少林寺习武数载,深得武学奥妙。早年,他凭着一双铁拳曾打败无数武林精英,参加红军后,他纵横驰聘更成为勇冠三军的虎将。但是,有一人令将军刮目相看,他就是王树声当年的警卫员何福圣。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由山西省委党史研究院(山西省地方志研究院)组织编著的《山西志愿军老同志回忆录》一书正式印出。该书收录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原总参谋长傅全有,开国将军、中国人民志愿军敌工部部长张梓桢,第六十八军第二〇四师副师长杨尚德,美军第六〇二战俘营中共地下党委副书记张城垣,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彭德怀的随身警卫员、毛岸英的战友郭逢光,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的秘书方虹等100余位山西籍和长期在山西工作的志愿军老同志们的回忆文章。笔者作为该书的执行主编,在编辑过程中,一次次为其记述的战争场景所震撼和感动。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01,(2):53-54
冯玉祥将军为人正派、刚直不阿,从不愿意送礼博得他人的欢心。尽管如此,冯将军却有两次“送礼”的趣闻。 一次是在吴佩孚五十大寿时,冯玉祥派手下人抬去了一个大酒坛,并书封皮一张。吴佩孚打开酒坛一看,竟是一坛清水,再看邢纸的文字,却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吴佩孚恼怒不已,生日时的兴致一扫而光。 另一次是1928年,当时冯玉祥在南京政府任军政部  相似文献   

16.
1931年冬,毛泽东率红四军驻扎在宁都小布赤坎村,村里有一位老大娘,无儿无女,孤苦零丁,毛泽东经常帮老大娘担水劈柴,老大娘甚是感激,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接连对我中央苏区进行大规模军事“围剿”,为了粉碎敌人的进攻,毛泽东日理万机,在不成眠,身体日渐消瘦,两眼布满了血丝.老大娘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毛主席为咱穷人日夜操劳,身体不好可不行.她想为毛主席买点好吃的补补身体,可手头又没钱.想来想去,家中只有一只母鸡,于是她抓起母鸡送到毛泽东住处.左说右说,毛泽东坚辞不收:“你老人家生活困难,靠这只母鸡生蛋换钱过日子,这鸡我是万万不能收的.”大娘没法,又去找毛泽东的警卫员,要他杀了炖给毛主席吃.警卫员为难地说:“大娘,不行呀,主席会批评我的.”“如果毛主席批评你,你就来找我好了.”大娘硬把母鸡塞到警卫员手中走了.警卫员抱着母鸡来见毛泽东.毛泽东沉思片刻说;“既然大娘执意要送,就暂时把鸡留下,帮大娘喂养好,等我们离开时再还给大娘.”在他们的精心喂养下,母鸡长得很好,一个月时间竟生了25个蛋.警卫员要把鸡蛋煮给毛泽东吃,毛泽东忙阻止说:“鸡是群众的,蛋也是群众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们可不能违犯罗”.  相似文献   

17.
拜将之时,多少将军风华正茂 1988年,当贺老总的儿子贺鹏飞作为总参军务装备部部长,44周岁被授予少将时,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将军,然而与曾横戈马上,东拼西杀的老将军授衔时比,已经不年轻了。 1955年,第一次授衔时,最年轻的大将许光达只47岁,大将粟裕、谭政也只48岁。  相似文献   

18.
1932年秋天,时任陕西省督军的杨虎城将军正在西安私邸休息。一个曾在蒲城县警察局任局长的乡党求见,此人花言巧语,极尽奉承之能事,令杨将军十分厌恶。临走时那人又拿出一些礼品馈赠,其中就有四个蒲城特产“椽头蒸馍”。杨将军拒不接受,那人指着几个蒸馍一语双关地说:“这些故乡的特产,您吃了一定会满意的。”硬是把蒸馍留下,匆匆离去。当杨将军准备把这些礼品派人送还时,用手一拿感到不对头,这几个馍为什么这么重?当即掰开一看,发现每个馍里竟包着一根黄灿灿的金条。后又发现那人留下一张纸条:“如能委当某县县长,还有重…  相似文献   

19.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国共两党联手抗战局面的开端。 为了抗日,为了民族,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置诸生死利害于度外,毅然决然地向蒋介石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兵谏”。 张、杨两将军,有大功于中华民族,有大功于中国共产党人。历史记下这辉煌的一笔。 然而,变起的当时,国民党人、共产党人,包括张、杨两将军在内,都难以料想到事变的结局。  相似文献   

20.
两年前,我有幸获得了一次赴台湾采访的机会,成为张学良将军半个多世纪来首次采访他的大陆记者。同行的还有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3位记者。那次对张将军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访问,两年来一直珍藏在我的脑海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